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7)
李清照
文/石岩磊
有人说:人的一生所能喝的酒是有数的。这话似乎并不准确,“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便是个反例,她一辈子都喜欢饮酒,而且经常微醺或大醉,在其作品中有关酒的话题比比皆是。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等,她仿佛永远都喝不够一般。但李清照一生的幸福却好像有定数似的,她前半生过于甜蜜快乐,而后半生又太凄惨悲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084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进士出身,官拜礼部员外郎,其母是与欧阳修争状元的王拱臣之孙女,她也能诗善画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郁的家庭里,耳濡目染间对诗词具有很强的兴趣,加之聪慧颖悟,从小便才华过人。父母对李清照更是宠爱有加,视其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所以她度过了美好甜美的童年与青少年阶段。
李清照18岁时和门当户对的赵明诚结婚,二人不仅情投意合,而且志趣爱好也相同。他们都格外钟情于金石字画的收藏与鉴赏。夫妻俩婚后没有啃老,而是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把省吃俭用挤出来的钱都用在购买文物上。每次遇到中意的藏品,他们会兴奋地彻夜秉烛观赏把玩。小两口还经常玩“斗茶”游戏,沏好茶后,他们依偎在茶台前,互相拷问对方的诗书学问,胜出的一方才可饮下香茗,静谧的时光便随着茶汤沁入心田。
可博闻强识的李清照总是赢多输少,得胜时的她常常笑得花枝乱颤,有时送到唇边的茶水都洒了一身,她曾写道“赌书消得泼茶香”。好胜的赵明诚并不服输,尤其是想在词作上压过妻子,便煞费苦心地填了50首词,夹杂上李清照的一首让好友品鉴。不料朋友讲其中的三句最佳,即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此赵明诚对爱妻愈加心悦诚服百依百顺。
后来在变法派与守旧派的党争中,李格非遭遇排挤打击,整个家族也受到影响,李清照夫妇迁至山东青州定居。他们在此度过了近20年的安稳生活,家中的古董也聚少成多,足足填满了十几间库房。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李清照的好日子也到了尽头。先是赵明诚的母亲去世,他只身前往南方守孝,后是金军进犯山东,李清照只得打点行装投奔丈夫,装载文物珍品的马车就有15辆之多。
他们在江宁团聚时间不长,赵明诚便得病去世了。孤苦无依的李清照四处投亲靠友,在辗转奔袭中,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宝贝已遗失大半。李清照急需一个感情上的依托与生活上的依靠,此时貌似对其体贴入微的张汝舟走进了她的世界,再婚后李清照才认清了张的真实面目,他纯粹是为了贪图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李清照毅然决然地与他离了婚,这时一代才女只剩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惆怅,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溘然长逝。
李清照年轻时喝酒是因为家人的宠溺,后半生贪杯是为了借酒浇愁,所以其毕生都没有喝够。但她太过“贪婪”,把毕生的幸福都集中在了前半生,将无限的痛苦和磨难留在了生命的后半段,难道这是她的错吗?她在历史长河中不就是一粒微尘?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不就是一片漂萍?个人的幸与不幸不过是国运的缩影而已,岂是一人能左右得了的?真正幸运的倒是后人,可以徜徉于李清照构建的诗词大厦里,尽情地享受其中的隽永与清丽。
2021.4.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