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悟法师讲法华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五十七: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17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五十七: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17

作者: 97b3ffd05784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09:02 被阅读63次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五十七: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17)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子三颂显实。为下等赐大车譬本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於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佛子以恭敬心,来至佛所。曾闻诸佛方便说法。此显三乘行人,皆是佛子,颂人一也。为说佛慧故,即是一切种智佛之知见。颂理一也。但说无上道,颂教一也。菩萨疑除,罗汉作佛。颂行一也。又,初两偈,明大乘机发。亦名索果。为下诸子索车譬本。次两偈一句,明佛欢喜,众生堪得大乘益故。为下见子免难欢喜譬本。次三句,正明显实。为下等赐诸子大车譬本。后一偈,明受行悟入。为下诸子得车欢喜譬本。

    初、明由机发故索果。志求佛道,是索大果。索有三意:(一)大机有感果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索。如下文云,为得为不得?(三)发言索。即殷勤三请。咸以恭敬心皆来至我所者,如舍利弗请云,诸天龙神等,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也。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者,具受前四时(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调熟也。

    二、明障除佛喜者,佛为佛慧故出(世),昔障重无机,不得即说佛慧。中间虽障除,机未熟故,又未得说。今机发,正是说时。昔众生根钝智小,畏其谤法堕恶。今根利志大,闻必信解,故喜无畏。不畏执小谤大,起罪堕恶也。

    三、正显实者,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乘)是曲而非直。别通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

    四、受行悟入者,初闻略说,谓久后要当说实,三乘无非方便。又谓不退菩萨,不知佛智。故菩萨罗汉咸堕疑网。今开权显实,不惟罗汉除疑,而三教菩萨无不除疑。不惟菩萨作佛,而罗汉悉亦作佛也。

    今此二偈是明人一。立志求佛道的人,称为佛子。释尊「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有「无量千万亿」之多,「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因为此等佛子皆「曾从诸佛」处得「闻」,诸佛「方便所说」的三乘「法」,已种善根,积聚功德,今大乘根性成熟,故皆来佛前,合掌瞻仰于佛,冀待佛说一乘妙法。

    第三偈此颂理一。既然诸佛出世,皆为一大事因缘,今既然大乘根机已经成熟,正是应该宣说佛智慧之时。

    第四、五二偈。此八句是重颂教一。往昔四十多年来,佛所以不说此一乘法,是因「钝根小智人」,既「着相」又「憍慢者,不能信」受如「是法。」今在法华会上,既然大乘机熟,佛心欢喜,不再畏惧众生闻法生疑,毁谤堕落,故「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不再如昔日之权巧方便,说种种法门,「但说」佛所证的「无上道。」

    第六偈。是颂行一。此中菩萨,是指昔日修学小乘法,今日开始大乘机熟的人。既然大乘根性已成熟,则闻佛「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应当破除「疑网」,是以「千二百罗汉」常随佛学的小乘人,「悉亦当作佛」。

    子四颂叹法希有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於世,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过於优昙华。

    此正颂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也。妙法不出权实。仪式者,诸佛引物之权(先施权后显实)。无分别法者,诸佛所显之实。又权实本无分别,为钝根小智,分别权实,名为仪式。

    今还悟入一(乘)三(乘)不二,名无分别也。诸佛兴出世二句,明人难。次二句,明法难。如四十馀年,久默斯要。次二句,明闻法难。如五千退席,佛世不闻。次二句,明听信难。如普会大众,唯舍利弗一人先能领解。次举喻,但合听信者难。闻法喜赞,是人希有,过于优昙华也。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皆是先权后实,故「我」释迦「今亦如是」,前既施权,今当显实,「说」此一乘的「无分别法」。此一乘无分别的妙法,非随时有机会听闻的,因为佛不像普遍一般众生,每天都有无数的生命被业力所牵来到人间,接受或苦或乐的果报;必须要众生见佛、闻法、得度的因缘成熟,然后「诸佛兴出世」。但很多时往往要经过很「悬远」的时间,然后有佛降生人间。

    本经下文说:「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故欲想「值遇」佛世,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佛已经出现于人间,但亦不是时常演说如是一乘妙法。必需要时节因缘成熟,然后方说。何况有一类慧根短小,薄福浅智的五浊恶世众生,即使生逢佛世,尤若逢不逢,若见非见。释尊住世时,不是也有很多众生不曾见佛闻法吗?

    据说:释尊降生于印度,当时王舍城的众生,共有九亿万众生。仅有三亿万众生得见佛闻法,三亿万众生但见佛不闻法,而其它的三亿万众生,既没有机会见佛,更没有因缘闻佛说法,莫论得度了。

    即使是已经得见佛闻法的众生,但当佛欲说是妙法时,亦被业力所牵,不肯信受,反而离座而去,如释尊将说此经时,退席的四众弟子就有五千之多。可见生逢佛世难,得见佛闻法也难,而得闻一乘妙法更难,能听闻是法欢喜信受,顶戴赞叹,更是难上加难。故释尊说:「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优昙花」是灵瑞的花朵,三千年开花一次,不只人间少见,天上亦希有难得,人皆喜爱,但却非随时可得,时至方现,故「一切皆爱乐」。佛引用优昙花,譬喻人身难得,佛世难值,妙法难闻,难信。若有人得闻是妙法,又能「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称颂赞叹此妙法,「则为已」经等如「供养,一切三世佛」了,故「是」闻法欢喜,而能称赞此一乘妙法的「人」,是「甚希有」难得,犹「过于优昙花」。

    子五颂不虚。为下无虚妄譬本(此重颂佛语不虚,为以下不虚妄的譬喻作依本。)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初六句,诫勿于可信人生疑。次四句,诫勿于可信法生疑。夫世间人王,言则不二。况佛为法王,岂有虚妄。又,方便权说,尚能除浊。况秘要妙法,宁非真实乎。

    初六句诫勿于可信人生疑,次四句诫勿于可信法生疑。

    佛为诸法之王,于法自在,所说无不真实,何况今在灵山会上,非但告诉舍利弗一人,而是「普告诸大众」,说明佛四十余年来,权说三乘教法,目的实为此一乘佛道,故佛「但以一乘道,教化诸」众生,凡有闻佛说法的人,皆是大乘「菩萨」,根本就没有所谓「声闻弟子」。声闻一词,只是佛方便权巧施设,临时假立的一个阶位而已。是以「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非二乘心智所能测,谓之秘,总括十法界圣凡事理谓之要。今日佛开显的「妙法」,既然是「诸佛之秘要」,岂可心存疑惑而不信?故佛殷勤劝导舍利弗,「汝等勿有疑」。

    子六颂拣众敦信又二。初颂拣众,次颂敦信。丑今初(以下六颂,是重颂释尊拣众敦信,前三颂是拣众,后三颂是敦信。)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初四句,颂上此非佛弟子。何者?若乐诸欲,是行魔业。故须拣之。又,终不求佛道句,兼颂上皆是增上慢人。以未得上法,谓得上法,是故不复求佛道也。当来世恶人四句,颂上如来灭后,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后四句,颂上若遇馀佛便得决了。

    此一乘妙法,既是诸佛的秘要,非人皆能信,故当拣择机宜。非大乘根性成熟的众生,不可以随便为其宣说,避免薄福小智人,闻法不信反而毁谤,罪招堕落,变为虽曰爱之,实则害之。故佛教舍利弗:「以五浊恶世」众生,「但」贪恋爱「乐」,执「着诸」五「欲」尘劳,「如是等众生」,不见佛,不闻法,何况发心勤求佛道?此「终不求佛道」的人,切莫勿为其宣说此一乘妙法,是拣非佛弟子。

    第二。此拣增上慢人。因为增上慢人,愚痴无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岂能信受此一乘妙法?若然「闻佛说一乘」,必然「迷惑不信受」。由于不信而「破法堕恶道」,岂非求升反堕,故佛慈悲,教舍利弗应该拣择,不要为此辈恶人,宣说此妙法,以免此等谤法堕落。是重颂前文「如来灭后,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

    第三。如果「有惭愧」心,能够持戒「清净」,又发菩提心,立「志求佛道者」,正是大乘法器,就应「当为如是等」大乘根机成熟的众生,「广赞一乘道」,以流通正法,以畅佛出世的本怀。是重颂前文「若遇余佛,便得决了。」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五十七: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kpe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