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悟法师讲法华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七: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7)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七: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7)

作者: 97b3ffd05784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16:18 被阅读75次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七: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7)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及蕅益大师的《法华会义》里,都用四种道理来解释开示悟入的意义:

    一、约四位者;经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若偏语佛果,即失众生。若偏语众生,则非佛知见。故不可偏取。

    前三教(藏、通、别)行人,虽是众生,未得佛眼佛智,故不能知见实相。圆教四位,(住、行、向、地)亦是众生。而分得佛眼佛智。则众生义成,佛知见义亦成。故寄此四位以释理一。

    如瑞相中,天雨四华。表万善同归,得入四位。乘四位华,以趣佛果。故约位显理也。

    第一、约四种位解释,即用住、行、向、地四位,配合前面瑞相中的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这四种华来解释。

    四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心。

    圆教十信位,虽然能伏烦恼,但未断惑,故末开佛知见。

    十住位初伏无明,开发如来藏性,见一实相理,名开佛知见。

    十行位,无明惑除,佛性显现,众德分明,是示佛知见。

    十回向位,障除体显,事理融通,知生佛平等,圣凡无二,是悟佛知见。

    十地菩萨,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任运流入萨婆若海,如理如量,通达无碍,名入佛知见。

    开者,「开」是开显,开发。众生原本具有佛道正知正见的佛性。即圆十住。

    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何者,性德妙理,被通别两惑之所染著,难可了知。

    初心虽能圆信,(名字位)圆受(五品位)圆伏(十信位)而未能断,不名为开。内加观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别惑,(如来)藏显出真修性,知见朗然开发,故名为开。

    缘修破惑,故名使得清净。仁王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于十住,白华位也。

    示者,「示」是显示、指示。众生本具佛性,与佛无二,众生因迷而不知,作诸恶业,枉受生死轮回。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即是十行,大白华位也。

    悟者,「悟」是觉悟。众生迷而不觉,起惑作业,招引苦果,使惑、业、苦三,循环不息,烦恼束缚,生死轮回不已,无法解脱。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如理智,如量智,理量不二,故名为悟。即十回向,赤华位也。

    入者,「入」是进入,证入。众生自从无明不觉动妄已来,一直迷失自己的本性,误入岐途,邪道。事理既融,自在无碍。任运流注,入于萨婆若海。(一切种智海)如理如量,通达自在。如量知见,能持众德。如理知见,能遮诸惑。即是十地,大赤华位也。

    然圆道妙位,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只开,即具示悟入等,更非异心。但如理知见,无有分别浅深之相。欲显如量知见,故分别四位耳。

    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既云难易,即知初心与毕竟心,应有明晦浅深之别。犹如月体,初后俱圆,而有朔望之殊。四位知见,皆明照实相,而说开示悟入之异也。

    二、约四智者;(名出般若。彼通三教,今唯约圆)

    第二、约四智解释,四智出在《大品般若经》,有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这四智,来配合解释开示悟入的道理。

    一、道慧。以道慧说“开”的意义,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也。道慧能见道实性,所见如理,故名开佛知见。

    二、道种慧。以道种慧说“示”的意义,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也。道种慧,能知法界诸道,有种种差别相,所见如量,名示佛知见。

    三、一切智。以一切智说“悟”的意义,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寂灭即悟佛知见也。一切智,能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理量不二,是悟佛知见。

    四、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说“入”的意义。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识,即入佛知见也。一切种智,既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又知一切法种种差别相,理量双照,是入佛知见。

    四智,是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

    又,道慧如理名开。道种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称悟。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入。此亦约实理无浅深中,而浅深分别也。

    三、约圆教四门横释四句者;

    第三、四门,是约圆教空门、有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这圆教四门来解释开示悟入的意义。

    空门,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

    空门,是说一切法皆空,无中、无假、无不空;三谛相即之空,是开佛知见。

    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

    有门,说一切法皆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三谛相即之假,是示佛知见。

    亦空亦有门,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

    亦空亦有门,谓诸法性空相假,在性言空,在相言有,故亦空亦有,是悟佛知见。

    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能通则四(门),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所知所见,乃所通之理也。

    非空非有门,谓诸法相妄性真,相妄故非有,性真故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是入佛知见。

    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佛知见是所通之理,能通之门虽然有四,所通之理,则唯一无二。

    四约观心释者;

    第四、约观心的方法来解释开示悟入的意义,《摩诃止观》中,有用观心的方法来说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道理,讲得最详细。

    观心,是观察心性,以究事穷理,名为观心。因心是万法之主,万法不离一心,故佛一代时教,皆以观心为要。是以相宗,以三时判教相,五重唯识为观心。性宗则以五时八教为教相,一心三观为观心。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

    观一切法皆空,是修空观;空观成,能破众生我执,断见思烦恼,得一切智,证真谛理。

    观一切法差别相有无量,名修假观;假观成,能破二乘法执,除尘沙惑,得道种智,证俗谛理。

    观一切法亦空亦假,非空非假,名修中观;中观成,能破菩萨舍二边取中道的法爱,断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中道理。

    别教菩萨先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三观次第修,三惑次第断,三智次第得,三谛次第证,不名一心。

    智者大师立圆教一心圆具三观,随举空观,假中亦空;随举假观,空中亦假;随举中观,空假亦中。故摩诃止观言:「一空一切空,无中无假无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总中观也。」

    圆教菩萨,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三观圆修,三惑圆断,三智圆得,三谛圆证,是名不可思议一心三观。此观明净,名为开。是开佛知见。

    此观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无滥(不杂),名为示。名示佛知见。

    观空观假观中,不离一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为悟。是悟佛知见。

    观空假中之心,非空假中,而能齐照空假中,名为入。名入佛知见。是为一心三观,而分有开示悟入之别。

    《法华文句纂(zuǎn)要》言:所以四种释者,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见理故,名为理一也。

    (虽云理一,而门即教一,观即行一,位即人一,此乃教行人三,寄理以辨。理既如是,馀三例然。)

    舍利弗下,即结成理一义。昔方便教,亦得各论开示悟入,而非佛知见,故是权。今明佛知见,是开三乘之权,显一乘真实之道,此真实之道,即是理一。

    参禅的公案,话说清朝末年,在南京赤山发祖是一位当时著名的禅门大德,道风远播,龙象咸归,一时知名之士,如月露、楚泉等都慕名聚集在他的座下来参究。有一天,禅师上堂开示大众说:“选佛场开英才现,各自道出真见来。这里是选佛场,锻炼龙象的,不是叫你们来吃闲饭、打盹的。今我要考考你们,看哪个是个中豪杰,宗门英才。《法华》全经的要旨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其中奥意,历代祖师都各出手眼,层层入胜的开示与宣扬,确是如花似锦,美不胜收。大家读了,都无不敬仰赞叹,获益匪浅。然而,那是各位祖师的,不是你们自己的。拾人牙慧,住在文字语句上,对于悟道并没有好处。今我要你们各自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的说来,看谁具有真知灼见。”

    发祖说完,就从签筒中抽出一枝标有名字的竹签点名说:“楚泉(扬州高旻寺来果和尚的法祖),你先来说说。开,怎么开?” 楚泉无语。发祖就呵责说:“你在这里这么久了,都在做什么?这样参禅,简直是闹儿戏,浪费光阴,如何有出头的日子?跪下来参!”发祖命维那焚香,打止静板,要大家一起来参,还说要继续个别考问的。

    一枝香很快点就点完了,维那打板开静。发祖追问楚泉说:“怎么开?” 楚泉仍然答不出来。发祖叹说:“这样参禅,何时能了啊!”于是还继续让他跪着参。

    第二枝香又很快过去了,楚泉仍然回答不出来。发祖不罢休,逼拶说:“今天开不出,就叫你跪死在这里! ”逼他继续跪着参。可怜楚泉心急如焚,跪在那里脚膝又痛,黄豆般大的汗珠,一个一个地往下滴。看看第三枝香就要烧完了,维那举板打开静,笃笃一响,楚泉忽然猛省,高声说道:“有了有了,开出来了。”

    发祖问说:“怎么开?”楚泉应道:“开出本有。”发祖接着继续问:“示?” 楚泉答:“示出本无。”“悟什么?”“悟无有无。”“怎么入?”“入出无碍。”

    发祖听了之后,赞叹说:“好啊!这个卷子交得爽丽,不逼你们,你们就不肯用功。终日悠悠散散的,如何能了!今日不枉你跪了三枝香。”发祖在高兴之余,继续点月霞(常州天宁寺冶开大德的法子)说:“月霞啊!你试着说说看,怎么开示悟入啊?”月霞不假思索的说:“我借楚兄的四句答话来用一用。”

    发祖说:“怎么借用?”月霞说:“开出本有,是理法界;示出本无,是事法界;悟无有无,是理事无碍法界;入出无碍,是事事无碍法界。”

    发祖大声赞叹说:“好!比楚泉还讲得好,这里不枉是选佛场啊!今天一下子选出了两尊佛。”正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前贤不畏艰辛地用功,所以才有所成就,我们也不可以辜负自己,要殷勤参究,精进不懈,才可以不让古人专美于前。

    寅二明人一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就昔方便,昔日因为诸佛慈悲,不舍众生,权行方便,故普应三乘,五乘之机;今日法华会上,为显一乘之真实,故佛告……。谓教化三乘,理实,但化菩萨。如彼穷子,自谓客作贱人。长者观之,实是己子。即是人一。

    寅三明行一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三乘众行,名之为诸。指佛昔日所说三乘五乘的言教。 为圆故,诸(行)即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见。指今日所显的一佛乘。因为诸佛出世,虽然曾说三乘五乘等教法,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一佛乘,即是行一意也。

    寅四明教一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圆顿之教,名一佛乘。别教已去,皆名有馀之说,即不了义,非一佛乘。无有馀乘者,无华严中所兼之别(教)。无二者,无般若中所带之二(通别二教权理)。无三者,无方等中所对之三(藏通别权理)也。虽然,佛权巧方便说了二乘、三乘诸法,然诸法理性平等,实在没有「若二若三」等差别相可得。四正释竟。

    丑五总结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此句总结四一。文简义长。何以言之?此总结诸佛开权显实。十方一切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出现于世,不但理一,人一,行一,教亦一,故言:「法亦如是」。这是“总结” “诸佛章”,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世间说法,都是相同的。

    下面是“列三世诸佛”。释迦牟尼佛为了开权显实,所以引证十方三世诸佛,都是相同的。先总说诸佛以后,再分别说三世诸佛,也是相同的。

    序中因光横见万八千土,文殊引古,竖明二万诸佛(同号日月灯明)无不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皆与今佛出五浊世,其意是同。

    至于一切十方刹海无尽世界,净秽差别无尽。诸佛出世,亦有纯说大者,亦有纯说小者,纯说大,则不必施三(权),固是四一(显实)。纯说小,则不得显实。而久久之后,究竟亦无不还成四一者。

    但非可以劫数久近计之,非可以等觉已下诸神通天眼测之耳。

    下文开迹显本,如来三世化功(皆)若此。初总明诸佛竟。

    癸二列三世诸佛为三。子初过去佛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前文是约空间横说十方诸佛,开权显实。以下则约时间竖说三世诸佛先为实施权,后开权显实。十方三世诸佛,无不曲就众生的根机,巧设方便,随其根性所宜而说法,先开示种种道,后令入佛乘。

    无量无数方便等,是开权。是法皆为等,是显实。为一佛乘,即教一。众生,即人一。能得种智,即行一。种智所知,即理一。教、理、行、果皆属于一乘,故过去诸佛,皆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子二未来佛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此明未来诸佛,将出现于世间,教化众生。其说法利生的方式,亦如同过去诸佛,最初则为实而施权,后来则开权而显实。故未来诸佛,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子三现在佛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现在佛正是化主,故先标出世之意。此明现在诸佛开权显实。初四句是明现在佛出世之目的。目的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而得饶益,证入佛道,所以「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次明开权显实。现在诸佛,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后结成开示悟入也。此总结诸佛开权显实。「诸佛」概括十方三世一切佛,正是说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目的,皆为一事,所有教理行果,悉皆唯一无二,以结前文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少开句者,但是文略。初四佛章竟

    壬二释迦章。于六义中,无叹法希有。但有五文。癸初开权,二显实,三举五浊释方便,四拣伪敦信一实,五明无虚妄。今初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癸二显实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先三后一,(先开三后归一)如四(十方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不异。故言亦复如是。

    种种欲等者,五乘根性欲也。过去名根,以能生为义。现在名欲,以取境为义。未来名性,以不改为义。

    深心所著者,宿习难转,即是根也。方便者,即是随宜所开三乘权法。此中感应相对。众生种种根性欲,感也。我佛知之,以方便力而为说法,应也。

    明释尊开权显实。「我」是释尊自称,释尊介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之后,随即介绍自已,「亦复如」十方三世诸佛一样,「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先说三乘之权,后显一乘之实。

    「诸众生」是指五乘根机的众生;

    「种种欲」是五乘众生,各各有其各种不同的欲望;因为释尊「知诸」五乘「众生有种种欲」,而且「深」深贪恋执着「心」中「所」爱「着」的五欲尘劳,因此,不得不「随」顺「其」大小不同根机的「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运用权巧「方便力而为说」三乘五乘不同的教「法」,即是开权;

    释尊之所以「如此」隐实施权,无非是「皆为」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即是显实。

    得一佛乘,是教一、人一;一切种智,能证是行一,所证是理一。是以释尊亦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七: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tb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