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在房间里收拾着自己的行囊。
“这个米糕要不要带着?你那边吃不到。”母亲问我,脸上的笑容仿佛像是一个等待大人褒奖的孩子。
“行,你帮我用袋子装点。”我回答道。
“你大姨给的新疆苹果也带几个去,路上还能解渴!”没多久,母亲又对我说道,这次话语间满是笃定的味道,容不得我丝毫反驳。
“算了吧!装着太重了,而且谁解渴吃这东西啊!”我笑着嘟囔道。
“你带去吧!我和你妈牙齿都不好,吃不了。几个苹果能重到哪去?”在一旁用电脑打着双扣的父亲忽然帮腔道。
我拗不过,只得同意在我本就沉重的行李中加入了几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随后,花生、核桃、开心果等一众家里的存货也都添补进我的行囊之中。父亲母亲全以“吃了上火”“牙口不好”等众多托词把这些东西“交付”给了我。
“等等,这角落还能再塞块肥皂!”还没说完母亲便转身跑去房间里。
“把这行李箱塞充实了,东西就不会瞎跑了。你在学校也就可以少买一块肥皂了,家里整箱买的能便宜一点。”母亲说着便把拿来的肥皂使劲挤压进箱子那点空隙里。
“行,您说的都对。”我笑着调侃道。
母亲听出了我话里的意思,给了我一个“警告”的眼神,却又忍不住挂起了微笑。
每次收拾行李我都得花1个多小时。当然,花时间的并不是因为收拾了几件衣物,而是在收拾的间隙里,与父母之间种种涌动着亲情的交流与互动。
想想我们此后的日子,我们会相继投入到了工作的行列,开始独自感受职场中的人情冷暖,去体味都市里的柴米油盐。在这之后,我们有多少时间能和父母亲相处在一起?又有多少时间能够和父母亲聊聊家长里短?
“东西都带齐了?没有东西忘了吧?”父亲站到我身边问我。
“差不多了。”我看了看充实的行李箱。。
“你钱带够了没?不够再给你一点。”父亲一边抽出一支烟,一边询问道。
“够了,估计放假回来都还有余。”我笃定地回答道。
听到了我的答复,父亲点了点头便准备走去阳台抽根烟。走到一半的时候他又像记起来什么似的,转身叮嘱了我一句:“在外面可别和人惹事啊!”
“您放心好了,我什么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笑着向父亲保证。虽然我一向是个不爱惹是生非的人,但每次出行,父亲就会叮嘱我这一句。我也很习惯了。
听了我的回答,父亲才很放心地到阳台抽自己的烟去了。
其实这样收拾行李的场景在每一次我即将出行的前夜都会上演,情节与对话都大同小异。但就是这种一成不变的情节,却能不衰地涌动着亲情的温暖,每一次都精准地击中我心头的柔软。
过去的他们,费尽心力地在每一件关于你的事情上填注他们对你的爱。他们在你最懵懂无知的时候给予你知识与教养,在你最孤独无助的时候给予你的关心与爱护。这一种无私的爱,绝不是一声感谢或者心血来潮的关怀能够回馈的。
11点半的时候,我又拿起了那本笔记本,像之前一样,写下自己关于未来的打算、关于对父母的感激与关怀的字句,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房间最显眼的位置。
等我明天走后,父亲母亲会相互翻阅它。从那些直白质朴的随笔里,他们能够读懂我对于他们的感激与爱。以前的我从不曾明确表达过对于父母的爱,但从大二开始,或许是因为成长,我选择用文字坦白地告诉他们。
自上大学之后,每个临别那天的清晨,我都会用拥抱送别起早上班的父亲,然后在车站,用拥抱与前来送别的母亲告别。
别再因为腼腆羞涩而使父母“蒙在鼓里”,把你的感激与爱都表现个明白。岁月不常在,那就让他们做个“知情人”吧!
网友评论
小小的建议,不用粗体字会更好,毕竟打动人的是文字本身。个人陋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