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读《西藏生死书》第四章

作者: 穗诚 | 来源:发表于2019-03-01 19:29 被阅读32次

    01 改变听书习惯

    吸取昨天的经验教训, 一改往日的听书习惯:每天只听一两节,有所悟或有所困惑,便记录之。今晨是一口气把“心性”这一章全部听完,希冀对“ 心性”理解透彻,从总体上把握,而不是瞎子摸象。

    这一章共有六个部分:序言,心与心性,天空与云, 四种错误,往内看,证悟的诺言。

    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02  什么是凡夫心?

    索甲仁波切说:“心有很多层面,其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第一是凡夫心。西藏人称为sem。

    有位上师如此下定义:「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著或拒绝外物的心,就是凡夫心。基本上,它会与一个『其他』相结合,与『某种事物』相结合,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待关系。」sem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凡夫心只能与一个投射的、假想的外界参考点互相作用。

      因此,凡夫心就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和思想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概念化和凝结经验等方式才能肯定、确认其「存在」的心。

    凡夫心不停地改变,也始终受制于外在影响、习性和境遇。上师们把凡夫心比喻为风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

    作为凡夫,我们都具有的一颗凡夫心。只不过有的人表现严重,有的人表现不严重。

    表现严重的人会影响与周围人的关系,表现不严重的人,人们会说他境界高。

    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也不同。

    所以,修行是一辈子的事。

    03 什么是心性?

    索甲仁波切说:“心有很多层面,其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第一是凡夫心。”

    那第二是什么呢?是心性。

    “另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那就是心最内在的脾性,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所触及的。”

    心性是心的一个层面,是心的本性,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所触及的。

    心性“就隐藏在我们的心中,在凡夫心中,被我们急速变化的心念和情绪所蒙蔽。

    就好象一阵强风可以把云吹走,露出光芒四射的太陽和广阔的天空,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某种启发也可以让我们揭开且瞥见这种心性。

    这些灵光一现固然有许多深度和程度,但每一种深度和程度都可以带来某种了解、意义和自由 ,因为心性就是了解的基础。

    心性,西藏语称为rigpa,是指本初、纯净、原始的觉知,称得上当下明智、清晰、辉煌和觉照的本觉。”

    心性,隐藏在我们的凡夫心中,被急速变化的心念和情绪所蒙蔽。它偶尔会灵光一现。它是本初、纯净、原始的觉知,是当下明智、清晰、辉煌和觉照的本质。

    索甲仁波切继续说: “请不要误以为心性只有我们的心 才有,事实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我们要一再地强调,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

    心性,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不同的宗教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开悟的境界,但基本上,都是在经验根本的心性。

    下面这点很重要:

    “任何人只要从愚痴中完全觉悟,并打开了他的广大智慧宝藏,都可以称为佛陀。佛陀就是彻底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已经发现了恒常不死的快乐与和平。”

    这就是“立地成佛”!原来,立地成佛不是神话,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的,只要你完全觉悟!立地成佛就是顿悟。

    每个人都有佛性——开悟的种子,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最后,索甲仁波切打了个比喻,来解释凡夫心和佛心的关系:

    “试着观想这里有一只花瓶,瓶内的空间与瓶外的空间一模一样,却被脆弱的瓶壁所分隔了。我们的佛心被包在凡夫心的瓶壁内。当我们开悟时,就好象花瓶破成碎片,「里面」的空间与「外面」的空间结合为一。它们合而为一:当下我们才发现,它们从未分离也并无二致,它们是永远相同的。”

    04  佛性

    索甲仁波切用天空与云的关系,来说明佛心与凡夫心。

    “因此,不管我们是哪一道的众生,我们总有佛性,我们的佛性总是圆满具足。我们说,即使诸佛的无边智慧,也不能让佛性更圆满;而众生在似乎无边的混乱中,也无法污染到他们的佛性。我们的真性可以比喻成天空,凡夫心的混乱则是云。有时候,天空完全被云所遮蔽了,我们抬头往上看,很难相信除了云之外,还有其他。但只要我们搭乘飞机,就可以发现在云上有无垠的蓝空。我们原先认为它就是一切的云,变得如此渺小,远在我们底下。”

    “那么,这种佛性究竟在哪儿呢?它就在天空般的心性中,全然的开放、自由 和无边无际。基本上,它简单和自然得不受污染或腐化,纯洁得甚至不能用净或垢的观念来形容它。当然,我们说这种心性有如天空,只是一种譬喻而已,可以帮助我们开始想象它无所不包的无边无际,因为佛性具有一种天空所不能拥有的性质――觉醒的光明灿烂。”

    这一段说明了两层意思:一,佛性在哪?佛性在天空般的心性中。二,佛性的性质和特点。三,佛性与心性的区别:心性如天空,无所不包;佛性还具有一种天空所不能拥有的性质——觉醒的光明灿烂。

    05  为什么我们无法当下就体悟心性?

    因为有四种错误存在。

    “1.心性太接近我们了,让我们无法认识它,就好象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脸一样,心很难看见自己的性质。

    2.心性深奥得让我们探不到底。我们不知道它有多深;如果我们知道它有多深,就应有某种程度的体悟。

    3.心性单纯得让我们无法置信。事实上,我们唯一要做的是:相信心性时时刻刻都呈现着赤裸而纯净的觉醒。

    4.心性美妙得让我们无法容纳。它的浩瀚无边,不是我们狭隘的思考方式所能意会。我们简直无法相信它,我们也无法想象觉悟竟然是我们的心的真性质。”

    06 往内看

    为什么要往内看?

    “莲花生大士说:即使大家所谓的「心」普受尊敬和讨论,但它还是不曾被了解过,或是被误解,或是一知半解。”

    “因为一般人不了解、不认识他们的自性,所以就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浪,经验痛苦。”

    是这样。我之所以对佛法感兴趣,就是因为曾经突然濒临死亡,活过来后就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开始到处寻找答案,开始内观。

    “西藏文的「佛教徒」念成nangpa,意译为「内省的人」――从心性而非从外面找真理的人。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训练,都只针对一个目标:往内看心性,因而摆脱死亡的恐惧,帮助我们体悟生命的真相。”

    “我们把生命变得如此刺激热闹,以免自己冒险地往内看,甚至连禅修的观念,都会把人们吓坏;当他们听到「无我」或「空性」等名词时,便以为经验那些境界就好象被丢出太空船,永远在黑暗、凄冷的虚无中飘浮一样。这可以说是最荒谬绝伦的误解。但在一个追求散乱的世界里,默然和寂静却会吓坏我们;我们以吵杂和疯狂的忙碌让自己不要安静下来。检视我们的心性,已经成为我们最不敢去做的一件事了。”

    很多人就是这样,这是因为人们没有经历过深切的痛苦、绝望和死亡。经历过了,就不是这样。

    07 觉悟的诺言

    我们能觉悟吗?

    “当你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心思完全是愤怒、贪婪、嫉妒、怨恨、残酷、欲望 、恐惧、焦虑和纷乱,你就会永远扫除觉悟的任何希望。 ”

    “然而,觉悟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地球上还有觉悟的大师活着。当你面对面见到一位大师时,你将会打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和感动,你将会了解过去你认为只是观念性的字眼如「光明」、「智慧」,其实是真的。”

    觉悟是真实的事;不管我们是谁,每个人都可以在适当的环境及如法的训练下,体悟到心性,因而了解我们本身就有不死和永远清净的本性。这就是觉悟的诺言。

    “当你体悟心性时,迷惑被一层一层剥掉了。你并非真的「成」佛,只是逐渐不再迷惑而已。成佛并非变成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真正的人。”

    成为真正的人!

    不再迷惑,不再焦虑,不再愤怒,不再恐惧,不再怨恨,不再纷乱……

    是的,我不敢说我现在已经成为真正的人了,但是我比三年前的我,两年前的我,甚至一年前的我,都好多了。

    不仅看开了,还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对他人心中有更多的理解和爱。

    心性——读《西藏生死书》第四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性——读《西藏生死书》第四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bd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