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作者: Utpalavarna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00:06 被阅读30次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名篇赏析之《民国风情乱世里的桃花源》

                        主讲人: 陈沁

            同学们,晚上好!继上次名篇赏析开展后,很高兴能够看到——大家热热闹闹地参与到课程的讨论之中。在正式开讲前,我首先要告知你们——这一次的名篇赏析其实是一本书,主要讲述民国的风情秘史,它的书名已经写在副标题里了,叫作 “民国风情乱世里的桃花源” 。早在高中时代,这本书便被我购入囊中,实为了解人文历史的上好读物,且字里行间溢出的手法光采,竟极似陈某的,不觉有些惊喜,故而向在座推荐,望能塞一本在怀里,回去,置于床头散发悠香,入梦臻境!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一、作者简介

            书的作者是施立松,笔名灯花,1969年出生于浙江洞头,其文章见诸《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各大纸质传媒,俨然一位出色的女作家,现致力于温州市作协、洞头县文联、洞头县诗歌学会几家,从事重要的文学工作。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然而,此类的资料虽也由本人撰写,但若是想从网上搜罗,自然也能刮下一箩筐,故,没有什么值得稀奇。本人还是更喜欢她在封面内侧写的一段话:“东海边女子,百岛上生活。有工作能糊口,本不必煮字以疗饥,实为心逸而奋笔。有百万字付梓,著书多部。喜焚香成字,爱阅书雅人。只因再寻常文字,也有俗世暖意。可娱乐,善为伴,能拯救,靠得住,唯文字耳。” 没有光环堆积,只三两句,淡淡的,相衬随和宁静的生活,果真文如其人!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二、仿制情境

          1cm厚的深沉,不容句句落实,只拣以精华,速入正题。仿制情境,是我个人辟出的定义,却从书中所得,则指作者在叙述相关人文历史时,为了具体地展现细节,遂以高度的文字功底加以原情景还原,达到拨人心弦效果的手法。此手法可在《风月不识愁滋味》一文中觅得两处——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1.  妓女招揽这一段,重在神态、动作描写,仗有艳威,楼台一方勾引恩客,华丽的文字又如华丽的风月场,空气里浮动着女人们的轻,仿佛有说有笑,摇曳生香。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2.  百姓生活这一段,重在动作、心理描写,前半节不断地提问、回答,以设问的手法强调乱世里的疑惑,更甚者主题。后半节倾向于动作的表现,侧面地烘托了当时的人们憧憬平静、饱有天伦之乐的生活,段末仍在发问,感情真挚,苦至心底。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三、“闪回”大观

            “闪回”是影片中呈现人物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即以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的感情起伏。而“闪回”大观亦是我独创,与上述概念有着微妙的不同。指的是从场景入手,展开“闪回”模式,接下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地方,如一本历史大观,洞悉发展历程。它蕴着的文字节奏略快,给人以稍纵即逝的惋惜,或震撼!此手法可在《广告的一半是美女》、《粉饰太平的一道流苏》两文中分别觅得一处——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1. 时装美女这一段,是标准的“闪回”模式,只专注于民国月份牌这一区域,以时间为线,从水彩画中触摸时尚的演进,颜色愈来愈光鲜,作者对于文明进步充满了喜爱与欣慰。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2. 影像世界这一段,依旧以时间为线,展开的场景却是令人目不暇接,“哗然”掀起全段高潮,店铺、大大小小戏院争相开张,好一番热闹景象,“亭亭玉叶,花叶饱满”更是作者寄予新事物、新生活的希望!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四、议论显文采,言辞痛快

            我常常想,优秀文人的犀利之处,大概就在于议论有笔锋,凌厉,手起刀落!平日里诗歌简介中的语句软绵绵的,催人熟睡,又有什么劲儿?施立松笔下的议论世界,则似巾帼英雄的风姿,好个柔中带韧,叫人畅快淋漓!此手法仅在《和尚也摩登》一文中便可见分晓——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1. 民国人的言行举止这一段,文绉的描写是“柔”,而韧劲则藏在语气里的不忿,是文章的脊梁,只有刚硬,才会有风骨,作者的立场才能真正地“立”起来!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五、结尾余味犹长

            做文章的,常常有同样的苦恼: 开头和结尾总是特别难的,不仅针对初学者,就连我这般“老人”,也会愁眉不展。可施立松女士偏不,她的开头可以用“二、……”  “三、……”任意一法解决,而结尾却也不慌不乱,抛出诗艺,怀着一份安然的自得,读来余味悠长。此手法可在《父母与子无恩》、《乱世里的桃花源》、《她就是我要侍奉的公主》三文中分别觅得一处——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1. 年轻的父亲这一段,是作者之于民国的比喻,对“父亲”壮年时的回忆——顶天立地,强颜欢笑,映射了家国两难,时代撑起一片天的勉强。返璞归真,却苦涩。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2. 更多的人这一段,纯粹捡了前部分的方便,以承接的形式引到世俗的一面,列出一系列过日子的美好,抒发为他们同情的感叹,排比的句式,注重音乐美、建筑美。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3. 思想全面占领这一段,是纯论理式,注重理性,后面的文艺描写倒无足轻重了,不过是理性的缓和与补充,直接给人以启迪,所要避忌——文字不可太过死板,死板则无趣!

    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同学们,到这里,本期的内容就结束了,对于施立松,大家应该有初步的了解了吧。其外,怎样民史民俗,你们应该会建立起基本的架构,若将来有兴趣朝这一方向发展——专栏作家,还是需要找更多书,阅读、模仿、再创的。好了,还是那句,欢迎打扰(请教),下一期同一时间,我们再见!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启发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秉写作精品课堂(第十七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dr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