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字词义解释】
(1)作:写作。
(2)中庸:《礼记》篇名,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所作。
(3)子思: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名伋,子思是他的字。受业于曾子门下。后世尊为述圣。
(4)笔:执笔所写。用作动词。
(5)偏:不正。不偏:不偏离正中,要居中,走正道。
(6)易:更动,改变。
(7)大学:《礼记》中的篇名,相传是孔子学生曾参所作。
(8)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比孔子小46岁,事亲至孝,传孔子之学,后世尊为宗圣。
(9)自:从。
(10)修齐:修身、齐家的简称。
(11)平治:治国、平天下的简称。本为“治平”,因协韵而改为“平治”。
【译文参考】
写作《中庸》的,是子思的手笔。书名的“中”是要人不偏斜、行中道的意思, “庸”是要人保持平常心,才能恒久不变保持中正的意思。
写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子,书中内容叙述了从修身、齐家开始,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读书笔谈】
上一课,讲完儒家四书的前两本《论语》、《孟子》之后,就是这一课的《大学》和《中庸》,按照四书的顺序,让孩子们懂得读书后,首先要读的就是这四本典籍,尤其是前两本,懂得孔子和孟子的君子之道,才能继续学习《大学》和《中庸》。
《大学》以孔子的君子之道为基点,也就是以修身为根本,重点论述,成为君子之后,如何以仁德治理国家的道理。那么君子究竟如何理解?其实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修养,在《论语》的开篇第一章《学而第一》就提到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也就是说,孔子的弟子们在记录和整理孔子的言论时,把孔子认为的君子的修养,首先写到第一篇的开篇这个位置。为的是表明,孔子教育人,目的就是为了把人教育成君子的修养。因为孔子的《论语》,大多是弟子问孔子回答的语录形式成书的,在整理时,孔子的弟子,必然不会随便整理,一定是沿着主题来分类的。所以第一篇就提到君子的修养,是不生气(不愠,就是不生气),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自己,没有自己高明,也不生气,要懂得体谅和宽容。这就是君子的品德修养。处处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看看我们今天的人,如果发现别人不了解自己,或者没有自己聪明懂得多,就非常生气,甚至看不起别人,冷眼看待,这样的人,实在太普遍了,绝对不是君子,不是君子,不要说治理国家天下,就连管理自己的家庭,都会怨声不绝,离婚频频。因为管理人,就要关心体谅人,就要问寒问暖,一个时时高傲无比,动不动就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人,一不如自己意愿,就立马生气,不理睬别人的人,如何能善待自己以外的人呢。估计是孩子妻子都不会信服。所以,修身成为君子,是孔子一生教导弟子们的重点。说白了,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做人的标准。在《论语》里,孔子的言语,都讲到了。或者说都涵盖了。
所以,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根据君子的修为,整理出《大学》,具体讲了治国的君子,应该如何做的道理。也就是说,以君子之德,如何指导治国的学问。实现德化天下的理想,其实就是孔子的理想。
至于《中庸》,来自道家的智慧,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走偏,比如善待别人,过犹不及,过了,就会变成姑息养奸,在家就会溺爱孩子,又比如,健康的概念,偏重某种食物,就会营养不平衡。好的食物也因吃得过多,变成害人的东西。所以,中庸是属于智慧的处理事情的一个方法和概念,就是不走极端,保持平衡中正。孔子虽然没有重点论述中庸之道,但是也在《论语》中讲到过犹不及的道理,所以说,无论是《中庸》还是《大学》,都是根据孔子的教导,更加具体地就某方面的学问进一步详细论述而成的理论。
这四本书学好了,不管是独善其身,还是平天下,都会相当从容而智慧了。日本人读《三字经》的感受,认为《三字经》,是孩子版本或者说百姓版本的通俗易懂的《论语》。将孔子的学说,以三字一句的形式,让普通人都能轻易领会和读懂。很值得儒学入门的现代人阅读。
【故事天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地说:“君子是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得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得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自立于世。那些站在远处就显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饰得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拥有渊博学问的人。”
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就可以了,不需要讲究文采吗?”
孔子说:“鲤啊,你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他就会显的粗野,流于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采。如果一个人太富于文采,文采多于质朴的话,他就会流于虚伪、浮夸。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
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人格典范,是普通人行为的标准和榜样。但成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对文和质的关系不偏不倚的把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儒家讲“过犹不及”,太过于修饰和太质朴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与质恰当的调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