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转 归来仍旧是少年
若追忆香港流行乐坛的历史,80年代必然是最辉煌的年月。
从青涩向成熟的时代之帆,一路见证了风华正茂的第二代歌手的崛起:谭咏麟、张国荣、陈百强、梅艳芳、张学友、陈慧娴等挑起了这中风起云涌的大梁,而作为乐队的Beyond和达明一派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香港流行曲在这个时期,散发着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涌现了一批走在时代浪潮前沿的歌手。
01
1977年,是巨星成名的一年,也是星光乍现的一年。
一首《家变》,开启了“顾嘉辉曲,黄霑词,罗文唱”这一铁三角组合,三人的默契,霎时成为了当下香港电视经典金曲的领军灵魂人物。
罗文陡然在这年一跃成为全香港无人不晓的天王巨星。
也是这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陈百强和在英国历练归来的张国荣纷纷回到了香港。
两个人都自小有着歌手梦,立志成为一名歌手,并在77年开始了各自在乐坛的闯荡生涯。
陈百强是顺利的。
他从小就喜欢钢琴和流行乐,对音乐表现出莫大的兴趣。因此虽然经商的父亲反对认为这是玩物丧志,但他还是抓住了各种机会,在回国后参加不少各种音乐类比赛,取得了许多不错的比赛名次。
一曲他自己创作的《The Rocky Road》让他赢得了“流行歌曲创作”的季军,娴熟的音乐功底又让他轻松获得了“香港山叶电子琴”冠军。
奖项和名次,让他享受了急速攀升的名气。
而帅气的形象,前卫的造型,温柔的歌声,则让他圈粉无数,成为无数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
这样有巨星潜质的歌手怎会不成为香饽饽呢?无线电视也赶忙派人与风头正盛的陈百强接洽,顺利把他签为合约歌手。
而张国荣则沾了幸运的光。
虽然在英国他始终以歌手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并非专业的出身,读纺织更是没有用到后来的生活中。
回到香港以后,他迫不及待地通过自组乐队参加比赛开启了他的歌唱生涯,不过成绩时好时坏。时而进前三,但大多数时候张国荣自己都不满意。
所幸,没过多久就迎来了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前身,后俗称“宝记”)举办的“亚洲歌唱大赛”。
这是亚洲较为盛大的歌唱比赛,参加歌手都是亚洲出色的人才,能拿奖的势必会受到关注。
张国荣是犹豫的,他毫无自信地觉得自己会在这场比赛中沦为炮灰,但始终经不起朋友的怂恿,犹豫再三之下还是报了名。
显然,参赛的决定太正确不过了。
一曲《American Pie》,收放自如的表演和特立独行的呈现形式,张国荣让全场震惊了,《华侨日报》二公司在赛后把他评选为全年最有前途新人。
而这场比赛,即便外国评委会在过程中偏袒本国歌手,但张国荣的精彩演绎让他如愿拿下了大赛季军,得到了3000块奖金,赛后第二天被主办签约成为旗下歌手。
星光乍现,锋芒毕露。
77年的香港,毫不相识的两人,在不同比赛后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02
人生新篇章是开启了,可两个人的歌坛命途却截然不同。
陈百强迅速沿着上坡路一路走红,名声大噪;张国荣却迎来了人生最黯淡的五年,饱受争议。
各中缘由,真可谓是冷暖自知。
陈百强签约TVB后,迅速成为了一种风靡的现象。有多红,往后推10年,彼时黎明的风采倒可与这时的陈百强有得一拼。
第二年,他又创作了一首歌曲,再一次拿下季军,顺利地投身了百代唱片(也就是EMI)并推出了首张大碟《First Love》。
《First Love》不是陈百强所有专辑里最有影响力的,但主打歌《眼泪为你流》却飞速蹿红,奠定了他日后的歌坛地位。
这首歌,让陈百强拿到了十大中文金曲,也结识了郑国江。
郑国江的这首《眼泪为你流》情绪简单低沉,陈百强唱来再得心应手不过了。“眼泪在心里流,苦痛问你知否”不知道当时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
之后合作多了,不用言语,仅凭纸笔便能揣摩出彼此意图。
郑的词工整娟秀,陈的歌雍容华贵,两相交映下竟也如此娴熟。
好比林夕之于张国荣,郑国江之于陈百强的意义毫不逊色,两个默契的配合,为乐坛贡献了许多精品。
陈能最后成为天王巨星,郑国江绝对算得上功臣。
相比之下,张国荣则不幸多了。
虽然是宝记这次大赛的亚军,但因为长年留学英国,他的演唱风格保留了太多英伦式演唱风格。
这种歌,相比之于能够迅速本土化的陈百强自是不讨喜的。
于是,第一张唱片EP《I like Dreaming》和第一张全英文大碟《Day Dreamin'》乃至首张粤语唱片《情人箭》,都反响平平。
这使得,虽然彼时张国荣和陈百强已经相识,但两个人俨然“一个地下,一个天上”相距甚远。
70年代末的张国荣,并不受欢迎。
03
不红,伴随的是唱片卖不出去、演出嘘声一片,更有舆论和媒体的打击。
在参加演出时,张国荣唱得兴起把帽子扔到台下,却不料被现场的听众扔回了台上,相当尴尬。
后人看到了如今被封神的张国荣,却不知张国荣亦有不堪的过去。
早年的他,郁郁不乐,一度想退出演艺圈。
但庆幸的是,张国荣找到了自己的办法,没有让自己继续沉浸在这种状态中。
既然英伦风格不讨喜,他就改变,去模仿当红歌手的演唱方式,从许冠杰、林子祥等的歌唱风格里寻找出路。
这是有效果的,但是不够。
一个歌手要出头,势必是需要借力多方面因素的,不仅要有自己的风格和辨识度,更要借力于主流音乐人的力荐。
这个时候,出了一首《鼓手》。作曲人顾嘉辉,作词人是先前提到的陈百强音乐旅途不可缺少的一个人——郑国江。
之所以是郑国江还有一个故事:
本来填词人是个无名小卒,但张国荣对此并不满意。因为和陈百强的席间谈话,他知道了词匠郑国江,也找了过去。
郑老的稿费一向是不菲的,而张面临着预算不足的问题。为此,几经周旋,最后张国荣终于以诚意打动了郑国江。
也是这次机遇,郑国江和张国荣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日后更是为他创作了《风继续吹》这样的大hit。
当然,这个时候的陈百强,不仅直线走红,更是成了娱乐圈的新宠。
一方面,他在TVB拍了不少大热电视剧;一方面,他主演了《喝彩》《失业生》等描述年轻人的电影,接连过大了名气;同时,又在他的唱歌本行这件事上,越来越好。
《喝彩》这张专辑拿下了白金销量,更是因穿衣打扮引领了时代潮流。《倾诉》《念亲恩》等歌,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陈百强,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全民偶像。
但陈百强也和之后出道的陈慧娴一样,在最如日中天的时候前往美国学习,他还想要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04
恰恰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
在丽的电视呆了几个年头,张国荣的影视和音乐发展都是平平淡淡,没有太大突破。既没有如陈百强一样获得力捧,有自己的经典作品;也没有充分享受足够的资源,成为一个耀眼的新星。
留下,是断然没有出路的。
还好合约到期,张国荣顺势和老师黎小田过档到了无线电视,顺利签约了华星唱片。
华星有较多日本歌曲的版权,这使得张国荣很多歌曲质量得到了保证,诸如最广为流传的《风继续吹》和《Monica》。
其次,张国荣又是华星签约的第一个男歌手,自然是获得了最多的资源,和最好的发展机会。
试问,哪个唱片公司会不去捧红第一个天王巨星去打头阵呢?
因此,转约至华星第一年的张国荣,一首曲来自山口百惠的《再见的另一方》、词来自郑国江的《风继续吹》,张国荣一雪前耻,扬眉吐气。
五年,张国荣终于遇到了让他一夜成名的金曲,从谷底爬了出来。
也是这年,1983年。
虽然去年远赴美国深造,但今年暑假凯旋的陈百强在香港趁热推出了事业的巅峰之作——
《偏偏喜欢你》。
陈百强自己作曲,郑国江作词。
虽然是一首保守的失恋歌曲,但成熟稳健的声线,带有故事性的述说,成为了他销量最高的专辑之一,这首也成为了他最具标志性代表作之一的作品,在当年的乐坛被拥至首位,拿奖无数。
那年,尚没有形成谭张剑拔弩张的形势,神坛之上是风头最盛的陈百强,火遍了大江南北。
05
但正所谓后继有人,势不可挡的谭咏麟和奋起直追的张国荣,也冲上了神坛。
到了1984年,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7岁的陈百强,29岁的张国荣,和34岁的谭咏麟,不约而同在这一年相遇了。
相遇是好事,歌手的竞争本就能相互进步。可是这些利益纠葛,也注定了他们往后很难成为朋友。
这一年的张国荣,以一首热辣、自带节奏感的《Monica》风靡全港,红遍大街小巷。
香港电子舞曲盛行,《Monica》自是受到全程热捧,霎时为专辑《Leslie》带来了四百金的销量。
他的个性和唱功,引领了新的潮流,让无数青年人着迷。
7年,张国荣终于熬出头了。
与之相比,陈百强则显得保守多了,或者说不知所措了。
这年的潮流是电子舞曲风格,但并非陈百强所擅长的,可他偏生也跟了一回潮流,推出了《百强84》。
目的性是好的,但却由于太迎合市场失去了个人风格。除了《摘星》,陈百强也渐渐开始迷失了,下坡路的苗头出现了。
虽然次年再添经典曲目《等》,但歌坛已然发生了巨变。动感舞曲成了新的主流,他的事业遇到了瓶颈,而改变并不被歌迷买账。
谣言四起,正气歌手的相继隐退,和唱片公司的僵化关系,让他逐渐脱离了三足鼎立的队伍。
06
后人总说张国荣和陈百强是相似的,仔细想来也有一定道理。
张国荣是从低谷到顶峰,陈百强则是从顶峰到低谷。
生日差了五天,未尝料到彼此都会这么直截了当地品尝人生疾苦。
张国荣在这两年人气继续攀升,在红馆连开多演唱会,《有谁共鸣》《无心睡眠》拿到劲歌金曲金奖,主演的电影获得金像奖影帝提名……
张国荣终于走向了事业的顶峰。
而陈百强陡然滑进人生的低谷,换公司、换经纪人……虽然主打歌《凝望》打入了十大金曲,但此时的抑郁症也越发严重,压力越来越大。
也是这几年,互相较劲的张国荣和谭咏麟,越战越勇,好歌不断,成功唾手可得。
而这边陈百强已然身处囹圄之外,他不断完善作品、追求完美,可是市场早已渐渐对他的东西兴趣殆尽。
至于和张国荣的关系,也因误会和竞争对手的原因,渐行渐远。
意兴阑珊间,陈百强在1989年的电视剧《义不容情》里,怅然若失地唱起了《一生何求》。
冷暖哪可休
回头多少个秋
寻遍了却偏失去
未盼却在手
夫复何求,他别无念想。
07
这些,隐隐约约透着一些不好的东西,尤其对陈百强这样一个性格极其忧郁的人来说。
他崛起时,遇上了谭张争霸;熬过出头日时,遇到了四大天王。
这是时势,也是迷惘和失落。陈百强体会得深刻,若干年李克勤也这样经历过。
于是,遗憾的意外还是发生了,他最终在药物和无知觉中度过了最后的日子,脆弱无助,忧伤纯洁。
1992年5月18日,他以酒送服安眠药后昏迷,情况危殆。
1993年10月25日,终因逐渐性脑衰竭去世,享年35岁。
而十年之后,张国荣亦抛弃了这个世界,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世间,终是一场梦靥,他们走得是如此匆匆,以至于还来不及我们去珍惜,去看完他们人生倒数的几场演唱会。
回不去的时光里,我们既失去了Danny,也送别了Leslie。
08
这几天,整理两人的生平,不觉发现了许多巧合:
两人都是处女座,都爱狗,都童心未泯。他们都样貌出众,衣品极高,却也爱美。可他们又感情上受过类似的伤害,最后双双对世界绝望。
可即便如此,在性格上两个人也诸多相似:都心直口快,特立独行,保留着罕有的真性情。
我想,不管外界如何带着恶意的揣测他们,他们一定有过很铁的友情吧,曾一起并肩作战。
即便最终分道扬镳,也一定是迫不得已的吧!
09
说了音乐,也说说影视作品。
在两个人有限的交集里,合演了三部电影。
1980年上映的《喝彩》,1981年拍摄的《失业生》和1984年的最后一次合作《圣诞快乐》。
但到《圣诞快乐》时,两个人基本也藕断丝连了,几乎是不约而同事先声明说了同一句话:‘你可以找他拍这套戏,但不得同场、或者见到对方’,总之有你没我。”
据说是因为一件看起来不大的事:
高志森爆料:“张国荣曾亲口说,有一次与陈百强一齐去disco玩,一群朋友见到陈百强皮肤这么好,就一直称赞他,又问他是不是化妆?陈百强很自信地说‘我不化妆’,结果在旁张国荣二话不说,一手向陈百强脸上一划,然后将手指餐布上面一拉,一条粉痕即刻呈现餐布上,张国荣还很得意洋洋对着陈百强说:‘哪里没有呀!’就这样两兄弟从此没话说了,还开始有心病。”
说实话,这些是是非非,何尝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
兄弟阆墙,看得开是福气,看不开是命数。
10
但若是真要从影视作品中了解两个人,那么《失业生》应该是最符合标准的。
富家子丹尼与在贫民区长大的倔强少年荣仔是非常要好,在高中毕业之际,两人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痛苦的人生抉择的故事。
从兄弟到反目,两个人都需要面对各自迥乎不同的人生,都需要解决自己的痛苦。
从某种程度上,早年的这部电影,仿佛一语戳中了他们生命中的某些场景,如此地似曾相识。
本是不幸而言中,但又可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
电影修复版将于2017年9月8日(也就是后天)在中国内地重映。
这次,所有人都能在电影里看哥哥和丹尼。
我想,在大荧屏上能重温这两个少年的似水流年,也该是一件幸福的事吧!
虽斯人已去,但借由影像为媒,音容犹在:
Leslie和Danny,从未离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