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红楼梦的缘分

作者: 瘦竹斋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11:43 被阅读23次
    我与红楼梦的缘分

    红楼微语录

    结缘红楼梦  (代序)  杨连山

    姻缘是讲究缘分的,俗语有: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而读书亦讲究缘分,读红楼梦更需要讲究缘分,确然。    因为从小就喜欢读书,对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上小学5年级时,大姐从青海回来探亲,带回来一本林海雪原。一见之下,惊喜无比。忙打开书,如醉如痴地阅读起来,引人入胜的情节,惊险传奇的故事,鲜明生动的人物,让识字不多的幼小的我,发现了书中崭新的天地,体味到了书的无穷魅力,从此之后对书有了一种疯狂的喜爱,只要知道谁家有自己没有读过的书就借过来读,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我读了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连心锁,大刀记,志愿军英雄传,桥隆飙,增广贤文等书,而林海雪原就成了我的第一本藏书,

    幼时培养起来的对书的喜爱一直保持了数十年,参加工作后有了经济收入,于是陆陆续续买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对自己节衣缩食买来的书就特别珍爱,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同村一户人家,得到了红楼梦的第一册。于是,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靠近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打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就阅读起来,一走进书中,就深深被吸引住了,看到伤心处泪流满面,就这样边看边哭。不知不觉中,感觉两眼发涩,浑身发困,轻轻合上书,正要上床睡觉,忽然听到上早读的铃声,竟不知自己看了一夜的书,东方既白,天已亮了。

    七八年秋,在社旗县李店公社高中读高中二年级时,一天晚自习下课后,有一位连岗的同学,记得姓刘,拿出了一本红楼梦,我一看是第三册,开首就是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满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同学刘某对我说,红楼梦太难看了,看不懂,你给我念念吧。我念了几页,也不懂。对于一个文革刚刚结束教育质量还很差的高中学生来说,一开始就从六十一回看起,确实不好懂。因为前面的六十回没有看,故事情节连接不上来,所以看不明白。

    八零年上社旗师范时,有一天去新华书店,惊见书架上有红楼梦。那时候书店还没有开架售书,就让营业员拿过来,站在柜台旁翻阅了,想拥有一套红楼梦的愿望是那么多强烈。于是,犹豫再三,下了很大的决心,花了4.3元买了一套(四册)。当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4.3元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书买到手了,兴奋高兴了好几天,也忘了看够遍没有。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红楼梦,也是我第一次与红楼梦结缘。后来,参加工作后的八三年,又以原价卖给了住同室的同事了。

    1995年南阳市成立了红学会,我被吸收为会员。经常与红楼梦研究专家及红学爱好者交流读红研红心得,切磋读书感悟。经常参加南阳红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并被选为学刊掬红一叶的编辑,所写红学论文<略论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影响》发表在贵州红学上;并被选入红学论文集《采红集》,红学论文《红楼梦已大体写完》发表在掬红一叶上。这些年来,我作为一个红学票友,在研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太多的乐趣。

    后来,南阳红学会举办红学论文征文活动,我写了一篇再论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影响的论文,送到红学会办公室,获征文一等奖。从此对红楼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遐时品读,趣味盎然,偶有感悟,心中甚乐。不计笔拙,批于书眉,草根评批,沉迷其中。07年九月,在连续两年教初三毕业班语文之后,到政教处上班,兼教小学一年级思品与生活。心想:人总得干件事呀,人总得留下人生的痕迹。于是,逐日把批在书的字里行间的研读红楼梦感悟,一条一条抄下来,至13年4月底,已抄完了写在邓遂夫校订的庚辰本石头记上的批语,计有

    21巨册。

    自从小时候与红楼梦结缘以来,我终日与红楼梦为伴,读红楼梦,淘书时见到与红楼梦有关的书,就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终日与红楼梦为伴,读红楼梦批红楼梦成了我每日必做的功课。每当捧起自己喜欢的红楼梦,我就像与老朋友相晤一样,细细品读,每天结束一天的工作,带着满身的疲惫,靠在床头打开台灯,翻开自己心仪已久的红楼梦,就着明亮而柔和的灯光,走进斑斓的红楼梦王国,往往令人流连忘返,沉迷其中,其乐融融。

    截至目前,我收藏了与红楼梦有关的书籍三千多册。每天面对自己喜爱的书籍,感受着那浓浓的书香氛围,特别令人陶醉。另外,我还收藏毛著、文革资料、文史哲等类书三万册。此生能藏书三万多卷,坐拥书城,面南而王,可谓三生有幸,心愿足矣,夫复何求。

    2012年12月11日

    1、      祖孙乎,2、  父子乎,3、 兄弟乎

    庚辰本红楼梦正文前有一段文字是脂批被混为正文抄写。开头第一句是“此开卷第一回也”,在甲戌本中是凡例的末段。可能是庚辰本原稿本的抄录者在誊录甲戌本时,对甲戌本正文前的凡例进行了删改,具体做法是删去凡例,抽取其中的末段加以改写,作为第一回的回前批。而甲戌本正文前的凡例是作者所订或出自脂砚斋之手,不能知,但后来抄手却将凡例的末段误为正文。凡例中的文字从语意、口气看,像极了批语的口气。也许是曹雪芹自批自注自订。

    由“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之语,明显可以看出是作者受了金瓶梅词话开头关于情色语句的启发和影响。金瓶梅词话开头在词曰,丈夫只手把吴钩之后说:“此一只词儿,单说着情色二字,乃一体一用,故色炫于目,情感于心,情色相生,心目相视”。将此句关于情色的论述和红楼梦中关于情色的论述相对照,二者不仅都是四字一句,句式何其相像,语意亦基本相同,皆是讲情色对人心灵的影响。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全面地继承发展了金瓶梅词话的艺术成就,批判地创造出一个小说的新天地,曹雪芹在金瓶梅词话所开创的新路上走的更远。毛泽东曾经说过,金瓶梅是红楼梦的老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文学的继承和发展犹如登山。水浒传登上了一座山峰;金瓶梅词话在水浒传的基础上,又往上攀登,登上了一座高峰;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则登上了一座更高的高峰,攀登上了古典文学的顶峰。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红楼梦三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血缘传承关系,它们是祖孙乎,父子乎,兄弟乎,皆是,又皆不是。祖孙、父子、兄弟,三者有遗传,有变异。水浒传是花团锦簇;金瓶梅词话是百花争艳;红楼梦是锦上添花。它们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成长链。

    水浒传犹如一颗文学的种子,开出了金瓶梅词话这朵奇异的花,结出了红楼梦这颗硕果

    12月12日

    4、      宝玉是男子汉吗

    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其指5、      的是贾府中的女儿,6、    包括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至九副,7、      一共108位女子。当日所有之女子一句已经点出是往昔贾宝玉生活中亲们接触,8、  耳鬓厮磨的女儿,9、 也就是作者当日的往事。不10、  包括已经成年结婚的女性、仆妇之类人。行止见识不11、 凡,12、      都有出于我意料之外的真见卓识,13、    令我真心真意的口悦心服,14、      正因为见识不15、  凡,16、      作者对她们满腔的敬佩。这一点,17、  鲁迅认识的极为深刻,18、  敬而19、      昵之,20、  爱博而21、  心劳。宝玉对这些或情或痴,22、  或小才微善的异样女子的态度是敬是昵。在红楼梦一书中,23、    作者借宝玉之口,24、  对他心目中圣洁如仙女的异样女子发表了许多荒唐言,25、    并嘴上常常挂着见到女儿便清爽,26、    见到男子边浊臭的接触女儿的感受。从小在女儿国里长大的宝玉,27、    他终日交往的皆是女性,28、  故他的性格出现了女性化,29、  形成了他畸形的变态心理。书中多次暗写宝玉同30、 性恋的行为,31、  即可证宝玉女性化的畸形变态心理。

    12月13日  3、红楼梦的趣和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正文前的凡例中说,要“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以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这句话的前半句使闺阁昭传,才是作者著此书的大旨,而后半句是故意施放的烟幕弹,是狡诘之笔。难道作者十年辛苦不寻常,(或许创作红楼梦用的时间更长,不止十年,)仅仅是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吗?其实,作者著红楼梦正是为了使闺阁昭传。作者学司马迁史记中列传体例,用司马迁的笔法,为他心目中的几个异样女子立传。

    他要昭传几个异样女子的什么呢,阅过此书,就会心中豁然明白,曹雪芹要表现的就是他心目中清纯女儿的趣味。以此为载体,透过大观园众多女儿的命运,来表现人生的大苦痛这一主题,故红楼梦是一部深有趣味之书。

    这一点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诗中,作者也点出来了,谁解其中味,这个味就是趣味,作者说的味是复杂的。这个味作者知,批者略知,而阅者不知。自红楼梦横空出世的二百多年来,多少阅者都品错了味,解错了味。曹雪芹在诗中慨叹知音之稀,皆不能解其中味,他不幸而言中了。作者说自己的书中有满纸的荒唐言,而这荒唐言皆从宝玉口中出。若把宝玉的荒唐言摘录出来,加以评析,应很有意味。

    曹雪芹在凡例后,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宣告,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深字表明作者是很自负的,他隐藏在书中的密码、暗示、象征是很深的,又是俯拾皆是的,令后世红学家想白了头发,也想不出来深有趣味,到底是啥味。是自慰慰人也,是惭愧悔恨也,是无可奈何也。

    12月14日    4炼石补天成神话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引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他为何想起用写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呢,原来曹雪芹在构思红楼梦的开篇楔子时,苦苦找不到突破口,无从下笔。一次,他来到了浙江省青田,见到了美轮美奂的青田石,听到了当地老人口口相传的青田石是女娲补天所遗,大受启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于是找到了红楼梦开篇的手法,欣喜若狂。立马开始着手写红楼梦的楔子,作者采用了青田流传的关于青田石是女娲补天所遗的传说,并在书中写了贾宝玉的形象,用甄宝玉作比。

    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出自远古神话,有史籍记载,神话故事想象奇特,作者信笔创新,另赋新意。有论者认为补天乃女娲炼石成针,织补天网补天,非用石块补天空之缺。但是甲戌本在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处有侧批说:“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显然是用石块补地,那就是补地用的是石块,使地平坦,并非是用石针织补大地,补天用的也该是石块。

    12月15日红楼微语录5

    细节描写有所本

    俞平伯在红楼梦与其它古典文学一文中说:“我总觉得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自有文字以来第一部的奇书,不仅仅在它的独创性,而且在它的并众长为一长,合众妙为一妙,集大成这一点上。”红楼梦在主题、题材、人物形象的塑造、构思、布局、引用诗词、语言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继承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创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犹如登山的过程,他竭尽全力、艰难地向上攀登,愈登愈高,终至山顶。到达山顶之后,眼前是一派无限的风光。

    人们称誉曹雪芹是天才的小说家,但是曹雪芹的天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不可能无所借鉴,无所依托,凭空创作出一部旷世奇书。曹雪芹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文化,他踏着巨人的肩膀,奋力登上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虽然不像古代的诗人那样讲究“字字有来历”,但在细节描写上,书中的很多内容是有所本的,他讲究的是,很多大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细节却是写实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生活是极为熟悉的,他从生活中照相式的选取大量的素材,写入小说中。所以,他像蜜蜂一样采百花而酿成蜜,集大成而有所创新。要想有所本,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博览;一是生活阅历。二月河说过一句名言,天才不读书也不可能成功。读书可以读纸质书,也包括读社会生活这部书。只有把读书和生活阅历结合起来,才能在创作时得心应手。对占有的素材及材料信手拈来,捕捉住许多现成的形象,生动的东西,加以改造,加以创新,为我所用。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把材料罗列出来,那不是文学创作。故二月河说,如果只看清史稿就能写康熙,那骑自行车也能上月球。红楼梦第一回关于石头来历和太虚幻境的这两段描写与清代剧作家张坚的梦中缘有些瓜葛,颇有相似之处。梦中缘传奇第一出笑引,末扮布袋和尚笑上,吾乃姑苏虎丘寺内一尊弥勒古佛是也,俗称布袋和尚,一生好笑,因喜作佛事,得成正觉。自从南朝建寺以来,数千年法身不坏。这殿后边塑有五百尊阿罗汉,虽则胚胎土木,却也爱受精华,多历时岁,颇通灵慧……{南吕一枝花}俺笑那开天的枉自劳,辟地的非为巧,弄得东南多缺陷,西北不坚牢。引的那痴情汉愁种心苗。真认做石成五色填来妙,生盼杀女娲窑。扯不住兔走鸟飞,拗不过天荒地老……{下场诗}梦是醒,醒又梦,梦醒不辨;真当假,假是真,真假难明。此段所引文字和红楼梦关于石头的来历和太虚幻境的描写两相比较,不难发现其中影响的痕迹。戏文中提到东南多缺陷,西北不坚牢,石成五色填来妙,生盼杀女娲窑。还有梦是醒,醒又梦,梦醒不辨;真当假,假是真,真假难明之语,无论性质、布局、意境都很近似,是一为小说缘起,一为戏曲楔子。张坚的梦中缘成稿于康熙38年己卯,酷嗜戏曲艺术,博采杂收的曹雪芹可能读到过梦中缘的抄本。

    红楼梦第23回贾宝玉和林黛玉关于葬花的一番议论,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这段描写,可能是受了前人有关葬花诗文的影响或启发。据《唐伯虎佚事》记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明末文学家叶绍袁在《续窈闻》中记载其女叶小鸾说自己曾“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明末清初诗人杜浚作有《花冢铭》,从《花冢铭》可知其亦有过“葬花”之举,《花冢铭》文字如下:“余性爱瓶花,不减连林,偿有概世之蓄。瓶花者,当其荣盛悦目,珍惜非常;及其衰颓,则举而弃之地,或转入混渠莫恤焉,不第唐突,良亦负心之一端也。余特矫共失,凡前后聚瓶花枯枝,计百有九十三枚,为一束,择草堂东偏隟地,穿穴而埋之。铭曰:汝菊、汝梅、汝水仙、木樨、莲房、坠粉、海棠、垂丝、有荣必有落,无盛不衰,骨瘥于此,其魂气无不之,其或化为至文与真诗乎?”  以曹雪芹红楼梦中葬花一段与此所叙对照,真觉蛛丝马迹,变化有致。曹雪芹在反反复复的增删中,利用旧材料,化腐朽为神奇,可谓出神入化矣。 曹寅的《楝亭诗钞》也钞录有两首葬花诗,两首都是题画诗,一首是《题柳村墨杏花图》:“勾吴春色自藞苴,多少清霜点鬓华。省识女郎全疋袖,百年孤冢葬桃花。”另一首是《题王髯月下杏花图》:“墙头马上纷无数,望去新红第几家。前日故巢来燕子,同时春雨葬梅花。凭谁笔墨描全袖,自启丹炉点宿砂。三十六宫人盼断,金盆空影月西斜。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了前人之作,是客观事实存在,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作者可能加以借取利用了。葬花的情节,化用了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这些都给作者以启发。

    庚辰本在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处用朱笔旁批道,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还有朱眉: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己卯冬。朱眉: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缘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绮笏叟。这三条脂批的第一条,点明是采芝图,非葬花图也。而第二条交代了欲画之心很久了,遇仙笔才画,怕亵我颦卿。做批之人想请人画黛玉像,却不肯随随便便地请画师来画,一定要遇到仙笔才画。第三条署丁亥夏,绮笏叟的批语犹遗憾于见到一高明画家,所画的美人真神品物,要画阿颦像却不能,遂感叹与阿颦结一笔墨缘之难若此。曹雪芹写葬花一段用传神之笔,象画家一样描画出来,可见曹雪芹写小说用的都是画家之笔法。这正是红楼梦有别于古代其它小说的新鲜之处,是曹雪芹呕心沥血的神奇之笔。

    红楼微语录之6  12月18日  冯小怜与龄官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自知这话说的造次了,后悔不来,登时脸上红胀起来,低着头不敢则一声。幸而屋里没人。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一声儿也说不出来。见宝玉憋的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檫眼泪。宝玉心里原有无限的心事,又兼说错了话,正自后悔,又见黛玉戳他一下,要说又说不出来,自叹自泣,因此自己也有所感,不觉滚下泪来。要用帕子揩拭,不想又忘了带来,便用衫袖去檫。林黛玉虽然哭着,却一眼看见了,见他穿着簇新藕合纱衫,竟去拭泪,便一面自己拭着泪,一面回身将枕边搭的一方绡帕子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一语不发,仍掩面自泣。宝玉见他摔了帕子来,忙接住拭了泪,又挨近前些,伸手拉了林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跟前去。”林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自红楼梦诞生以来,万千读者读至此处,无不为之激动,每每回肠荡气,折腕叹息。曹雪芹这段描写也是有所借鉴的。明末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卷五莽书生强图鸳侣写道(莫谁阿)将手在盆中搅了搅,就揭起褶子前幅来拭手,里边露出大红绉纱袄子……(小姐)暗道,这秀才好不罪过,如此新衣,便将来试手……回头叫莲房把这白紬汗巾借与他拭手。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信手拈来,稍加锻冶,即成美文。

    同回的龄官画蔷也是一段精妙之文,其中有云,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宝玉想道:“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这一细节描写与杜浚变雅堂集卷三所记名妓冯小怜事相似,二者同样有设想奇警,渲染淋漓之妙。冯小怜有云,小怜所与一时宦,方与范(性华)相忌……小怜顾室中有髹几长丈余,遂呲笔于几上书范性华三字,几千百满之。时宦归而睹几上字,色变不能言。燕中尝作盛会,广招宾友及狎客妓女皆与。酒酣客为觞政,下令各满引,既嚼自言其心上人为某,不实者有如酒。次第至小怜,或戏之曰,尔心上人多矣,莫适言谁也。小怜嗔之,是何言,一人而已,起略巨觥,命满酌,一饮绝沥,覆觞,大呼曰,花性华。刻画冯小怜性格与龄官绝似,且皆有画字写名的细节描写。两者难道没有某种承接渊源吗。

    12月19日  红楼微语录7  点石成金,缀成妙文。

    红楼梦第64回关于贾琏投九龙佩给尤二姐的一段描写,中有:“贾琏一面接了茶吃茶,一面暗将自己带的一个汉玉九龙珮解了下来,拴在手绢上,趁丫鬟回头时,仍撂了过去。二姐亦不去拿,只装看不见,坐着吃茶。只听后面一阵帘子响,却是尤老娘三姐带着两个小丫鬟自后面走来。贾琏送目与二姐,令其拾取,这尤二姐亦只是不理。贾琏不知二姐何意,甚是着急,只得迎上来与尤老娘三姐相见。一面又回头看二姐时,只见二姐笑着,没事人似的,再又看一看绢子,已不知那里去了,贾琏方放了心”。在这段描写处有批语云:“此有蓝本”。而来源有二,一是聊斋志异卷十二 《王桂庵  》中有: “王神志益驰,以金锭一枚遥投之,堕襟上,女拾弃之,若不知为金也者。金落岸边,王拾归,已又以金钗掷之,堕足下,女操业顾。无何,榜人自他归,王恐其见钗研诘,心甚急。女从容以双钩覆蔽之”。一是凌濛初拍案惊奇卷三十二乔兑换胡子宣淫,显报施卧师入定的入话,也就是蒲松龄直接所本,有云: “唐卿思量要大大撩拔他一撩拔,开了箱子取出一条白罗帕子来,将一个胡桃系着,结上一个同心结,抛到女子面前。女子本等看见了,故意假做不知,呆着脸只自当橹。唐卿恐怕女子真个不觉,被人看见,频频把眼送意,把手指着,要他收取。女子只是大刺刺的在那里,竟象个不会意的。看看船家收了纤,将要下船,唐卿一发着急了,指手画脚,见他只是不动,没个是处,倒懊悔无及。恨不得伸出一只长手,仍旧取了过来。船家下得舱来,唐卿面挣得通红,冷汗直淋,好生置身无地。只见那女儿不慌不忙,轻轻把脚伸去帕子边,将鞋尖勾将过来,遮在裙底下了。慢慢低身倒去,拾在袖中,腆着脸对着水外,只是笑。唐卿被他急坏,却又见他正到利害头上如此做作,遮掩过了,心里私下感他,越觉得风情着人。自此两下多有意了”。两相比较,只觉曹雪芹摹取、改造的细节尤具匠心。尤二姐后来怎样拾取系有九龙佩的娟子,作者没有明确交代,此乃不写之写,是书画中的留白,这就留给读者以寻味的余地,想象的空间,含蓄可喜,事理通达。如细写尤二姐怎样弯腰,如何伸手拾取,如何藏在衣袖之中,读者则如嚼蜡。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选取了曹氏家族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素材写入了小说中。另外,他还巧妙地撷取其它小说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加以锻炼,为我所用。一些旧材料一经作者别具匠心的加工改造,即点石成金,缀成妙文。

    12月20日红楼微语录之8

    京语呢喃,炉火纯青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用京语展示了他的语言天才,塑起了一座艺术的丰碑。红楼梦的叙述语言文白夹杂,这一点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差别不大。但它的人物对话却全用北京话,使小说闪烁着语言天才的光辉。曹雪芹是运用京语写作的圣手,他创造性地运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语言,在对话之中,往往通过三言两语,不失时机地巧妙应对,人物说话的语调、神情、心理、话语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变化都表现了出来。正如鲁迅说的,可以通过对话了解人物的情态。从而创造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的生动日常生活画面。曹雪芹继承了三言两拍、金瓶梅等古典小说的市井语入文的传统,创作出充满诗意的生活图景。小说中人物往往简短的几句对话,就传神地再现了生活画面,揭示出了丰富内心世界的人物心灵活动。人物细微的神情变化,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靠着对话传达给读者。鲁迅先生在看书琐记一文中说,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特别是在描写数人相聚,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人物之间情态,心理的微妙差别,全在巧妙应对的对话之中活现出来。这一点,曹雪芹学的正是金瓶梅的笔法,可以说金瓶梅一定程度上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范本和参照物。

    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和黛玉打趣宝钗的情节,明显类同于金瓶梅第三十五回潘金莲打趣李瓶儿的情节。先看红楼梦中的描写,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风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金瓶梅第三十五回写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几个人吃螃蟹的情节,是这样写的:“ 良久,李瓶儿和大姐来到,众人围绕吃螃蟹。月娘分咐小玉:“屋里还有些葡萄酒,筛来与你娘每吃。”金莲快嘴,说道:“吃螃蟹得些金华酒吃才好!”又道:“只刚一味螃蟹就着酒吃,得只烧鸭儿撕了来下酒。”月娘道:“这咱晚那里买烧鸭子去!”李瓶儿听了,把脸飞红了。正是:话头儿包含着深意,题目儿哩暗蓄着留心。那月娘是个诚实的人,怎晓的话中之话。这里吃螃蟹不题。” 宝玉和黛玉把脸羞红了与李瓶儿把脸飞红了相比较,仅一字之差,二者何其相似。曹雪芹借鉴金瓶梅的人物对话描写,神形毕肖地写出了宝玉黛玉口角之后,被凤姐拉去看戏,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心中极其微妙的内心情感变化。在几个人的语言交锋之中表现了出来

    。细细品味,令人遐思无限。而王熙凤作为局外之人,打趣宝玉黛玉两人,情态、声口,惟妙惟肖。曹雪芹只取其事体情理,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完全实录其事。故鲁迅说:

    “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红楼梦的缘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xc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