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论语大讲堂
《论语别裁》17|虚心好学即为礼

《论语别裁》17|虚心好学即为礼

作者: 始终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06:40 被阅读18次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鄹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即邹。鄹人之子指的就是孔子。这段话是说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参与代表国家、王室的宗庙大典的事。当他进入大庙以后,对于每件事都要问个明白,向人请教。走哪里?坐哪里?每事都问人。于是有人笑他说,人们都说孔子这个人了不起,处处懂礼,可是这个“鄹地佬”进了大庙,什么都不懂,还事事都向人请教。这话被孔子知道了,就说:“这就是礼啊!”

    假如我们出国到别人国度,风俗习惯不同,对人家的事,不懂的就应该多问。到人家家里也是一样,求学问也是一样,做事也是一样,不懂就诚恳向人请教,而不能不懂装懂,这就是礼的精神所在,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虚心好学即为礼。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是古代传统武功——射箭,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技能之一。武功高低就看射箭的水平,但衡量射箭水平的标准,主要是看每枝箭射中红心没有,而不是看有没有穿过牛皮靶。因为每个人天生的膂力不同,有些人膂力很强壮,他的箭不但可穿过牛皮,甚至可穿过墙,有些人的箭射出去不能穿透牛皮,但他每箭都射中红心,也算是达到标准了。

    这段话是说明做人做事,够不够道德的标准,只问合不合正道,并不苛求他对事功成就的程度。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能苛求一样,对人对事只要尽心尽力了就行。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是古代非常慎重的祭典,每个月的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月暗为晦。每月的初一,主政者要代表国家,向天地祖宗,禀告所作所为,这就是所谓的“告朔”。

    从前告朔时一定要杀羊。到春秋战斗时代,社会风气已开始衰败,这些礼仪精神也慢慢跟着衰败,所以子贡当时准备去掉告朔用的饩羊。饩羊就是蒸过的羊。子贡当时想,祭拜就祭拜吧,这只羊还是可以省下来的。但孔子对子贡说,你的主张也对,为了经济上的节省而不用羊也好,为了表示诚恳而不必用羊也好,不过我不主张去掉,不是为了这只羊要不要省,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精神。

    固然不用象征性的东西,只要内心诚恳就可以,但现在的人,真正诚恳的心意发不起来了,就必须要一件象征性的东西才能维系得住,所以你子贡爱这只羊,而我更重视这礼仪和它的精神内涵。这就是“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的意思,说明生活中仪式感也很重要。

    由此可知,在社会上,或在政治上,有时绝对空洞的精神,并不足以维系一件事情,而必须配合某些实质的东西才能生效。如口惠而实不至,有时候也要失败。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诌也。

    其实做人处世是很艰难的。一个人想做个忠臣,对主管、对领导尽礼,处处尽忠合礼,而旁边的人会认为你是在拍马屁。所以孔子非常通人情世故。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孔子说还是以礼为准,也就是上面的话“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人格还是建立在自己身上。别人尽管不了解,还是看自己内心真正的诚与不诚。诚正的建立,久后自知。自己的见解与人格的精神,等待时间来考验,等待时间来证明并不是他人说的那么一回事,也就心安理得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别裁》17|虚心好学即为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to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