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郑昭君在位时,任用徐挚做国相时,国政昏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
后来,昭君改任子产为国相,郑国便有中兴之势。
郑国有子产才能兴起来,因为他有四点君子之道。这四点长处并不仅是政治家才应该具备,如果我们拿这四点来作人处世,就是成功的一半。
一、其行己也恭
就是说子产对自己很严肃,管理自己非常恭谨,不马虎,这是很难得的。因为一个人对自己最容易放松,往往认为错处总是他人的,很少对自己的错失反省。
二、其事上也敬
子产做首相,对于主上非常恭敬。这个敬,可不是指溜须拍马,老板说什么你都觉得对。
恭是自己内心的肃诚,敬是对人对事态度上的严谨。
换言之:接受命令时,不只是服从,有好的意见时要提出力争。执行命令,要尽心,不能是敷衍了事。最怕的就是,你要他提意见办法,他没意见,你让他执行,他又不这样做。
而孔明正是因为没做到“事上也敬”导致形势最好的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马谡很喜欢谈论军事,很受诸葛看重,刘备却觉得他说话不踏实,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诸葛亮点头称是,心里却不以为然。
就是因为这份不以为然,为后来的街亭失守埋下伏笔。虽然可能是因为刘备快死了,所以孔明不愿违背刘备的想法,希望他可以安心地离去。但是,既然刘备临死前都要强调一下这一点,以前怕是跟诸葛也说过几次吧。
第一次北伐,街亭是必守之地。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可惜,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
诸葛对刘备临死前的嘱咐不以为然,而马谡对诸葛临行前的嘱咐不以为然,对以智勇闻名的王平不以为然,三个不以为然,就导致诸葛苦心酝酿多年的心血化为泡影。
三、其养民也惠
子产养护民众有恩惠,对于社会百姓,大家能得其所养,安定生活;对于社会有贡献,有恩惠给人民,因此老百姓感恩于他。
不管是对待朋友还是客户还是下属,都要学会“养民也惠”。
四、其使民也义
“其使民也义”,子产用民用得又非常合理、合时、合法,人家乐意听他的。
这一点,相对于公司而言,我觉得更适用于手下。
每一个员工,都会有手下。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明白一点,管理手下从来不是越严厉越好。
汉武帝时,对百姓强征暴敛,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起义队伍大则数千人,小则几百人,劫富济贫,响应者不计其数。震惊了当时的皇帝和朝中大臣,急忙调兵遣将,派重兵武力镇压。
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又重新聚集起来,占领山岭和水乡,使水陆交通阻塞,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毫无办法。
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规定:“对于成伙的盗贼没有发觉的,或者已经发觉应捕获而没有能够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一律处死。”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所以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
这句话的解释我参考了南老的《论语别裁》
如果喜欢论语,可以关注我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