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部荡第四十三章一一人有信仰不孤独
鹧鸪天:念乡
灰瓦红墙特有情,
朝思暮想脑中萦。
荷花莲子湖边采,
桑椹柑桔树上生。
人俭朴,地清贫。
邻里和睦少纷争。
孝忠仁义传承在,
佛佑人间永太平。
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分为三种:物质追求,精神追求,灵魂追求。物质追求即安身立命的基础,平常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外在物质;精神追求是指满足生存的需求后,追求的一种成就感与心情的快乐,让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灵魂追求是更高一级的内心与思想的升化,也可称之为信仰,让人生有高标与准则。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极度信任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情验色彩,特别是在宗教信仰上,他可以征服对死亡的恐惧、追求世界的本源、反思生存的意义、化解不确定性、确立价值目标。世上任何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如我国在抗日战争与解决战争中壮烈牺牲的英烈们,他们用共产主义信念来武装思想,为了国家的完整与人民的幸福,舍身取义,把光明留给人间,把幸福留给后人,那是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在支撑,有保家卫国的信念在指引。
世界上的宗教信仰有很多,主要有基督教、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我国的主要宗教除了这四种,还有道教。
在我们老家农村,因为离城市与寺庙较远,老百姓对信神信菩萨较为热衷,主要是信灶神与土地神。据说很多年前一直有土地庙的存在,在文革时期全部摧毁,直到五年前,由二队的徐上科先生牵头,乡亲们自发捐款,修建了现在的土地庙,平日祭祀的主要是附近的两个小队村民。
我们村的土地叫“孔家林土地”,土地庙离我老家不远,修建在徐云安先生的老屋南边,坐北朝南,面积约五个平方,庙门一联为“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内置土地神像,每月的初一及十五,附近村民都会前去拜祭,最隆重的祭祀日子是每年的二月初二,那天是土地菩萨的生辰。
修建土地庙也是一个善举,组织者徐上科先生,是我本家一位叔叔,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为人和善,勤劳善良,与婶婶俩人是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他有一子二女,那位堂兄叫徐云林,乡亲们叫他小名同儿,是我们村最早的大学生之一,在新疆上的大学,毕业后留在新疆工作,家乡基础建设捐助名单中都能见到他的名字,那次土地庙的修建他是捐赠最多的人。云林兄离家很早,我没有印象,但他的两个妹妹我很熟悉,云芳姐在村小学教了十五年书,没转成公办老师被辞退了,云香姐是我同学,住在高陵。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是最常见的祭祀场所。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按照汉族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所属的土地庙管辖),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后行超度仪式即做道场时都会获取其所属的土地庙名,做斋的道士超度亡灵时会念到。
每个地区的土地庙祭祀时间略有差异,如台湾是每月的初二、十六;北京是每月逢三(初三、十三、二十三);我们老家是每月的初一、十五,每年的除夕夜,各家各户在给先祖拜年时,都会备一份鞭炮与香纸去祭拜土地菩萨,年初一会献上猪头与水果拜年,祈求一家人平安健康,祈求庄稼好收成。
母亲信佛信菩萨,年纪大走不了远路去寺庙敬香,但每月的初一与十五她老人家会去土地庙敬香烧纸钱。母亲每天早上起来洗漱后都会敬灶神,燃三根香供奉,给司命嗲嗲磕头。
我们家乡很多人信灶神,灶神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司命嗲嗲”。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中国古代的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是中国民间地位很高的神衹。据说灶神能上达天听,除了掌管人们的饮食,还是玉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人善恶的官员。
信仰有很多种,有人信仰宗教,有人信仰科学,有人信仰主义,有人信仰理性。不管信仰有什么不同,但是人们对信仰的态度是诚挚的。真正的信仰,能看淡荣辱,看轻生死。在西藏,千里迢迢的佛教徒,一步一拜,前往布达拉宫朝圣,那种信念,是世上最虔诚的情感。
所有的信仰,离不开与人为善这个信条,都希望虔诚的信念,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信基督者为有福,修道者为得道,学佛者为开悟,灵修者为觉醒。民间修行的也各有教门,在东升古镇,有匡氏家族,儒教传承,据说有匡老太太,十多岁便开始吃斋,随母颂经礼佛,这个儒教可能从佛教道教演进而来,也念佛教的《心经》等经文,但改了个名称,也打座吃斋,匡老太太一辈子积德行善,从无恶习,至九十多岁高龄无疾善终。
我们所熟知的三教为:佛教,道教,儒教。在家乡石首,佛教寺庙主要有“东岳寺”“玉田寺”,道教道场有“南岳道观”,玉田寺兴修不久,而东岳寺与南岳观,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承,同蜿蜒东流的长江一道,见证着历史的兴衰,悲悯着人间的沧桑。
道教祖师王重阳有诗云:
儒门释户道相通,
三教从来一祖风。
红莲白莲青荷叶,
三教原来是一家。
锦绣如林的石首,有东西走向的四山相连风景,在界山侧的南岳山,素有‘小武当’之称。据记载,汉代时便有羽士居山潜修,三国时始建南岳大殿,七天宫等,唐五代增置李卫国公祠,明代道教发展极盛,先后建有雷祖殿,灵官殿,紫金殿,南天门,一天宫,二天宫,三天宫,奎文阁等道教庙宇,均雕龙画凤,金碧辉煌。明末清初山麓四周之庵,阁,亭,坛时有兴建,清咸丰四年(1854)年部分建筑被毁,后因兵火连绵,许多建筑陆续遭废,现在仅存南岳大殿,一天宫等。
南岳山向西北两公里,紧临九曲回肠的长江,有名胜东岳山,秀峰之顶,有古寺东岳寺。与长江阔野交融,水天共一色,霞光染江鸥,江滩飞芦花,百舸争上游。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佛教传入石首,在东岳秀峰之顶始建东岳寺,至明清时期,佛教高僧辈出,香火鼎盛,建筑更是雄伟,成为两湖平原结合区域的重要道场。后来兵荒马乱屡遭伤残,乃至闭寺多年。自1995年始恢复东岳寺佛教道场以来,相继修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念佛堂,延寿楼,海会楼,斋堂等。香火日渐鼎盛,佛像宝相庄严,晨钟暮鼓,接引众生。
石首两处寺与观山脉相连,各传各的道,却在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东岳山佛教僧人与南岳山道教道人因香火资源发生矛盾,乃至越演越烈发生械斗(不知是不是有金庸大师笔下的武打场面那样精彩,未及考证),后经武昌长春观来高士调解,才始与界山口为界,各驻其峰,互不相涉。
临江仙,佛道各修。
叱咤风云成梦幻,
心空隐遁灵山。
晨钟暮鼓度流年。
青灯飘月影,
木鱼诵香残。
佛道双修为本份,
稳坐莲台参禅。
怎因俗事断机缘。
即出三界外,
何再惹尘凡。
寺庙菩萨宝相庄严坐莲台,道观天尊飘逸出尘隐云端。香客随心参拜,这些年倒也相安无事。
寺庙奉供佛祖与众菩萨尊者,道观奉供三清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儒教其实也常在,就是现在的学校模式。只不过三教的传道方式不同,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佛家讲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儒家讲的是敬。佛家讲养心,道家讲练气,儒家讲修身。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需放开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意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主张‘无为’,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可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俗世到深山老林修行。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于是有了儒家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实际上是把人与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与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佛家重心理,道家重身理,儒家重做人。佛教讲的净,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所谓‘心能生万物’。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飞升仙人。儒教是礼物,要求如何做人,于是有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的教条,称为‘三纲五常’,忠孝是最根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支撑着整个国家与家庭的稳固长久。
三教的收徒方式也不同。
佛教讲究普渡众生,只要虔诚向佛,众生皆有佛缘,出家寺庙修行也好,在家居士修行也好,众生均平等。道教在传承的过程中,走的是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低调而清静,收弟子非‘根生’不取,也就是要有‘天资’才行。儒家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被称为‘书生’。
其实,所有的道,首修一个‘善’字,三教相生相连,相辅相成,大成之道,应三教同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