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人文社科人生格局的修炼
简单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上)

简单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上)

作者: 大小白杨 | 来源:发表于2018-07-17 19:36 被阅读319次

        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讲上两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自信导引现今"国学热"盛行。各种有关国学的讲座、影视、书籍、个人公众号、简书专题等等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应该说这是大好事,说明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传家宝没有忘记。但翻看了很多人的讲解,总觉得有点梗、不解渴,觉得没有说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讲了什么东西,在现今中国社会里发挥什么用处,与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有什么联系。这是本篇试图阐述的三个问题,也不一定能讲清楚,权作一点尝试,仅当抛砖引玉。

        一般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儒、道、墨、法、兵等为源头,再加上两汉之交公元一世纪左右(西汉末东汉初)通过西域引入的佛教(释家),以及佛教结合本土的道儒思想演化成了“中国化佛教”并且成熟于唐代的“禅宗”,基本上就是这些。

        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儒、道、墨、法、兵、佛等在中华大地上百家争鸣,各显神通。秦厉行法、兵并吞六国。两汉兼用道、儒、法,霸道和王道杂取之,皇权专制、一统天下达400年之久,奠定中华民族主体国家认同意识以及汉族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地位。两汉400年用道、儒、法等中华本土文化彻底融合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所代表的中华核心区域。从此,所有后世建立的中国中央政权都以“汉家”自居,不管国号怎么改变。哪怕暂时分裂,争夺中央权力的各方势力也以“汉贼不两立”相怼,但总体上还是认可中国有且只有一个“汉家天下”,与现今“世界上有且只有一个中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中国能统一实拜楚国人刘邦建立的大汉所赐。

        自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历代历朝传统主流文化事实上就成了儒家。当然,到了唐代,道教被定为国教,但治国是儒法兼施,民间佛教传播兴盛,大唐"玄奘"法师西天取佛经竟演化成了《西游记》,儒释道三家思想有合流之势,在很多实际运用的地方是不分彼此的,兵家的实际运用也融入了其中,比如有儒将之说。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之处,就是儒释道三家教义都不具有排他性。一个熟读孔孟诗书的人可以修炼禅宗、可以信佛,也可以学习兵法,提三尺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也可以接受道家出世的某种理念,功成身退,这都不矛盾。正因为儒释道三家都具有恢宏的包容性,所以生命力强大至今。顺便说一句,伊斯兰教与儒释道三家有根本的不同,伊斯兰教作为严格的一神教具有排他性,信了伊斯兰教就不能再修炼儒释道。没有包容性的思想和教义很难在中国流传,这正是儒释道三家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原因也是结果。所以,伊斯兰教自公元七世纪左右唐朝时期自西亚传入中国以来,只能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很难进入中华核心区域传播。原因是中华核心区域的中国人已完全习惯接受包容性的儒释道三家思想,对排他性的任何思想都难以接受。

        从这个程度上讲,中华民族是最讲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民族。

        在当前,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恐慌”社会有“穆斯林化”倾向,中国大可不必担心。基督教思想对于伊斯兰教教义的抵抗能力比起儒释道三家来说,差得太远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如前所述,自唐代以儒为主、儒释道三家思想合流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已经成熟定型,两宋、元明清略有演化和深化,流传至今。以儒家为例,由先秦孔孟之道,演化到两宋“程朱理学”,再到明代的“阳明心学”和清代的经学。一般来讲,中国的儒学体系发展到明代的“阳明心学”已达最高峰,成就了“孔、孟、朱、王”儒学四大家,最终集大成于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咋一看,“孔、孟、朱、王”儒学四大家,不管是原著还是后人的释义,每一家都是非常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作为一个中国人恐怕穷尽一生都读不完,也学不完。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学习的窍门,也是本人的一点学习体会,便于大家学习。

        事实上,包括“孔、孟、朱、王”儒学四大家在内的儒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为“仁”。“仁”是儒学的核心理念,“仁”就是两个人之间互相认同的关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仁爱"就是要爱他人。从离自己最近人开始爱,由近及远,"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朱熹主讲成“仁”,克己复礼为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存天理、灭人欲”。二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心学。孟子、王阳明主讲取“义”,要修炼身心、锻炼心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人与人之间要敢于交心,我心光明,能把自己的心剖出来给人看,做到“吾心即理、知行合一”。“孔、孟、朱、王”儒学最终归于一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述已说,佛教本是外来教义,在中国本土化为禅宗。佛教主要研究是人与神的关系,可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讲求“普度众生”,只要能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皆可成佛。小乘佛教讲求“独炼金身”,相信人长期修炼后可以醒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修得来世,菩萨保佑。大乘佛教恰与儒家心学“致良知而为善去恶”以致“人皆可成舜尧”有相通之处。禅宗也是主要由大乘佛教演化而来,兼有儒家心学的自我修炼。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道家是一股清流。道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道家与儒家不同的是,它研究了一部分人与物、人与自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涉足了自然科学。这一点儒家大不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主要讲的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物理,而且说明了万物都有"阴阳"可以调和的内在矛盾。"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是不是有点宇宙大爆炸起源的意味?总之,道家对物理的研究远高于儒家。中国的“四大发明”里有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都是道家的研学产物。火药就是道士们炼仙丹的产物。指南针是方士们在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感应说”创制出来的。当代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公元1907—1998年)考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许多道士参与印刷术的研发与创新,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都由道家发明,这不是偶然,这是道家研究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方向决定的。儒家在这些方面基本是空白。春秋时期,道儒论战时,儒家是辩不过道家的。仅举一例,比如道家讥笑儒家“德、仁、义、礼”虚伪,原因是“失道”。“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把儒家贬得体无完肤。道家提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透析出些许“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远高于儒家相濡以沫的“仁爱”思想。当然,在铁制工具都没有产生,生产力非常落后,物质十分贫乏的先秦时代,儒家的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仁爱”思想更加接近社会生活现实。所以,在辩论中失败的儒家,在当时物质贫乏的青铜农业社会中还是被更多的人接受,一直延续到今天。那道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理想就彻底放弃了吗?不会的。在哪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相忘于江湖”呢?在那个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没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相忘于江湖”!没有了家庭、没有了国家,只有社会存在。权力、资本、土地、暴力、疾病等对人的奴役将不复存在,人类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与人之间彻彻底底地“相忘于江湖”。所以,儒家提倡的人与人之间要相濡以沫、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仁爱",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太落后所致。大道至简!那如何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彻底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世界上有没有一种思想既研究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还研究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研究世界上所有的人与人之间及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思想呢?

        有,你没有猜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关键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早就有了一些朴素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内容,尤其是道家。所以,当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随“德先生”和“赛先生”一并引入时,马克思主义这个完全根植于西方社会实践,集"文艺复兴"时代以来西方思想文化之大成的全新的开放的思想体系,也随着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首列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的欧洲,兴盛于东方的中国,而不是世界其他什么地方,这决不是偶然的。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包容性传承融合基因所起到的作用。就像当年的佛教传入中国一样,只要你不具有排他性,中国人民就可接受。更为关键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定义与儒家十分相近。马克思主义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社会关系里就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恰与儒家的“仁”有相通之处。但马克思主义又进一步指出,人的社会关系中最核心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又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而科技又是第一生产力,研发科技主要是为了改进、创制新的生产工具。科技来源于人研究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成果。至此,马克思主义远远超越了中国儒家,彻底揭示了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本质,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儒家自诞生以来就从没有突破人与人之间那点“小仁小义”,反而鄙视道家研究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斥责道家所为是“奇巧淫技”、“斜门歪道”。

        这里,大家又看得出,马克思主义提倡多研究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关系,通过提高生产力来促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最终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与中国的道家有相通啊!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 (公元1895—1990年)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指出:“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技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中国古代很多科学家、医学家比如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宋代著有《梦溪笔谈》的沈括都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正因为道家有更多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所以,道家创造了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为中华民族在人类第一个公元千年里科技领先于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道家对自然界和事物的研究也只停留在经验性的技术层面,没有进一步探求基础科学理论,比如发明了“司南”,没有研究出磁力线和电磁关系进而发明电。这就要基于近现代唯物主义思想的科学实验和研究才能探究得出。

        还有,儒家的“修齐治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人皆可成舜尧”;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人皆可成佛,与马克思主义指出的人类可以通过解放自己进而解放全人类,最终达成共产主义也是相通的。

        至此,儒家、道家、佛教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相通和差异之处基本上搞清楚了。

相关文章

  • 简单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上)

    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讲上两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自信导引现今"国学热"盛行。各种...

  • 简单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下)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西方先贤站在海边仰望星空的时候,重点思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产生马克思主义和近现代...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立场、愿景与行动

    ★体验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 立场、愿景与行动 立场:以学习体验者为中心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当今大学生信铸华夏传统文化之美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

  • 中国式民主的特色

    中国式民主,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成分,注重借鉴...

  • 新课标课程内容

    一、主体与载体形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

  • 《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编后记

    编后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1

    真理与价值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 孝心随想

    “百善孝为先”,这应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际上也涉及到炎黄子孙的世代延续与中华优秀文化传...

  • 262 课标学习(二)

    04 课程内容 (一)主题与载体形式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单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ig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