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都按着规则办,哪怕这个规则本身不科学,但一旦有了规则,至少你的决策是前后一致的,不会随着心情改变。做到这一点,就比看心情交易靠谱了一大截了。
——柯蒂斯・费思《海龟交易法则》| 王海解读
很多数学平平的东方孩子,到了美国,会被别的孩子惊叹为数学天才,其实不是因为中国孩子的智商高,而是因为中文和英文对数字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中文表达数字远比英文简洁。中文说11就是11,12就是12,你一听就知道是哪个数,英语里11是eleven,12是twelve,鬼才知道说的是啥。用中文背诵九九乘法表,比用英文去背诵,容易得多。这个小小的例子也说明,表述方式不同,会导致理解的难度不同。
——何帆《数学思维2:数学和语言是同宗同源的》
存款保险制度
在和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咱们老百姓最怕什么?其实最怕的就是银行破产,自己的钱取不出来。2013年的时候,网上有一条消息说,江苏射阳农商行要倒闭了。这条消息很快就传播开来,结果上千人惊慌无措地跑到银行网点要求取现金。当时,幸好射阳农商行紧急调取了大量的现金,保障了兑付,这才平息了事态。
其实从2015年开始,你就不必再担心这种问题了,因为从2015年开始,即使银行破产,50万以下的银行存款也能够得到全额的赔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
在这种压力之下,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2015年终于落地了。从2015年5月1号开始,所有的存款机构,都必须对自己的存款进行投保,如果银行发生问题的话,国家的存款保险基金就会负责向存款人限额赔付,最高的赔付额度为50万元。也就是说,现在只要你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超过50万,不管银行发生什么问题,你都能够得到全额的赔付。
我们国家的存款账户99.7%都是在50万以下的,所以就意味着,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银行,绝大部分老百姓的钱都是安全的。人性决定了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钱的安全与否,只要自己的钱是安全的,就不太可能引起大面积的恐慌,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是给我们的金融系统打了一针疫苗。”
——香帅《022|存在银行的钱安全吗?》
方法:交流时如何避免误会
与他人交往交流时,有时会出现误解,尤其是当某一方自以为讲清楚了,另一方自以为懂得了的时候,会让双方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误解。如何防止误解产生?如何才能修复误解所造成的隔阂呢?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解决建议。文章认为,要想防止误解产生,需要信息传达者与接收者的共同努力。
首先,双方都要意识到,交往交流时可能存在误解。不管是传达还是接收信息,人们都可能因为受限于自身的经验、固有印象等,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意识到这点后,就要进行清晰直白地表达,或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而不能仅凭直觉和预设,陷入到自以为是之中。
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要对自己的3种思维保持警惕:对某些人的固有印象;对“只回应而不试图理解”的倾听方式;对偷懒的惯性思维。对信息的传达者而言,减少误解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做一个足够好的信号发出者,尝试去清楚直白地表达想法,而不是指望对方能从只言片语中读懂你。文章引用了社会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Heidi Grant Halvorson)的一句话:“我们无法控制对方的思考过程,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做一个不主动制造误解的人。”
修复误解带来的隔阂时,也需要双方保持交流和沟通。“即便你很生对方的气,也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想不想修复这段关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沟通就不可避免。比起关系本身,谁先主动沟通又有什么重要的呢?”弄清楚自己的想法后,就要学会道歉,这能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和澄清误解的机会。
文章建议,在沟通和澄清误解的过程中,尽量更多地用“我”的角度来陈述,比如“我当时是这么想的……”,“我会这么说,是因为……”,这样会让对方有机会去解释,“虽然你是这么想的,不过我其实想表达的是……”。
总之,这篇文章认为“直接”“真实”和“诚恳”有助于减少误解,当你做错了,就说“对不起”,当你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当你有需要的时候就说“我想要”。
——李翔知识内参
新研究:创造力的阴暗面
现在的公司比以前更加注重创新和员工的创造力。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助理教授麦珂,引用了世界经济论坛一项报告:到2020年左右,创造力将成为最紧缺的三大技能之一,另外两项则是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麦珂说,创造力能激发独特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但它也有一些阴暗面,可能会让人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微信公众号“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分享了麦珂的观点。
麦珂与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合作者一起,对创造性人格和不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做了三项研究,研究对象超过430人。研究发现,在能够激发创造力的环境中,如果创造力强的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适的辩护,更有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
研究人员测量了实验对象的创造力,他们被要求完成拼装乐高模型、或是设计背包等任务。执行这些任务时,研究人员鼓励其中一半的实验对象发挥创意,而不鼓励另一半的实验对象。之后,研究人员向他们说明,每个人都可以不遵守任务规则作弊。比如,通过撒谎来获得更多报酬。研究发现,创造力较强的人更容易进行不道德行为,“当我们鼓励人们发挥创造力时,那些创造力较弱的人往往是最道德的,而创造力较强的人则会做出最不道德行为。”
麦珂说:“这些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员工,以及那些被鼓励发挥创造力的员工,如果他们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辩护,可能会丢失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他建议公司们在鼓励创新时要注意到这个潜在的道德陷阱,因为员工们很可能会误认为,做出某些游走在道德边缘的事情,不会为自己带来麻烦。
——李翔知识内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