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居笔记》

作者: 江雪阁 | 来源:发表于2019-02-08 15:12 被阅读103次
    读《山居笔记》

    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到“历史的暗角”结束,探讨了中华民族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文化现象解剖,写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优和劣

    余秋雨从承德山庄写起,探讨民族正统意识。辛亥革命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什么会点燃汉人对清朝的仇恨,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具有封建正统观念,引伸而出的就是盲目化情绪,如姓氏正统论,刘汉、李唐、赵宋、朱明......在同一姓氏的传代系列中所出现的继承者,哪怕是昏君、懦夫、色鬼、守财奴、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合理的,而外姓人氏若是有觊觎,即便有一千个一万条道理,也是站不住脚的,真伪、正邪、忠奸全由此划分。由姓氏正统论,扩大到民族正统论。

    历史上唐太宗有鲜卑族血统,那时的民族正统论还没根深蒂固,到宋朝,民族的自信心开始下降,自悲心理导致民族心理狭隘,强化了正统心理。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元朝统治集团把自己当外族,随时做好撤回草原的准备,客观上让汉族意识更加高涨,明成祖朱棣,皇帝守国门,非我族类,虽远必株,汉族自高自大到了极点。满清入关,各地建立反清复明组织,不是留恋明朝,而是反抗外族入侵。

    康熙在承德山庄的木兰围场打猎,是另一种形式的军事演习,让王公贵族不忘本,保持强健的身体和娴熟的马上功夫。他提出不修长城修民心,“惟有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承德既在长城之外,又离北京不远,可以和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一手硬一手软,软硬兼施,这就是康熙眼中的长城。

    康熙以后,乾隆自高自大,无视外部世界,满脑天朝意识,闭关锁国,内忧外患,最后慈禧太后用军费造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覆灭,鸦片战争......

    “流放者的土地”写了东北牡丹江到镜湖去的半道上的黑龙江宁安县,就是清朝流放犯人的“宁古塔”,那些犯人中有许多是受文字狱所害的文人,株连九族,许多人莫名其妙地因为某篇文章,某句诗,某段话就被人检举出来,被判流放宁古塔。

    被株连的九族人,许多可能从没见过,根本不认识,却也成了流放队伍中的一员,几十人,上百人的队伍,前几天还是锦衣玉食之家,顷刻间家产荡然无存,流放后赏给出力兵丁之奴,给披甲人为奴等等,路上怕人逃跑,还要枷锁千里,往往到达宁古塔,死在路上的就有三分之二 。

    “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文字狱是朝庭控制人思想的有力武器,也是最黑暗的法律,往往给人加诸莫须有的罪名,大多是文人,社会精英被抓,被流,被杀。让整个社会都生活得战战兢兢。

    春秋战国之时,百家争鸣,才产生诸子百家,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端,文明之光穿越千年,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学术禁锢导致科技止步,思想禁锢导致文明却步。

    流放宁古塔的苦难文人终究还是和普通人不同,他们原先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全部崩塌,重建的人生观和外事方式中增强了仗义,豁达、豪爽、好客和重友情,这也铸就了今天东北人的个性。

    有了朋友,最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产生在朔北和南蛮的流放地。

    ”脆弱的都城“,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品格,比如上海和北京,杭州和南京,它们的社会心理规范、言语举止、步履节奏、人情世故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城市风情渗透到每一条街,每一间房,每一个人。

    渤海国是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海东盛国“一下子被契丹所灭。为什么强大的文明会被游牧民族所灭呢?其实中外历史上许多的文明都被野蛮所毁,不管哪种文明在最粗浅的层面上都无法与野蛮抗衡,”秀才遇到兵“的可悲情景会一再出现。

    我国的文明从根子上浸润着农业文明,认为城市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又须吸纳大量的农副产品。城市离不开农村,而农村自给能力很强,不依赖于城市,商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歧视,城市手工业得不到发展,商人没有社会地位,有钱也得捐个官买块地,在乡间打家劫舍是强盗,攻陷城市变成大快人心的壮举。宋代张俞的绝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诗明显表达了对城市的敌视。

    城市普通生活形态都受到抗拒和遣责,当然更谈不上对城市心理规则的弘扬了。城市人成了中国社会中十分违背传统教化原则的人文部落,无论是对农民还是统治者都是不好对付的。城市意识相当于异端邪说,农业文明对它的包围和反击越加厉害。六十年代提出不在城里吃闲饭,以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是对城市敌视的举动之一。假如这个运动长期下去,中国的城市将消解得无影无踪,没人的城市也就不成为城市了。城市是脆弱的,在强大的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包围中突围是艰难的,但城市文明又是顽强的,不管如何催毁,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存在,就会有城市文明的土壤。

    “苏东城突围”说的是我们这个文化中的嫉妒,枪打出头鸟的劣根性。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一方面愿意播扬的宣传文化名人的声誉,另一方面从本质上把他当异类。起哄式地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的“乌台诗狱”案件,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了,太响亮了,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时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他一脚地糟践。被一贬再贬。

    “千年庭院”写了岳麓书院,写了对教育的深思。岳麓书院存在了千年,出了那么多的名人,朱熹、张试、曾国蕃,毛泽东,”惟楚之才,于斯为盛“口气甚大,却不能不服。岳麓书院相当于私立的高等学府,为什么官办的许许多多教育机构,集中行政权力和经济实力,却无法延续千年,因为官学投入了太多的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成了科举的附庸,作为独立事业的品格失落了,说是教育,实是着力于利,着力于名,着力于官。

    教育必须有独立的精神和超逸的情怀。着眼于培养品行端正的文化人,现在的教育还是难以脱离功利,要还原成教育以纯粹培养人才为目的,还任重道远。

    ”抱愧山西“说到山西,山西人多地贫,年轻人纷纷走西口,创出了汇通全国的票号,财富聚山西,凭着创劲,聪明劲,城信,宽容,开创了现代银行的雏形。但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军阀割据的混战,终于把民办实业摧毁,工商业,银行业纷纷倒闭,山西的辉煌只留下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这些遗迹,社会的动荡是摧毁民营经济祸根。

    ”乡关何处“,任何人的故乡都在失落。故乡越走越远,越远越思念,当你回到故乡,发现故乡不再是你心中的故乡,你无法忍受这个陌生的故乡,只能继续远行,远行中,故乡又在你的梦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他无官无职,完全可以回故乡,可他一辈子流浪在外,没有回过故乡,他的故乡在诗中,在心中。

    ”天涯故事“说海南岛。海南岛在余先生眼里有女性色彩,冼夫人,黄道婆和宋氏三姐妹,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一开头写道:乞力马扎罗上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高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是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

    邱浚是海南出来的第一个高官,官越做越大,越思念故乡,”百计思归未得归,梦魂夜夜到庭闱。 悉心苦似丸和胆,泪点多似线在衣。海瑞罢了官,就回故乡安静住着,复了官再踮脚南望故乡。

    冼夫人把海南岛归入中华版图,王道婆开创先进纺织机械,衣被中华,海南岛温暖了苏东坡等被贬官员,对中华文明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十万进士”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伴着中华文明史。选拔出了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白居易曾说“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沙砾,岂为类贱而不收?度木于涧松,宁以地卑而见弃?但恐所举失德,不可以贱废人。“虽然后期弊端很大,但在唐宋时代是一大进步,大批书生从政,究竟加快了社会的文明。

    科举制度本是为了公平,给全社会有才之人提供机会,结果九州大地全都成了科举考场,一切识书读书的年青男子把人生的成败荣辱全部抵押在里面,沉淀成了官本位意识,万般皆下品,未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全变成功利性的科举。

    进士考上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张籍诗”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科举给知识分子带来心理痼疾和人格遗传,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伺机心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伺机心理也是“苦熬心理“和”翻身心理“

    二、骑墙态势,读书人成了政治和文化的骑墙派。两头都有期盼,两头都难着落。”百无一用是书生“

    三、矫情倾向。读书变成手段,当官成为目的。伪君子盛行。

    科举制度到最后出现了《范进中举》《孔乙己》《秦香莲》这样荒堂、凶残的表现,已经把读书人变成了扭曲的变态人。

    废除科举,新式学堂起来了,终于产生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如何选择官员,至今还是一道难题。

    ”遥远的绝唱“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能称得上真风流的,只能是“魏晋人物晚唐诗”,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异于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都不同的独特个性,抛弃礼教,放下为官,展现出活出真我的丰采。

    英雄时代过后,进入混乱的无序,无序酝成黑暗,文人名士如此不值钱,各方政治势力又是如此害怕他们发挥作用,于是纷纷选择杀戮。名士们放下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喜欢就给青眼,不喜欢给白眼,反抗一切礼教。阮籍驾着木车,信车由缰,路尽而哭。嵇康在郊外开铺子打铁,朝庭新秀拜访也不停手。他们结伴在竹林中喝酒作乐,称之谓“竹林七贤”,山涛推荐嵇康去当官,他愤而写出“与山巨源绝交信”,公开与朝庭不合作的态度,他因馋言而杀时,在临刑高台上弹奏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唱。这样的风流,让后代的人们无法不仰慕。

    “历史的暗角”写的是小人,他说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见不得权力。小人不怕麻烦。小人办事效率高。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小人需要博得同情。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小人最终控制不住局面。文中举例:公元五二七年,楚国楚平王为儿子娶亲,派费无忌去秦国接亲,费无忌看到新娘太漂亮了,提前回来说动楚平王自己娶,从而得到楚平王的加倍信任,他怕太子对自己不利,就煽动楚平王杀太子,太子有军权,带着伍子胥逃命,然后反动对楚国的无休止的战争。

    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殊需要为小人的产生和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人的浓厚的土壤,历朝历代,层出不穷,可居庙堂,可在市井,我们只可防,只有躲,不能纠缠。因为人们自身也有缺陷,甚至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小人因子。一是观念上有缺陷。二是情感上有牵挂。三是心态上有恐惧。四是策略上有失误。五是灵魂上有对应。

    怎么办呢?一是和小人斗,彻底压倒小人,让小人没有生存的空间。二是完全不必理会,走自己的路。

    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选取典型的几个地点,剖析一种文化现象,把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沉淀到我们中华文明之中的结果,对我们的影响,条分缕析,层层递进让我们看到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内核,文章有事例,有归纳,有观点,有建议,每读一遍都能读出新意,读出深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山居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fo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