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老实龙门阵的人 发表于上海
图:王伟(西昌) 文:魏治祥
老祖宗的规矩,不管干什么都得师出有名,得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就导致了我们无论干点啥,都得说出一番意义来,而且那意义得很“正”,很冠冕,很堂皇。久而久之,那“意义”便走了样,变成了“图什么”。即便你啥也不为,别人也会疑心你有所图谋。
不久前,原所在工厂同一车间的老友聚会,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写文章,意思是都快七十的人了,写那玩艺图个啥。
当然不能说图好玩。
我立即坐端正了,在脸上布置出庄严宏大的表情,答曰:“为了给广大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帮助他们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共同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另外,我还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牢记——”
“滚远些!”
“少在这儿唱高调!”
在一片哄笑声中,有人直接向我伸过来一根中指。
当然,我们是在开玩笑。我说的那番大话,别说他们不信,我自己便不会傻到信以为真。我心里有数,群众——比方在座的哥们,都比较物质,是不大需要精神食粮的。他们不喜欢阅读,如果看手机也算阅读的话,读到的无非是养生和“吓尿”之类的“新闻”而已。
当然有人读我的文章,比如香落群,有一回运气好,加上编者不遗余力地推荐,读者“广大”到一千多。这些读者同时也是作者,也在大规模生产精神食粮。有相当一部分人,既要忙于上班,又要忙于生产精神食粮,基本上没时间读别人的文章。我试过,把发表在平台上的文章转发到两个300人以上的文学群,两天后结果显示,阅读量为79。这至少说明了两点:其一,他们只负责生产精神食粮,却不怎么消费;其二,他们根本不用看,就知道我写的是狗屁文章。对此我并不在乎,人嘛,不可能总有好运气。如果阅读量达到几百,我就会兴奋得找不到北。如此说来,把写文章的事与民族文化复兴相提并论 ,过于夸张了些,显得我这人不大靠谱,甚至非常狂妄。这大话,说过头了。
接下来我把老友的那根中指拨开,表情仍恢复成顽童,老老实实告诉大家,写作就好比吃喝嫖赌,习惯了,上瘾了,很难戒掉的。再说这个又不是吃喝嫖赌,不算坏习惯,我也犯不着戒。其次,个人觉得写文章很好玩,一旦写“进去”了,便会忘乎年纪,忘乎血压,忘乎肠胃,忘乎物价,忘乎一切需要“放下”的“所以”。又特别好混时间,一写,半天过去了。终于发现,原来自己又是一个人宅在家里,而且非常的“随遇而安”。至于想图点什么,自然是图稿费、图出名了。图这些不丢人。问题是就这么一点点水平偏偏一大把年纪,长的写不动,短的不一定卖得掉,还能图什么呢?有人劝我出书,且表示可以通过关系卖给单位。我脸红了,卖给单位,那不是花纳税人的钱吗?那就是变相的贪腐!我可是每个月享有养老金的人哪。更何况,我要求不高,有零零星星的稿费,有三五个真正懂我的粉丝,便已经足以反复自我表扬且频频举杯祝贺了。
于是,我的写作便可以为什么也可以不为什么。
包括写作的内容。
喜欢读写真话的文章。
一个人要赚钱,要养家活口,摆了个地摊卖蔬菜,这很寻常。可有的文人一眼就看出了他的“不寻常”:“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他每天半夜就要起床,直接到菜农的地里收菜。他憨厚地说,为了让市民吃到新鲜的蔬菜,自己再苦再累也没什么。”其实大家都明白,正因为来自地里的蔬菜新鲜,才能卖个好价钱。
投资农业是为了赚钱的,绝不可能为了帮助城里人吃上优质大米或者水果,更不可能为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老板注重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是为了赢得市场竞争,是为了好卖。卖不掉,亏了本,老板就会沦为需要别人帮助和带领的群众。再者,群众替老板干活,老板给群众开工钱,既没有帮助,也没有带领,这就是互利互惠的等价交换。不给工钱,让群众饿着肚子白干,没那么傻的老板。
我们习惯了找到“为什么”,找到令人唏嘘催人泪下的高尚动机,思维便有了定式,写作就成了范式。一个人遵纪守法,说实话,做实事,关爱家人,那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足以成为榜样的——这个没关系,好多人因为“思维惯性”,就会情不自禁地涂脂,无比熟练地抹粉,让主人公更加名正言顺。
而其实,就算你想远离丑恶,人世间那么多有趣且美好的东西,不用你贴标签,她就在那儿天然地、惊心动魄地有趣着,美好着,如实写来不行么?
我经常扪心自问:你写文章究竟为了什么?
除了正当的稿费(包括被人夸奖),我希望自己尽量做到不为什么。
没写的,不硬写。
真正想写了,心痒肺痒了,不吐不快了,写呗。
作者简介:
魏治祥,1953年出生于成都金堂,资深媒体人。曾在《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山花》,《文学青年》等期刊发表过中、短篇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