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渐行渐远的传统年味

作者: 古月祥日 | 来源:发表于2019-01-12 20:38 被阅读79次

        记忆中的童年,仿佛是每个成年人最多记起的一段回忆,也是最愿回首的一段往事,每每忆起都会嘴角向上弯起,心底的柔软被再次触及,因为承载了太多孩童时代的纯真和欢乐,犹如一首欢快的旋律时时萦绕耳畔。

(图片来自网络)

        过年,却又是这段记忆中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每年在寒假中孩子们除了疯玩就是眼巴巴的盼望着过年的这几天,尤其在农村。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还是不富裕的,那时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较低,温饱虽不成问题,但想要穿什么就买,想要吃什么就做、想要去哪里就走却还是奢望。

        不过,那时的大人和孩子们却是很容易满足的,不求天天跟过年一样,只要过年的时候有个过年的样子就很开心了。正是因为日常生活的简朴和忍耐,才会凸显对节假日的渴盼,尤其是过年,这个全国人民最看重的传统节日。

(新时代的村落)

        对大人们而言,过年就是忙年,最充实的就是准备年的过程。从进入腊月门开始,大扫除、购买食材、准备孩子们的新衣服、贴春联......唯独不会给操劳一年的自己准备点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扫灰,是打扫卫生的重要内容,用笤帚把家里的内墙外墙,角角落落扫一遍,勤快一点的还会用石灰水把内墙粉刷一新。也有的家里会用报纸把墙糊起来,算是后来流行贴壁纸的开山鼻祖吧。

(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每户都会有一个用木栅栏或者石头围成的院子,院子里还没有水泥地,都是泥土地,院子里的角落会用尼龙网围挡起来,圈养几只鸡鸭;在院子里或者离家不远的地方,用石头垒砌一口猪圈,养一两头猪;也有的家庭会养几只羊,上山放羊也是那时一道美丽的风景。

(图片来自网络)

        过年的美食准备,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每每忆起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繁忙的隆重。我印象中每年必备的几种食品有:蒸糕(以玉米面为主料,在大锅灶的灶笠上蒸一个大圆盘形状,然后用刀切成一块一块,腊月期间的主食)、猪皮冻、鸡肉冻(这两种冻是家家户户春节招待亲朋的必备,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物美价廉)、大枣饽饽(胶东特色,每年给大饽饽插枣的任务都是我跟弟弟的,这也是正月待客的主食)、灌香肠(灌制加入调料的猪肉馅,然后一串一串的晒干)、熏鱼(一般是用鲅鱼作为原料熏制而成)、煎豆腐干(一般用来拌白菜心)、变蛋(就是俗称的皮蛋,自己做)、大白菜粉条炖豆腐(冬天最常吃的一道菜)......

(胶东特色面食) (胶东特色美食  )

        养了一年的大公鸡和肥猪,也走完了它们短暂的一生,要为过年献身了。我小时候过年要帮大人干的事情之一就是爸爸把两只大公鸡绑起来让我用木棍挑着送到爷爷家,然后回家跟爸爸妈妈连说带比划的讲述爷爷宰鸡、拔毛的过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图片来自网络)

        给孩子们准备新衣服也是重要的内容,因为孩子们一年也买不上或缝制不了一件新衣服,通常小的穿大的,大的穿大人裁剪缝补的旧衣服。过年时,家境稍好的,会赶集买一件成品,稍差的就会扯上几尺布让裁缝手工缝制,那时的村里几乎都有会做裁缝活的人。不管是买的成品还是缝制的新衣,孩子们穿着一样的开心,一样的喜气洋洋。

(图片来自网络)

        对贴对联的记忆,我感觉是爷爷很重视的一件事情。每年大年三十的早上,我们小孩还躺在被窝里,爷爷已经开始组织并催促爸爸、叔叔开展工作了,仿佛一年的好光景就是从贴对联开始的。当然,我们几个娃娃也得上阵帮忙。工作道具:一张饭桌,一盆浆糊,一把笤帚,一叠大小层次分明、前后顺序得当的对联和福字。爷爷负责在饭桌上将对联、福字上浆,我和弟弟运送,爸爸和叔叔贴对联和福字,贴好后再用笤帚扫平。分工合理,配合默契,成就感十足。

(新时代的农村)

        除夕夜的年夜饭,应该是一年之中家人最齐整、气氛最热烈、饮食最丰盛的一次大聚会了。老人们又会开始忆苦思甜般的絮叨教诲,大人们又会开始对一年的回顾和对明年的憧憬,孩子们还是一如既往的什么也没听进去,盯着一桌好吃的咽口水,等待着最动听的两个字:吃饭。

(80年代还没这么丰富)

        第一次看春晚的时间我没印象了,肯定不会太早,因为我印象中不知什么品牌的黑白电视进家门的时间是80年代中后期。有了电视的年三十,一家人围坐着看春晚就成了年夜饭的一部分。

(图片来自网络)

        忍耐半天的孩子们坐不住了,央求着大人们给些鞭炮去放。那时放鞭炮的数量很少,每家每户都是放几挂鞭炮为新年祈福,意思到了就可以,不似现在的恨不得一放到天亮。而孩子们放的鞭炮,都是从一挂鞭炮拆一些下来,点燃一根香,把鞭炮放在地上,一个一个零散的放。胆子大的孩子,会左手拿香,右手点燃鞭炮再丢出去。零零星星,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孩子们最大的欢乐点。

(图片来自网络)

        吃包着硬币和大枣的饺子,是孩子们另一个兴奋点。大人们通常会把10个壹分或者贰分或者伍分的硬币洗干净,连同10个大枣一起包到饺子里。在大年初一早晨起来吃饺子时,谁能吃到带钱的饺子,就预示着谁能在新年里挣钱,吃的越多挣得越多;谁能吃到大枣就预示着谁在新年里有福气,吃的越多福气越大。可往往孩子们都吃到不少钱,就开始嚷嚷:新年我们要挣钱喽!大人们就哈哈笑着说:你这是新年里上学要花钱多喽。

(这个方法让孩子多吃不少饺子)

        全村大拜年,则又是一个老传统。我们全村基本上都是一个姓,外姓很少,因此基本都沾亲带故。大年初一凌晨两点多就起床,会起来准备点饭菜,吃了就开始拜年。全村的人们都上街了,见面就是问候你好我好,这家抽根烟那家吃块糖,一圈拜年下来就到了早晨六七点,跟着拜年的孩子能带一口袋的糖果和五元,十元的压岁钱回家。这也是孩子们再困也要跟着大人们去拜年的诱惑所在。

(凌晨上街拜年的人们,风俗延续至今)

        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早上的祭祖也是不可或缺的仪式,要摆上供品,对祖先和逝去的长辈,行祭祖磕拜礼。此时大人们又会对家谱研究一番,寻寻祖宗脉络分支,感慨岁月变迁,沧海桑田。

(图片来自网络)

        正月里就是走亲访友专属时间了,大家你来我往,基本上都是以走路或自行车出行,你给我带点饽饽,我给你带点桃酥。过年的气氛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之后,也有说法是不出二月二就算年没过完。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大家是对欢乐祥和过年气氛的眷恋,不舍轻易就这么过去,毕竟一年当中就这几天,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暂时忘却生活的艰辛,沉浸在欢乐之中。

        不知从何时起,盼望过年的心情不再迫切,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让大年三十晚上围成一桌吃年夜饭,准时观赏春晚不再是固定模式,各家各户,大人孩子,都有了很多的选择。

        常见的场景变成了,你打你的麻将,我看我的手机,他玩他的电脑,年夜饭也缺少了仪式感,不再是老人对孩子们的一番叮咛嘱托,也不再是孩子们向老人倾诉思乡念亲之情,仿佛网络社交远远重于面对面的亲情互动,手机一刻也放不下,老人们好像感觉到缺少了什么,却又说不出缺少了什么。

(装扮一新的公园)

        年,还是那个自古延续至今的年,只是不再以传统的方式去度过,也缺少了一大家族其乐融融的场面。时代发展的过程会产生许多新生事物,也同样会遗失很多传统方式,我们一直都是在迎接新时代的进程中去追忆过去的味道。

        我们怀念的,其实是那简单的快乐,那几世同堂的天伦之乐,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记忆中的传统年味,如今只剩回忆,只能回味!

相关文章

  • 儿时的年味| 渐行渐远的传统年味

    记忆中的童年,仿佛是每个成年人最多记起的一段回忆,也是最愿回首的一段往事,每每忆起都会嘴角向上弯起,心底的...

  • 儿时的年味|渐行渐远的年

    打开尘封的记忆 穿越时空 回到儿时的新年 新年到 放鞭炮 闹市街头挂灯笼 走马灯 莲花灯 这是灯的世界 夜晚也会...

  • "年味"渐行渐远

    一年又一年,渐渐地,已记不清"年味"到底是什么样了!或喜?亦或热闹? 回想起孩童时,每每都盼着...

  • 年味渐行渐远

    拜完年,瞬间觉得真正的假期才刚开始,才有自己的时间,突然闲了下来不知道干点什么,刷手机,看电视,没意思,还是睡觉吧...

  • 渐行渐远的年味

    渐行渐远的年味 今天正月十一了,大多单位的年假已经结束了,工作的人们又从新回到了岗位。妻早上也上班去了,我从事的是...

  • 渐行渐远的年味

    “你好像有几年没回来过年啦。” 开车回老家的路上老妈感慨。 “这些人我一个都没见过哎,我印象中的主持人好像还是李咏...

  • 渐行渐远的“年味”

    过完元宵节戊戌年的春节就算真正的过完了。可是一提到元宵节,心里总是有点伤感。并不是伤感于年过完了,要上班了...

  • 渐行渐远的年味

    今天正月十一了,大多单位的年假已经结束了,工作的人们又从新回到了岗位。妻早上也上班去了,我从事的是教育行业,还可以...

  • 渐行渐远的年味

    耳边是热闹的鞭炮 楼下有三两小孩嘻闹 我在奶奶家 五人吃完个和平时差不多的中饭 晚上大概看一小时春晚 也不想多吃(...

  • 渐行渐远的年味

    小时候喜欢过年并且总是盼着过年。一方面是因为在盼着过年的日子里,寒假也悄然而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过年期间的喜庆和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 渐行渐远的传统年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gc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