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1
从政治、情感和技巧来解读赋比兴,这三个典型视角,众说纷纭,各有道理。
近代,在这些古代文人们的理论基础上,关于赋比兴也有一些新的研究。
比如,对于赋比兴本意的探询,就有不同的说法。
有说赋比兴是诗歌体裁的。
章炳麟认为六诗皆体;朱自清进一步提出六诗皆歌:赋是合唱,比是旧调唱新辞,兴是新歌;而郭绍虞则推测说:赋比兴都是不入乐的民歌。
有说赋比兴是祭祀礼仪的。
白川静认为兴原本是召唤地灵及其他神灵的祭礼;周策纵更是提出了六诗皆源于巫一说。
有说赋比兴是教学项目的。
陈世骧认为六诗是诗歌表演形式;章必功说六诗是周代诗歌教学大纲:风、赋是歌唱和朗诵诗篇之法,比、兴是切类指事、引申发挥诗义之法,雅、颂是政治和祭祀场合用诗之法;王昆吾也有类似章必功的提法。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2
还有专门研究赋比兴这种创作技巧的。
比如,将赋比兴做为诗歌创作过程中谋篇立意、结构布局、阅读诠释的技巧的,也有不少深刻见解。
徐复观说:“先有了内蕴的感情,然后才能为外物所触发;先有了外物的触发,然后才能引出内蕴的感情。” “比是由感情反省中浮出的理智所安排的,使主题与客观事物发生关连的自然结果”;“兴则相反,未经过任何安排经营,而是作者胸中所蕴蓄的感情,偶然由于某种事物的触发而浮现,故兴和主题的关系,是先后相生的。”
鲁迅说:“《诗》则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风雅颂以性质言⋯⋯是为《诗》之三经。赋比兴以体制言: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是为《诗》之三纬。”
王念恩则将赋、比、兴理解为不同的读诗方式:赋是文字阅读,比和兴是比喻寄托式的阅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
无论文人们从何种视角去分析和解释赋比兴,以艺术表现方法来理解赋比兴,这一点还是得到大家的认可的。
总而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借物喻情;兴则是触物兴词,开个头引起诗人咏唱。
所以,赋、比、兴这三种手法,很少单独使用,往往是相互交错,共同作用,通过诗人灵巧自由的创作,来使作品达到艺术效果。
《诗经》,可以说是中国诗人的母亲,她所创立出的风雅颂、赋比兴的诗歌艺术特色,哺育了一代代的诗人。
比如,《诗经》关注现实的热情、忧国忧民的意识、积极热情的人生态度,被人们称为“风雅”精神,成为后世诗人们创作的传统。
《诗经》对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更是成为后代诗人学习的典范。屈原的《离骚》、建安诗人的风骨、唐代李白的仙作、杜甫的“诗史“等等,无不证明了这种影响的源远流长。
屈原《离骚》4
有些人可能不明白,诗歌,好看就好,能共鸣就行,我们为什么要搞清赋比兴这样的创作手法呢?
这就是我提倡的读书要系统化的妙处了,也是我说过的“规律解构”方法的实践:只有搞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你才能掌握它的规律,然后为自己所用。
赋比兴,是最基本的诗歌创作手法。明白了它,你就有了诗歌创作模型的最底一层结构,随着你对诗歌的认识越来越深,这个模型会逐步建立起来。
你还愁自己不会创作诗歌吗?
从心理学角度看,对诗歌悟性高的人,其实是把这个模型自动加载到了自己的大脑里,形成了潜意识习惯。
所以,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诗圣杜甫(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