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9月16号长长的黎阳街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新生,我从家里动身坐船又坐车,到了市内汽车站,看到有我们学校迎新的招牌,于是坐专门接送的车到了学校,在办报名和入住手续时发现了好几个在补习班里的老同学也一起考到了这里,这下子有伴了,我心里不禁松了一口气。
我开始了人生中另一段快乐的旅程,虽然说是大学,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算不上什么好的大学,可能电大是所有高等院校中最差的一个。我们学校总共六个班,有工业与民用建筑,财会,贸易经济,计算机管理等专业,我们是贸易经济班,学的东西还挺多,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还有经济学原理,统计学,财务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贸易谈判等边缘知识,师资力量基本上都从外面聘请的,也有几个固定的老师,而且有些课是没有老师教的,都是通过电视远程上课的,大家感到特别的新鲜与好奇。

学校并不大,校门也不气派,藏着黎阳街尽头的民宅内。一进门有个小传达室,看门的陈师傅和陈师娘和蔼可亲,心地善良为人很好,右手边就是一栋三层教学楼。住前走就是食堂和一个小操场,小操场也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我们来了以后才开发出来做了篮球场。再转弯就是我们的宿舍楼了。一排低矮的民房,外面是男生,里面是女生,对面一栋楼也是女生的,只有一楼一个大宿舍是给我们新生的,房间特别大,可以住十来个人,靠墙两排高低床,上下铺都可以住人,中间放了一张乒乓球桌,可以打球也可以放东西。我住下铺,小峄住上铺,边上是伟利,我们班一开始二十六个人,后来又扩招了三个人。
虽说这是大学,其实说是中专或职业还比较合适点,毕竟太小了,人也少,哪里像个大学,所以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很自卑,能考上好的大学,谁愿意来这个破地方。不过好歹也是个大学,等正常开始教学后,我们并不再自怨自艾,学点东西总比不学好吧,而且有的东西还是很实用的,比如说学计算机操作原理可以学到电脑的基本知识,学财务管理让我们知道了怎么看财务报表,怎么分资产和负债。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未知的世界。那时候每周有一节课要去老街上微机课,在那里真正接触到了电脑,并学会了五笔打字法及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很实用,大家积极性也很高,每堂课坐无虚席,跟着汪老师学理论知识,然后边操作电脑边巩固理论。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老师就给我们灌输21世纪是电脑的天下,不会电脑相当于文盲的观念,话说的十分在理,所以大家都是很用心地去学,而且后来我还报名参加了编程考试。

进了电大,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星期六,星期天空余时间就多了出来,比起高三拼命读书那会儿轻松多了。所以不出多久,学校里男男女女一对对的就走到了一起,长长的黎阳街上就经常看见他们手牵手逛街看电影的影子。我这人中规中矩,没有说对哪个女孩心生好感,也没有说哪个女孩子对我有好感,自卑情绪一直笼罩着我。因而一到周末,他们几乎见不到人,寝室里基本上就我孤家寡人,我也不会主动去找别的女孩子搭讪,所以过的有些寂寞无聊。这时候我就记日记写文章,看看书,而且经常向报纸投稿,且上稿率很高,关键是还有稿费,那时候学校为了鼓励我们大家写稿,还特别制定了一个政策,只要是在省报上发表拿到稿费的,学校再另行奖励同等稿费。这样我们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我把学校那个小图书馆的书基本上看了个遍。就拿着稿费去市区里买书,特别是延安路那条街上的书店,我几乎都逛过,我就像一颗种子拼命吸收着新鲜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