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 陕县1432郭玉红 | 来源:发表于2018-12-26 22:47 被阅读74次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唤醒学生自强、自律、自省的能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唤醒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唤醒学生自主参与、协作团结的精神。

    把课堂还给学生

    唤醒学生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的讲授式有很多弊端,如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过多;课堂空间上,教师在讲台上自我表演,没有和学生融合到一起;抹煞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教师只把他们当成生产线上的产品,而不是活生生与教师平等的人,教师往往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性格。

    针对以上弊端,我们必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最近我在柳树泉农场学校八一班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天我们学习的是《苏州园林》第一课时,这是一篇由叶圣陶先生给苏州园林画册写的序言,是一片经典的说明文,也是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典范之作。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是技巧,是能力,而不是仅仅教死的知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典范的白话文著作,都是学生学习的很好的例子,就好比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一样。学生要从这一道例题中学习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语文课堂上就是要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以后再见到说明文他们就可以运用老师在课堂中交给他们的方法自己去阅读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的目的。这些课文就像拐杖,在学生还不会独立阅读的时候老师用这些例文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等到他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丢掉拐杖独立阅读了。老师教给学生的例文毕竟是少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文章是多数,所以,这些例文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师一定要通过这几篇例文教给学生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老师都知道,说明文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学习一篇说明文必须要清楚说明对象、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最难的恐怕要数说明语言了,考试中往往要考察说明语言。

    上一篇课文是《中国石拱桥》,学生已经对说明文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学习《苏州园林》时,我想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

    关于说明对象

    课堂上我首先要求学生读第一遍课文,解决一个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分钟过去了,同学们纷纷举手,首先发言的是杨立彬,她可是班里的第一名,期中考试语文考了满分(有附加题),她是有名的学霸。谁知道她一张嘴就吓到我了,她说,说明对象是“拙政园”,问她理由,她说这篇课文的别名叫做《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对于她这个答案我没有给出评价,而是让其他同学来评价。以张国银为首的同学纷纷质疑杨立彬的观点,最后达成共识,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我对杨立彬给予表扬,她能从课下注释中捕捉信息,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读了第二遍课文之后,仲经堂首先发言,他说苏州园林的特征是,讲究对称。他的答案让我大跌眼镜,我依然没有评价,而是让其他同学继续发言。真有意思,杨广军同学说,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不讲究对称。还有一些同学也说出了很多答案,他们的答案的共同特点就是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这时候课代表张鹏林发话了,他又名张优秀,是另一个学霸,他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期间,我只是不断地叫起一个又一个同学,掌控着课堂的节奏而已。所有的回答、质疑再到达成共识都在孩子们的唇枪舌战中完成。

    关于说明顺序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接触了说明顺序,这节课他们讨论的焦点是,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总——分,还是分——总。其实通过前面两个问题的讨论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显而易见了,但是学生就是学生,他们小脑瓜里的想法总能给我们制造惊喜。这一次,班里孩子分成了两个阵营,以杨立彬为首的27个同学认为是分——总,以胡明轩为首的四个同学认为是总——分。这四个孩子感觉怯生生的,还有点犹豫,我告诉他们我的观点和他们一样,但需要他们展开辩论,阐述自己的看法。胡明轩说这篇文章先说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然后分了7个自然段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说明这个共同特征。他发言完毕,我让杨立彬和他展开辩论,杨立彬说,我同意他的观点。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

    其实大家可能也发现了,课堂上学生的认识有时候很肤浅,有时候错的离谱,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能大发雷霆,而应该正确引导。孩子们因为家庭环境、生长经历、性格、知识积累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个体,在课堂中他们读书了,思考了,即使他们的理解有点偏差,只要他们动起来就会有收获。课堂就是求知的场所,允许学生出差错,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一步步探求真知。

    如果由老师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这样从目前看来是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从长远看却恰恰相反,学生记住的是死的知识,而不是方法,学生的能力也不会提高。我不敢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完全掌握判断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的方法,但我敢说,通过这堂课,他们在说明文的学习中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堂课,孩子们都在积极的思考,在争先恐后的发言,在激烈的辩论,他们的思维活跃了,他们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下课了,几个孩子还沉浸在课堂上讨论的几个问题中,他们还在探讨,还在辩论,我偷偷笑着,离开了教室。我太喜欢这一群孩子了!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暂缓批评,善待差异,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放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课堂还给学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ql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