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书期间,有一个男同学。同学都觉得他很怪,说话、做事跟班上的同学格格不入,每次他出现大家都会发出笑声。学了心理学,回忆这个同学的行为和经历,他的羞愧感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他没有爸爸妈妈,有一个哥哥,跟着年迈的爷爷长大。他每次讲话时停顿和犹豫、说话时四处张望、眼神闪烁。
另一个女同学,家里也比较困难,她的表现总是很忧郁,不太合群,不太言笑。
这两个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学期都领学校的贫困学生助学金。
《羞耻感》一书中提到,深感羞耻的人通常感到太糟糕了,以至于不愿意详细描述令他们羞耻的经历。
他们会产生一些负面想法:
我有缺点;我很脏;我不胜任;我没人要;我活该被抛弃;我软弱;我一文不值;我觉得可耻。
小时候不觉得自己有人要、或被人接受。觉得自己被施舍恩惠、贴标签,被当做小孩般地对待,而没有被对等地尊重。常被拿来与兄弟姐妹、其他家族成员、邻居、同学或朋友作比较。被评判、被嘲弄或被羞辱。不觉得自己的感觉、意见,或是直觉是有价值的。在家中被操控成要扮演一个不适合的角色像是照顾者或是代替父母的某一方或双方。
陷入羞耻感中的人预料,其他人都在嘲笑和蔑视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受到他人的谴责。继而负面的想法会加剧羞耻感,会采用一些行为来摆脱羞耻感:麻痹、逃避现实、回避、完美主义、苛责他人以及暴怒。
深感羞耻的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与这种一无是处相们随的是空虚感。感觉内心被掏空了,没有身份感。有时候羞耻感的人又极其傲慢,浑身上下都充满着骄傲的气息。再怎么自我膨胀,也无法抵消羞耻给他带来的伤害。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