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间 1.1六内入处是世间 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 (二三三) 经...[作者空间]
01理性且能被验证的体系,不可能容纳神秘学说 佛陀的教法是理性的,且富有实用性的,每个人都能够亲身验证,而不是建立...[作者空间]
不是完全的悲观,也不是彻底的乐观,而是实在主义 在“维基百科”的词条下,是这样解释“悲观主义”的: 相信事情只会越...[作者空间]
佛教里的道德体系——戒 许多人将“戒”片面、消极地理解为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 然而,回归到“戒”的巴利文sīl...[作者空间]
何为宗教(religion)? 根据religion的词源来讨论: 由re和lego派生出来,认为它真实的意思应该...[作者空间]
1圣者自觉、宣说之法 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作者空间]
1法界常住 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 (二九九) 当别人问佛陀是谁创造了缘...[作者空间]
本文将综合探讨关于第二次结集的以下问题:1. 第二次经典结集的缘由;2.佛教史的发展重要吗?3. 第二次结集,是佛...[作者空间]
1无上正等正觉 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作者空间]
1人身难得 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作者空间]
1佛法因何出于世间 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作者空间]
导读:在佛灭三个月后的首次结集上,对于僧团应持守的戒律,大迦叶尊者提出“已制不废,未制不增”的态度,结集散会之后富...[作者空间]
导读:在佛灭三个月后的首次结集上,阿难尊者问到“小小戒”的留舍,大迦叶尊者在五百位阿罗汉的面前魄力提出:“僧伽未制...[作者空间]
这问题在汉语系的佛教已置放千年,向来都认为结集时是经先律后,所以《汉传大藏经》的编排次第是「经、律、论」。但近十几...[作者空间]
依据南传《律藏》所载,当佛陀入灭后七日,大迦叶(注1)尊者方得知此讯息且自老年出家的须跋陀(Subhadda)尊者...[作者空间]
佛陀在世口述传法,没有形成文字,佛陀去世后才开始结集佛经,传说佛经最早的结集是在佛陀去年后第二年开始的,也有另外一...[作者空间]
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生、老、病、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传说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清晨,菩提树下...[作者空间]
一、四谛说 苦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是苦,求不得是苦,总之,五取蕴是苦。五取蕴即...[作者空间]
在这里我们简单地谈一谈经典的结集。结集,巴利叫做Sangiti,或者叫做Sangayana,意思是集在一起、聚集在...[作者空间]
《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 》取自南传巴利经藏《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三集 65经》...[作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