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当 年 看 电 影
徐民伟
在1970年代,最能让小孩子们兴奋的事情莫过于看电影了。可是,也有那么几年,电影院似乎并不经常放电影,有着高高台阶的电影院,时常是大门紧闭,宽敞的平台上空空荡荡的,成了小孩子玩耍的好地方。
然而,一但售票窗口旁的墙壁上贴出放映海报,预示着将要放映电影的时候,电影院前便会立即热闹起来。尤其是放映电影新片亦或是热门儿电影时,售票窗口前就会挤满了人,买票的人你拥我挤,往往挤成一团疙瘩,人们在人群中努力地伸长手臂,争抢着把拿着钱的手伸进小小的售票窗口,嘴里大声喊着“两张”或者“三张”、“五张”等等。我不明白当时人们买电影票时为什么不能排队,总是那么拥拥挤挤地争抢,“抢票”好像也是那时开始出现的词儿吧,而那毫无秩序,没有章法的混乱抢票的场面,甚至也可称之为当年看电影的别样风景。与此同时,原本冷冷清清的电影院前骤然热闹起来,摆出了一些卖炒瓜子、熟花生、香烟和糖球之类的摊点。春天时还会有卖削好了的红心甜萝卜的,夏天时会有卖冰棍儿、雪糕的。路上的行人也增多了起来,街面上又恢复了生机,有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
能坐在电影院里看场电影,当时可算得上是一种享受。对于小孩子来说,那就更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充满了向往,看上一场电影,往往能让他们兴奋好几天。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哥哥带我到电影院看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时的情景。那是部我特别想看、非常期待的电影,因为一些同班的同学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谈论这部电影是他们课前课后的热门话题,其交谈时眉飞色舞的样子和讲述电影里的精彩桥段的情景,让我听了很是羡慕,特别眼馋。可是自己却没有看过,插不进话去,只好尴尬地躲在人群之外,傻傻地听着。因而便有了一些落寞,甚至自惭形秽的感觉。正当我对看这部电影充满期待的时候,不曾想哥哥竟然弄到了票,而且要带我一起去看,这让我非常兴奋,似乎那一天的空气都变得甜丝丝的。记得那是一个初夏的傍晚,彩霞满天,红红的太阳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又大又圆。我跟在比我大7岁的哥哥身边,兄弟俩走在去看电影的路上,初夏的晚风温柔地吹着,我心里充满了温馨甜蜜的感觉。看过电影后,我觉着这部电影确实非常好看,比同学们讲得可要精彩多了,真是让人直呼过瘾。也许是因为是当时看到的外国电影很少,而且故事情节和场景画面又与国内的电影有很大不同的缘故吧,在当时我这个小孩子眼里,这部电影既新奇又刺激。最主要的是,看过电影之后,我也能加入同学们的交流谈论的行列了,这让我很有点骄傲自豪的意思。这部电影让同学们热聊了很长时间,有些电影中的场景还成了同学们游戏玩耍时的口头禅,大家玩耍时,常会模仿电影中游击队员的一句台词“打倒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模仿后便嬉闹着玩耍起来。
有时学校也会包场看电影,看包场电影票价要便宜一些,学生票5分钱,比自己买票看电影便宜多了。虽然当时学校包场看电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学生看来却是一种非常快乐的集体活动。看学校包场的电影,同学们先要到学校集合,然后排着队到电影院去。这往往都是同学们最高兴的时候,到了电影院里,在老师组织安排下,一列列的坐到座位上,同学们总是兴奋不已,整个电影院里叽叽喳喳,热闹非常,如同过节一样。但是一但电影开场了,同学们便立刻安静了下来。看包场的电影,放映正片前常会放些加演的短片子,大都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闻,诸如“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华访问”之类的,也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宣传片儿。许多的加演片儿已经记忆不深了,倒是对“西哈努克访华”的印象较深,原因大概是由于西哈努克的夫人莫尼克公主的原因吧。莫尼克公主美丽高雅、衣着华丽,那时是很少见的,因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让我觉得“公主”大概都是那个样子的,对“公主”有了一种概念化的认识。
当时包场所看的电影,印象比较深的有《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半夜鸡叫》《卖花姑娘》。这其中《闪闪的红星》和《小兵张嘎》是最让我们喜爱的少儿片儿,影片中勇敢、聪明、爱憎分明的潘咚子和朴实、健壮、勇猛顽强的张嘎子,可能是我们那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少年小英雄的形象。《闪闪的红星》是当时比较少见的彩色电影,画面更美观,而且电影里的插曲也非常好听,影片中的《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悦耳动听,一时间校园里经常能听到哼唱这些歌曲的歌声。在我们的音乐课里,老师也专门教唱过《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至于《半夜鸡叫》则是一部动画片,影片中的动画人物行动时,往往一哏一哏的,动作显得很萌,而且十分滑稽。周扒皮半夜学鸡叫的故事,让我们觉着很是好笑;而长工们智打周扒皮的场面又让我们觉得解气。一些调皮的学生时常会学着影片中周扒皮学鸡叫的样子,嬉戏玩闹,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嬉闹乐趣。而《卖花姑娘》则是当时最有泪点的电影,这是一部朝鲜影片,每当放映到“卖花姑娘”沿街卖唱鲜花的场景时,观众席上总会哭声一片,而且随着歌声的响起,哭声越来越大。尤其是包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这种情绪相互感染的状况更加明显。
那时相对比较多的,还是看不用花钱的露天电影,一些机关、工厂,甚至村庄偶尔会放露天电影。每当听到哪里要放电影的消息,小伙伴们总会奔走相告,相约着去看露天电影。看露天电影是没有座位的,地点离得较近的会带个小板凳。离得远了,就只能席地而坐。看露天电影比较有意思的事儿是“预窝”,所谓的“预窝”是枣庄当地的土话,意思是在别人没有占的空地上,摆上砖头和石块,以表示或标志自己预先占着这块儿地方了,其他人就不能再来占了,有一点宣示“主权”的意思。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地方习俗,也可称之为“江湖规矩”。对这种“江湖规矩”,大家一般的情况下都是认可并遵守的。也有个别不讲规矩或比较霸道的,趁“预窝”的人不在现场的时候,把别人“预窝”的砖块石头拿走,换上自己的砖块石头。遇到这种情况时,免不了会发生争执。不讲规矩、霸道的一方,会指着别人“预窝”的砖块石头说,“你说是你预的窝儿,那你叫叫这些砖块石头,看它们会不会答应”。砖头石块儿当然是不能开口答应说话的了,这显然是不讲理,讲歪理。碰上这样的人,或者忍气吞声,给他让窝。或者据理力争,也可能会因之让争执升级,甚至打起架来。不过在这种场合下,一般是打不起来的,因为周围来看露天电影的人较多,很快就会有人上前劝架,拉开。但总体上对“预窝”的习俗规矩,大家还是普遍遵守的。所以,电影开映之前,银幕前面会排着一片砖块石头,这是当年看露天电影的一种有趣的现象。有时占不到窝,就坐到银幕的后面去看“背面电影”,因为是从银幕背面看的,所以画面有些模糊,而且人物的动作也是反着的。尽管如此,但那时的小孩子们却依然还是看得不亦乐乎。
通过看露天电影的方式,我们当时还真看了不少的电影,诸如《地道战》《地雷战》《青松岭》《南征北战》等等,还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之类的样板戏电影,有些电影都看过好几遍。最吸引人的,甚至引起轰动的是看电影《侦察兵》。记得那时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电影放映时,真可谓是万人空巷、争相观看;看过电影后,那更是街头巷尾热议不断,其火爆程度是我所看到过的最火爆的一部电影。这部影片中的男主角扮演者王心刚,也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男演员,其英俊潇洒的形象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偶像。很多人都看了好几遍,而且百看不厌。电影中的一些精彩场面,也是孩子们玩耍时模仿的最热桥段。其火爆情景,让我至今似乎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温度,成了我儿时看电影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