周一,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全县中学放假,听课评课,这么大的阵势还是第一次。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94067/3a1b338333e23573.jpg)
第一场是三初中的一个女老师讲《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一课时》。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94067/5c156f97b36677fa.jpg)
第二场还是平行条件。主讲人是省实验中学的孙秋玲老师。
相同课的原因大概就是为了便于比较,便于讲评。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94067/0c6b05c4ec4c741d.jpg)
下午是省教研室孙志凤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改革》。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94067/1cfce6524c8bb741.jpg)
上午第一场上课时间刚刚好,四十四分钟,就是老师的话有点多,一句接一句,像在下面铺设好的课在讲台上走了走流程。
第二场的老师胸有成竹,毕竟是省实验中学的,但是由于和学生初次见面,磨合度不高,导致上课时间过长。
下午听课状态大伙不太好,我也是笔记、拍照齐上阵,但是脑细胞的吸收率还是不高,勉强记得目标的确立要以学生为主题。
说句实话,我们在确立学习目标时都是照着教参依葫芦画瓢,从来没有自己确立过。专家批评的某些优质课教学目标还是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说那是2017年以前的,后来都成了核心素养下的什么什么。
只能说受批评那个老师所在学校用的教案教参有点老套了,需要与时俱进再买新版本的教案教参,如果老师手里有新版本教案教参,只需要稍加修改就行了,哪可能自己确立过时的教学目标?
反观,如果是我,全校老师众目睽睽之下我能上出来一节啥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