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直因闻先生之说,则知程子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又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其说皆无可疑。】
黄直问:“先生曾经说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同寒冰和火炭两个极端,怎么说是一物呢?”
先生说:“至善,是心之本体。本体上稍稍过分了一些,就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还有一个恶跟它相对。所以,善恶只是一物。”
黄直因为听过先生的学说,所以能理解程颐所说的“善固然是性,恶也可以称之为性。”又说:“善恶都是天理。说其是恶的,本来也不是恶,对于本性来说做得过了,或者做得不够而已。”黄直对这样的说法没什么疑问了。
王阳明在晚年的时候用四句话来总结他的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善恶为一体,这是不用存疑的,这里也讲明了善恶的相对关系。格物就是为善去恶,这样才能践行良知之知善知恶,所以才有了格物致知,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跟这里说的“至善是本体”有些出入。如果只有天地,无所谓善恶的划分,都是本性使然。在天地之间加了人的元素,人的用智就形成了意,有意就可能出现偏颇,比如人为了生存的私欲就是一种意。因为知道这种私意,所以我们要知道意之善恶,为了让自己更符合天理的要求,要达到无善无恶的终极理想基本不可能,但是面对自己的种种恶,为善去恶还是可以自勉的,于是才有格物一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