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延和杨仪,这一文一武是蜀国中期的两大栋梁,诸葛亮生前,在军务方面最倚重的便是此二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家似乎都觉得魏延天生反骨仔,所以诸葛亮很不喜欢他,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对魏延的倚重程度丝毫不比对杨仪少。
可惜魏延和杨仪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两人势同水火。文武不和,国家不宁。诸葛亮生前对这种局面一筹莫展,他非常器重这两人的才华,可是文武不和,只能尽力调和矛盾,小心翼翼地施展平衡术。
这种平衡在诸葛亮死后却立刻被打破。因为诸葛亮临死前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非但断送了魏延的性命,还把这员悍将牢牢钉在了“反骨仔”的耻辱柱上。
-2-
那是公元234年10月,五丈原。第五次北伐依然毫无进展,诸葛亮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临死之前,诸葛亮特地招来了包括魏延在内的军中要员,当着所有人的面把北伐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魏延,同时叮咛道:“我死之后,千万不要发丧,大军要如同我生前一样,缓缓退入汉中。”
也就是说,在大军退入汉中之前,对外依然宣称诸葛亮统帅全军,魏延的临时统帅身份不能公开。
正是甚至算不上错误的这个错误安排,送掉了魏延全家的性命。
接到命令后魏延立刻接管了整个北伐军团,并且严格遵循诸葛亮的遗嘱,名义上所有军令依然来自于诸葛丞相,而魏延则成了“影子统帅”,只有杨仪、姜维、王平、费祎等少数高级将领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即使在司马懿追来后魏延也没有露面,而是像往常一样由姜维和杨仪二人出面指挥大军。
杨议对此恨地牙痒痒,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眼睁睁看着讨厌的家伙踩到自己头上更加让人难以忍受了,最可恨的是,杨仪一直相信自己将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没想到搞了半天诸葛亮居然钦定了魏延这个老匹夫!
当然,诸葛亮其实并没有打算把衣钵都传给魏延,他只是把军权暂时交给了魏延,而行政权的继承人诸葛亮另有人选——很遗憾,那个人依然不是杨仪。
失望与愤怒交织在一起,杨仪的眼中已经能喷出火来,如果有机会,杨仪恨不得亲手摘下魏延的脑袋。
像杨仪这么聪明的人,如果想做一件事永远不愁找不到机会——机会很快就来了。
当北伐大军走出秦岭栈道,退入斜谷道口的时候,魏军的威胁已经彻底解除,魏延决定立即就地发丧,并且在发丧期间向三军公开宣布诸葛亮生前对自己的任命。
这是魏延犯下的一个小小错误。
事实上,这也只能说是一个不是错误的错误,魏延的安排从军事上讲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已经和杨仪陷入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
这个安排正好给了杨仪千载难逢的机会。
-3-
杨仪立刻纠集了自己的党羽:王平和马岱,三人经过连夜的密商,决定使用最野蛮最粗暴的方式夺权:突袭魏延本部军马,诛杀魏延。
杨仪在军中威望很高是顶级智囊,王平统帅的无当飞军和马岱统帅的西凉骑兵都是蜀国最精锐的部队,不管从人数还是战斗力上都比魏延本部兵马高出许多。
其次,全军在开阔地褒口为诸葛亮发丧时,必然聚集一处,各营驻地相距不会远,地形条件极易实施军事突袭,就算魏延用兵如神也来不及应对。
最妙不可言的地方在于:根据诸葛亮的遗命,魏延一直担任大军的“影子统帅”,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魏延已经被诸葛亮钦定为北伐军团的接班人了!
杨仪对时机的把握真是精准到令人不得不佩服的境界。
当魏延还在为诸葛亮的丧事忙碌,打算忙完这些就公开自己的统帅身份,但他不知道死神已经偷偷降临。在一个毫无预兆的午后,王平的无当飞军暴起发难,像魏延大营发起了突然进攻,同时还齐声高喊“魏延要领军叛国投敌。奉丞相遗命可得而诛之!”
魏延的兵将们果然措手不及,立刻发生了大溃败——没有谁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尤其是对方还宣称魏延是叛国贼,军心瞬间就散了。
魏延带着还忠于自己的士兵且战且退,由于他是前锋部队,在部署上更接近北方,所以魏延的撤退方向也是朝向北方魏国本土的。
这是魏延犯得第二个不是错误的错误,杨仪迅速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看吧,魏延打算投敌!
但魏延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用最快的速度拟好一封奏折,派最可靠的亲兵快马发往成都,将今日之事上奏给后主刘禅,与此同时,杨仪的奏折也已经上路,内容恰好跟魏延的奏折相反。
在无当飞军的迅猛攻势面前,魏延很快就撑不住了,部队彻底被打散,魏延终于撑不住了,于是,他选择了抛下部属,跟几个儿子骑上快马向汉中方向逃亡。
这时候就该马岱出场了,马岱精锐的西凉骑兵撒开大网,展开地毯式搜捕,终于在汉中的虎头桥旁追到了魏延。
此时的魏延,迷惑,愤怒而绝望。他始终不明白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自己会遭到突然袭击,为什么王平马岱会对自己反戈相向,为什么他们宣称自己要投敌叛国?
马岱没有功夫跟魏延解释,他指挥着骑术精湛的骑兵将魏延紧紧包围,然后将弓拉满,瞄准了魏延……
魏延到死都没有弄明白,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
-4-
当马岱把魏延的头颅送到杨仪面前时,杨仪居然神经质一般地爆发了,他一把抢过头颅狠狠摔在地上,又在上面使劲踩踏了一番,一边踩一边骂:“贱货,你还敢跟我过去吗!”(庸奴!复能作恶不?)发泄完之后,杨仪依然觉得不解恨,又派人到汉中,将魏延三族全部夷灭,斩草除根。
可怜魏延一代名将,征战一生,却死的如此不明不白!而杨仪此举,也打破了蜀汉权力场上只斗争不杀戮的先例。
几天之后,杨仪和魏延的奏折同时送到了成都,面对两位重臣两封截然相反的奏折,刘禅陷入了罗生门式的震惊中,立刻派蒋琬去前线调查情况,可是蒋琬还没走多远,前线再一次传来消息:魏延已经死了,杨仪正率领军队向汉中方向撤退。
魏延死了,所有话语权都在杨议的手中了,更何况杨议也的确把大军安然无恙地带回来了,所以成都方面再也没有追究这件事情,等于坐实了魏延谋反的大罪。
所谓成王败寇,便是如此。
直到几年之后,随着杨仪失势,事情的真相逐步被揭露出来,但这时候,已经不可能替魏延平反了,因为这个冤案涉及到太多蜀国高层,一旦推翻之前的定论,抽的不是杨仪的耳光,而是整个朝廷的耳光。
于是,在蜀国的史书上,故事变成了这样:诸葛亮临死前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密谋让魏延断后,并且下令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便不管他自己走。而魏延听说自己被诸葛亮排除在核心团队之外后怒不可遏,竟然甩下大军自己南归了,还烧毁了栈道,杨仪率领大军走小路,夜以继日行军,终于在斜谷道口追上了魏延,想不到魏延竟然发难攻打杨仪,幸亏王平大喊了一生: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难道想造反吗!于是魏延大军鸟兽散,而魏延本人也在逃跑过程中被诛杀。
在这个记载中已经放弃了杨仪对于魏延投敌叛国的指控,但依然保留了魏延的罪人身份。更不幸的是,这个故事经过加工后又被罗贯中写入《三国演义》。
从此,蜀汉最后的名将被死死钉在了耻辱柱上。
-5-
幸好,在裴松之引注的魏国史书《魏略》中,记载了另一个故事,一个更接近真相的故事:
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这个故事被埋藏在正传之外,也被排斥在《三国演义》之外,所以,魏延,这位蜀国中期唯一的名将,诸葛亮钦定的北伐军团接班人,比姜维更有资历接管蜀国军权的重臣,就这样憋屈的死了。
只能在历史和民间留下了一串骂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