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232】低首陆象山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8-18 14:10 被阅读0次

    朱子晚年定论》11 答陆象山

    熹衰病日侵,去年灾患亦不少,比来病躯方似略可支吾。然精神耗减,日甚一日,恐终非能久于世者。所幸迩来日用工夫颇觉有力,无复向来支离之病。甚恨未得从容面论。未知异时相见,尚复有异同否耳?

    陆九渊,字子静,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曾在江西象山书院讲学,人称“陆象山”。 在象山书院讲学的人应该很多,唯独陆九渊获此殊荣,可见他在象山书院的影响非同一般。

    陆九渊出生于传统儒学大家族,家学十分深厚,治学严谨,首先提出“心即理”的学说,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认为,治学的目的是求道,因此不能拘泥于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应该是我的心的注脚,反对朱熹专注于注解经书。朱熹批评陆九渊倡导的治学方法过于简单,而陆九渊指责朱熹的治学方法支离破碎。

    在吕祖谦发起召开的鹅湖之会上,陆九渊兄弟和朱熹发生了激烈的学术争论,相互不能说服对方。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因此后世将他们的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

    陆九渊给朱熹写了一封信,朱熹回复说,自己的身体日渐衰弱,毛病越来越多,去年还生了几场大病,近来身体才略有好转,勉强可以支撑。但是精神耗减日甚一日,恐怕不久于人世了。

    令人欣慰的是,近来日常治学的功夫感觉效果不错,不再有以前那种支离破碎的毛病。

    朱熹说,非常遗憾近来没有机会和陆九渊当面进行从容的交流研讨,不知道他日如果再见面,我们还会不会再发生争论。

    朱熹的这封信等于是向对手陆九渊承认自己以前的错误,我一方面非常敬佩朱熹的勇气和坦诚,另一方面,我非常不解,面对如此重要的立场转变,陆九渊居然没有回信表明态度,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朱子晚年定论》12 答符复仲

    闻向道之意甚勤。向所喻义利之间,诚有难择者。但意所疑,以为近利者,即便舍去可也。向后见得亲切,却看旧事,又有见未尽舍未尽者,不解有过当也。见陆丈回书,其言明当,且就此持守,自见功效,不须多疑多问,却转迷惑也。

    从以上答复符复仲的这封信看,朱熹不仅仅是口头说说而已,实际行动中也是这么做的。

    符复仲,名初,是陆九渊的门人。

    根据上下文推测,符初治学中遇到了问题,写信给陆九渊请教,陆九渊给他回了信,但符初仍有疑问,又写信向朱熹讨教。

    朱熹于是回信说,听说你治学求道之心非常勤奋。以前我谈过义利之辨的问题,实践当中确实很难清晰作出判断。我建议您只要怀疑出于利益导向的,即坚决抛弃。事后再回头看,会比较清楚,哪些事情是当初没有看得十分明白的,哪些是去除不彻底的,哪些是因为看不清楚产生过当的。

    我看您的老师给您的回信,他讲得非常到位清晰,您就按照他的教导去持守,自然会有功效,不必怀疑,问来问去,反而会迷失自己。

    朱子晚年定论》13 与吴茂实

    近来自觉向时工夫止是讲论文义,以为积集义理,久当自有得力处,却于日用工夫全少检点。诸朋友往往亦只如此做工夫,所以多不得力。今方深省而痛惩之,亦欲与诸同志勉焉。幸老兄遍以告之也。

    吴茂实,名英,福建邵武人,朱熹的弟子。

    朱熹给吴英写信说,最近我检讨自己,以前的功夫都用在讲解讨论文义上面了,误以为在探究义理上不断积累,自然有一天会得道。因此在日常行为上用功比较少。跟我的弟子们往往也以这种方式治学,所以效果都不怎么好。现在我正在深刻反省,决定痛改之,也希望各位同仁以此相勉,请您遍告天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232】低首陆象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ee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