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并不是进入居住场所,而是居住场所内的那些自己收集起来的物品所构建起来的空间意义的重复回忆,所带来的一种精神慰藉。
物品位置的摆放对于被摆放者而言只是一种物理的空间秩序,而对于摆放者而言确实心理秩序的外在呈现,自我满足的心理秩序很在意自己的物品所存在的位置,它的位置被得到了自我的肯定,就算被摆放者缺席了,但是它是否在那个位置上,对于被摆放者而已又是具有如此的重要意义。当自己知道原有物品秩序被某人所重摆了,自然会引发被摆放者的不满,这里涉及到物品的所有权并对所有权的处置与使用的问题,所以在物品的摆放以及空间秩序的设置不能独自进行,那么这样物品的呈现就被破坏或者说被复合一起了。对于观看者而言,只有熟悉被摆放者的情况,才能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复合的摆放,还是单一人格的摆放与设置,我们确实能够理解物品背后所呈现出来的心理与精神层面的人格性问题,其实对于艺术还是文学创作也是如此,语言的摆放,还是展览的空间秩序,都是被各种的观看者所预设的前提所重构了,或者说被重新摆放了。生命需要一种适宜居住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所呈现出来的秩序性对于一个生命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也是一种文化秩序的表现,物品样式所透露出来的文化内涵在各大艺术馆,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中被不断地重新组构,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场所来进行适应式的调整,以调动记忆,将意识与心理调和起来。
从历史层面来看,我们所有的物品与物品所摆放的空间都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文化性质的复合,精神从随着物品的不同阶段性的摆放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变化,一个民族的变化。对于被摆放者而言,对于民族而言,一个物品的进入必然受到原有物品的文化秩序与内涵的调和,不然那个物品就会被至于尴尬的地位,而变得一种冲突矛盾,因为它适应于在那样的空间之中,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禁忌文化。我们其实认真思考,会发现我们所接受的世界一开始就是被事先摆放了,在很多时候由于被提前安排了,当我们突然间有一天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物品的私人专有的必要性,我们就学会了摆放,当我们知道了物品能够呈现出一个人的人格形象,我们就学会了如何摆放。一个艺术物件,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艺术空间来展览它,需要提供一种合理的背景搭置它,这样它就很适合的被摆放在那里,其实对于一个生命而言,它也如此,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来进行自身活动,需要一个符合他的生存空间,安置它的位置,他就很热衷于构建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样的特征也表现在它流动在的固定空间内,来回应它的需求。
生存的艰难不仅仅只是说人们是否得到物质的满足,而是他能不能有一种构建独有的那种居栖的能力,要是他始终无法具有这种能力,被主导性的安置着,最终妥协了,那么他就不得不受一种压制性的生命姿态。不论是城市的建筑还是个人生活环境,乃至语言文本而言,都是如此。活着太需要这样的独立的自我满足的空间了,只要活着自己始终需要对物品进行一种安置安排,沉浸于物品与自己之间的和谐,这样对于一个生命安定而言太过于至要了。在很多旧物市场上的物品的摆置者似乎都是在使用上残留着被摆者的痕迹,物件上的磨损痕迹很难有被摆者的人格,但是文化特征却还是通过历史性的观看得到一定的起复。物品在新的被摆者那里得到了重新的安置,融入了新主人的精神特征,物品绝不仅仅只是物质性的存在物,而是沾染了诸多人格与当下的生命空间秩序的联系。
只有那些幸运的物品能够以一种不断地起复之中,获得重生,一般而言,物品的实用性太过于短暂,而且它的价值性也太不过于长久。被遗弃作为绝大部分物品的必然命运需要我们自觉地接受,哪怕你多么的珍惜那些物品,但是那些物品必然由于你的离世而被不合理的处置,这样的丧失之痛又不得不去接受,其实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些物品专属于你自身,那它大部分也随你的离去而失去了一种自我的心理与精神秩序,它们的内涵也是如此沾染着你的人格性的东西,而这些物品又是如此专属你过去的记忆,正是这样的专属性,它的遗弃就作为可为接受的。但是我们对先人,为了保留着诸多回忆念想,就会珍藏着这些物品,所以物品在这个层面,作为一种记忆的回顾的那种引发作用,又是如此的有用处。那个物品,这个特殊的纪念日是先人送给你的,那个物品是先人在世极为珍惜的,诸如此类的记忆,物品就成为了传承性的物品。但是绝大部分的在世物品在一般情况下,失去了它的个体在世性,如果它说不上经济价值,那么它就本就应该由于你的离去逐渐丧失了在世性一样失去了原有的位置。
不仅仅是物品,生命之间的在世也是如此,对于一部分本就是人际关系的生命,他们在你的生存空间由于各种现实性的条件有了一定的空间位置,但是那种现实性消逝后,他们应该离开了你当下的生命空间。哪怕在重要的生命最终会被一个生命体空间的现实性转变而进行调整,物品会如此,生命空间也是会如此,安置和被重新摆置,进入和被重新重构,对于我们生命而言太过于正常了。我们所看到的物品世界,生命世界,宇宙世界都是如此地被各种形式被重构出来,被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自然态度并不是在一种世俗性的意义上来说的,更不是在逻辑层面来说的,而是存在论意义上,尤其是在世的存在论意义上来看的。虚空并不是一种恐惧,空无更不是一种非在世的一种人生态度,对于我们如此纠葛于在世的人们来说,在世性的基础上所应具备的那种自然态度,是健康的人生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