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弘鎮荆州
公元305年十二月,趁着河间王与东海王东西火并的大背景,陈敏五兄弟(陈恢,陈闳,陈旭,陈斌)以历阳为大本营,招兵买马,扯旗造反,震动了扬州、江州及周边。历阳,在当时属于淮南郡,治所即今安徽和县。历阳处在合肥、南京中间,东汉时期曾是扬州刺史府治所。
这场叛乱发生在晋朝诸王内斗的背景下,中央无力讨平,只能依靠地方官去剿灭。
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作为元老大臣,最不想晋朝生乱,诸王之战,他管不了,也无心参与,而鎮治地方,他感到义不容辞。于是,他遣江夏太守陶侃,与武陵太守苗亮,出堵夏口。夏口又称沔口。为夏水 (汉水) 入长江之口。三国吴黄武二年 (223) 在大江东岸今湖北武汉市黄鹄山 (俗称蛇山) 东北筑城,因名夏口。夏口距离历阳有一千多里,在此屯重兵,一是防备陈敏兄弟沿江西上,攻打荆州;二是准备顺流东下,进攻陈敏的大本营。
当时,太宰司马颙在关中,也命顺阳太守张光,带着步骑五千,感到荆州协助刘弘,刘弘立即让他前往夏口,与陶侃等合兵。司马颙派五千步骑帮助刘弘,主要目的是想把刘弘拉进自己的势力。他派兵进了荆州,也可以使司马越怀疑刘弘。
刘弘又招募了南蛮精兵,交给前北军中候蒋超指挥,让他统一调派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
之后,刘弘又遣治中何松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兵,屯巴东,为罗尚后继。当时,李雄已经占据成都称王,但是,益州刺史罗尚还在。刘弘派何松入巴东,是援救罗尚,避免李雄、陈敏合谋,东西兵进,会击荆州。
最后,刘弘又加南平太守应詹为宁远将军,督三郡水军,当蒋超的后援。
刘弘这套部署非常周密,没有疏漏。但是,随郡内史扈怀,却害怕陶侃叛变。他说,陶侃跟陈敏是老朋友,老乡亲,又是同一年中的举,万一陶侃因为私情生变,荆州就危险了。刘弘笑扈怀以小人之心,量君子之度,说陶侃忠诚,绝不会叛变。陶侃听说后,把儿子陶洪及兄子陶臻,送到荆州,交给刘弘,表示清白。刘弘哈哈一笑,说陶侃多此一举。他用陶臻为参军,让他带上军需和援救回到了夏口。
这时,陈敏的弟弟陈恢(被陈敏封为荆州刺史了)领着水师杀到了夏口。他与陶侃交战多次,都打不过陶侃。陈敏见势不妙,又派钱端为救应,率兵助战。而陶侃则会合张光、苗亮大战钱端,沉重打击了他。陈恢、钱端吓破了胆,急忙逃回,再也不敢进犯江汉了。
不杀张光
得胜后,刘弘令张光返回长安。南阳太守卫展说:“应该杀掉张光,献首于东海王帐下,表明我们不是司马颙的人。”刘弘说:“张光没有什么罪名,杀掉无罪的人来使自己脱离危险,不是君子作为。”张光走到潼关的时候,司马越就攻占了长安。刘弘就参军刘盘为督护,到司马越那里听从调遣。司马越保着司马衷回到洛阳后,封刘弘当了车骑将军。不过,因为刘弘不肯杀张光,司马越内心深处是不信任刘弘的。
不久,刘弘在荆州病故。镇南大将军司马郭劢,被成都王司马颖收买了。他发动兵变,想接应司马颖入鎮襄阳。刘弘的儿子刘璠带孝出征,斩杀了郭劢,平定了荆州。经过这件事情,司马越才解除了怀疑。
本节在纪事上不是因事成章——这本书一般来说,每一节都是围绕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展开描写的。这个章回很奇怪,没有这样写。写陈敏造反,详细写了陈敏兄弟造反的准备工作;刘弘的军事部署。然后,只学到陈敏西征失败,就把这件事撇下了。后面是刘弘的死和刘弘儿子再定荆州的故事。如果说这是情节余波,因文笔所及而信手叙述的话,作者没有把笔锋写回去,再写陈敏兄弟,则有违常理。被一件事断续写来,见首不见尾,接入了其他情节,委实有些莫名其妙。
第二十回的后半节相继写了宁州平叛、司马颖之死、司马颙后事、司马衷之死等事。前文写到司马颙大败,逃进了太白山,而没有交待结局,是合理的巧设悬疑,就事件发展而言,也符合时间逻辑。司马越大破长安以后,转而写他怎么裹挟皇帝回洛阳,暂撇下司马颙、司马颖是合理的。
而这一节写陈敏写了一半,转去写其他,显得非常突兀。
生僻字词学习
一、疋,是一个汉字,有三个读音:shū,yǎ,pǐ。
同“匹”。1,相当,相配。2,量词。用于计量整卷的绸布或用于计量马、骡等。
1,正。后作“雅”,《尔雅》亦作《尔疋》。2,平素,向来。后作“雅”。
1 脚。2 疏记。后作“疏”。3 小吏。后作“胥”。
足也。上象腓肠,下从止。
二、劢 [mài]:该字的主要字义是努力的意思。
三、濅 jìn,解释为逐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