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烁是著名媒体财经新闻的总编,从事新闻工作20年,罗胖说他一要读上百本英文书,曾在耶鲁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
之前在“得到”开过专栏《王烁大学问》,最近正在拜读他的新书《在耶鲁精进》,在他最新的得到大师课和书里他分享了英文世界一些牛人的写作方法,我做了一些归纳总结:
首先,写作训练没有秘密,就是写,而写的第一步,就是马上写。
如果想让自己不再害怕写作,你要做的就是马上写,而且要多写。
每个人的思路都是发散的,而写文章则是把这些发散的思路揉合在一起。
怎么完成揉合的过程呢?别指望全在大脑中完成这个过程,对普通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随时写,把片段写出来,然后再完成整合。
他说在耶鲁课堂上老师教的写作秘诀之一
坐下来写,只写五分钟就好。其实只要你开始写了,五分钟之后可能你就忘了害怕,甚至可能已经写得停不下来了。
至于怎么让自己写,方法很多:比如每天写日记总结、加入简书上类似日更500-1000字专栏、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写作或睡觉前一小时等等。
大的工作总结报告,小的发个朋友圈但凡是和文字有关的都可以看作是写作的训练。
在这里我推荐一个我自己用来收集碎片化的灵感和素材工具APP《方片收集》,不但可以收集资料,还可以文字、语音想写就写,最重要和印象笔记同步。
02
其次,下面是各英文世界文法大家们总结的一些写作方法,和中文写作一脉相承:
第一,好文章得清楚、简洁、准确;
第二,要把事讲清楚,所以要多用动词和名词;要少做形容,所以要克制使用形容词与副词;
第三,能用大白话说清楚的事,不要用术语,套话;
第四,能删掉的都删掉;
第五,写作是手艺活,大量刻意训练最重要,要多写;
第六,修改是写作的真正机密,得多改
最后,有一个简单通用的写作公式:
好的作品=减法式写作+多写+多改
他介绍了一个美国著名的认知科学家、语言心理学家平克,他曾说“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平克一句话道尽写作之难,也打开了写作之门。
平克在他英文著作里还介绍了一种写作手法,叫经典文体,此经典非彼经典。
指的是作者要采取一种和读者对话的姿态。而这里面所谓的对话,不是说用对话体,而是一种对话的姿态。
具体应该怎么理解呢?就好像博物馆的解说员向游客介绍藏品,作者要向读者讲解他想传达的内容。
文章制造出作者与读者的共同想象空间,在其中,作者引导读者的视线,在观念、物体、事件之间流动。
04
同时介绍在使用经典文体写作手法的几个关键点:
1、在表达的时候,写作不是作者的独白,而是作者和读者的对话。
作者在写东西的时候,要相信读者的想象力,所以作者不用每件事情都说透,但要理解,读者毕竟不是作者,凡是有需要的地方,就应该细细讲解。
2、以视觉为中心来组织叙述结构。
所谓视觉,在这里是个比喻。作者之所以有话要写,是因为他“看到”了读者还没看到的东西,于是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一路看过去历历在目。
作者为读者打开窗户,并不直接把真相喊出来,而是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发现。
3、注重语句的音韵。
但凡好文章,一定是可读的。可读不只是说可以阅读,同时也可以朗读。
选词的时候,如果意义相近,你要尽可能选上口的那个词;造句的时候,也是尽可能用短句,如果有长句,你首先要想怎么变成短句。
反过来说,长句不用则已,要用就用到出人意料有新鲜感为止。如果文章里全是一口气读不完的长句,读者肯定早就把它放下了;
4、选择词汇。
一篇作品,读者理解的意思和你表达的意思可能不一样,往往是在使用词汇不当造成,作者和读者原本自己的既有认知有区别的,作者并不知道读者不知道什么或知道什么,在用词汇上尽量和你想表达的意思区配和准确。
怎么确定词汇是否使用得当?你可写完之后,请你的爱人或朋友先读一遍。
即使自己朗读几遍,感觉念不通的话,发现可能有问题就修改琢磨有没有更合适的词替代?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有新的语言被创造出来,所以好作者不但要留意新词,还要对哪些新词能够存活下去有判断,这叫作语感。
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中可有意识的收集一些好的词汇,建立自己的词汇库。我们在写作时的语感就会加强!
5、文法
一篇作品开宗明义之后,如何展开话题、起承转合、谋篇布局?
主要关系有三种:相似、邻近、因果。(可参考《金字塔原理》)
相似:就是并列、对比、层层递进这类平行结构,一二三四、一方面另一方面等,(例如我这一篇方法主要是相似。)
邻近:主要指时间顺序,顺序倒序插序之中,首选顺叙,它对读者的认知负荷要求最小,插叙或者倒叙要谨慎使用。
因果: 则不只是狭义的因为,如反驳和限制也可视为文法中的因果关系,例如除非、尽管、但是等。
05西方一些著名作家认为写作不应只是天才的事。天才可遇不可求,你没法把普通人变成天才作家,但把他变成合格的作者则是一定可能的。作者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出来的。
我在《持续写出好作品的四个原则》文章里也是介绍,西方作家即使到晚年也能持续保持创造力,写作的创造力和灵感来自于不断对世界产生的新的认识,在看世界时不停地发现新问题。而这种认识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和刻意练习训练出来的。
网友评论
很喜欢很赞同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