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悟法师讲法华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三: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3)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三: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3)

作者: 97b3ffd05784 | 来源:发表于2018-09-08 17:28 被阅读57次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三: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3)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智慧门,指佛教化众生之方便、及其境界而言,兼教门、行门二种。门以能通能入为义。

经言;佛智慧门,难解难入,即其门甚深之义,约释为,难见、难觉、难知、难解、难入五义。

难见者,以等觉菩萨所见佛之境界,尚为其少分,非即佛之究竟境界故。

难觉者,以等觉菩萨尚非究竟觉故。

难知者,以佛境界惟佛与佛乃能了知,余不得故。

难解者,以非思量分别可解故。

难入者,以佛之境界,非语言文字可入故。

由此五难,益显甚深之义。

癸二双释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佛曾亲近等,是释实智,良由(由于)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故实智甚深。良由内行纯厚,尽行道法,故实智无量。无量释横广,甚深释竖高。勇猛精进等,是释权智。良由勇猛精进,能入难入之门,既入门已,泽被无疆(无边众生),物(机)钦胜德,故(佛)名称普闻。

癸三双结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称理(法)究竟,故言成就。到彼岸底,故言甚深。此结成实智也。称机适会,(说法契机)故言随宜。非七方便(人)所知,故言难解。此结成权智也。或,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结自行权实。随宜所说,意趣难解。结化他权实。自行权实,俱名为实。化他权实,俱名为权也。

因断二疑,故须别释。二疑者何?

一、声闻众以为佛证涅槃,我等亦行佛法而证涅槃,胡为我等不能了知佛智?

二、佛之言教,即佛之智慧门。所云三界二十五有诸苦,悉由贪、嗔、痴所自招受,应修三十七道品等行,今我声闻等如法修习,已证无学得阿罗汉果,己为圆满,胡云不能了知佛智?

以上二疑,皆由声闻等众不知自证之果,仅解脱于三界生死,尚未得无明漏尽,于一真法界之根本、后得二智悉未亲证也(凡如法修持之声闻:利根须三生,钝根须六十劫,始证阿罗汉果)。

佛曾亲事无量诸佛,则教门甚深;尽行无量道法,则行门甚深;勇进则非仅自了;名称普闻则为佛所叹增己功德,众所知识增人功德,非二乘独了之无闻者可比;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则自证者不可思议;随宜所说意趣难解,则化度众生虽随契理契机之宜,根性未熟者仍难了解。

以上、明佛智慧门甚深,难解难入,为二乘人所不能知。

初明诸佛权实竟

壬二明释迦权实三。癸初双叹。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实智不圆,佛道不成。既云成佛,一成一切成,即是叹实智也。种种因缘下,是叹权智。四十馀年,以三种(藏通别)化他权实逗会众生,故言种种因缘也。

譬喻者,小乘中,如芭蕉、水沫等譬。大乘中,如乾城幻事等譬。广演者,能于一法出无量义也。无数方便,即七种方便也。

引导等者,说散十善,离三途著。说净十善,离欲界著。说三藏,离见思著。说菩萨法,离涅槃著,说佛法,离顺道法爱著。

别释一、自令离诸著以上,属种种方面。佛既成就种种功德教化众生,因众生心欲无量,故方便亦无量。九法界众生各有所著,各著于自类之境界、自类之知见,故不能超出于自类。如修行各众之证四果、证十地者,均易各著于自所现造之境界;修外道者,尤各自著于所执之境界。惟佛以大悲方便,随类现身,广为开示,引离诸著。

因缘:因,指主要的原因,如种子;缘,指次要助缘,如水、土、阳光等。因缘和合,就生出谷米来。这里的因缘,是佛经的十二种体裁之一,讲述一件事情的因缘果报等,佛陀借此因缘的解说,使人明白因果原理。

癸二双释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如来二字,是释实智。从真如实相中来,而得成佛,故名如来也。方便二字,是释权智。由于方便善巧,故能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也。知见波罗蜜,即双举权实知见。一切种智,名实知。佛眼,名实见。道种智,名权智,法眼,名权见。悉到事理边际,故悉名波罗蜜。皆已具足者,权实悉究竟也。

别释二、自皆已具足以上,属种种知见。佛于一切境界,无不究竟了知。波罗蜜、即究竟,此即后得智。

癸三双结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广大明横,深远明竖。实智非横非竖,寄言(本不可言而方便说之,名为寄言。)叹其横竖,照无限极。如函大盖大也。(盒子与盖头一般相称大)

无量者,佛地大慈悲喜舍也。无碍者,佛地四辨也。(法、义、辞、乐说)

力者,佛地十力也。无所畏者,佛地四无所畏也。(一切智、漏尽、说障道、说尽苦道)禅者,实相禅也。定者,首楞严定也。三昧者,王三昧也。深入无际,结成实智竖深。成就一切未曾有法,结成权智横广。

别释三、自禅定解脱三昧以上,属种种念观。广则难度量,大则难包举,深则难测知,远则难追及,均赞如来知见。无量、即四无量心,无碍、即四无碍辩,力、即十力,无所畏、即四无畏,禅定、即四禅八定,解脱、即八解脱,三昧、即三摩提。谓佛于一切法无不了知,为种种念观成就。

初寄言叹二智竟

【四无量心、四等、四种梵行】四无量心,佛教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悲、喜、舍四种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种禅观。又称四无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无量心解脱。

释义;所谓慈无量心,即友爱之心,能与众生安乐之心。悲无量心,即同情他人的痛苦,救拔众生脱离苦境。喜无量心,即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欢喜之心。舍无量心,即如上三心亦不执着,又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而平等对待之,故又名等心,或者均心、平心。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大般涅盘经典》卷十五佛解释说: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无碍”,四无碍智亦名四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亦简称四辩,佛也彻底圆满具备。

法无碍辩,无法不知,能广说一切法,尘说、沙说、横说、竖说,尽未来际说不穷尽;

义无碍辩,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上,一种法中可讲出无量无边的意义,一句话、一个字可发挥到无量无边的意义;

词无碍辩,世间众生的言辞千差万别,不但人道众生的言语文字,还有天道众生、其他八部众鬼神的语言文字,所有的语言,佛以一音言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乐说无碍辩,喜欢讲,有众生可度,佛就说法。

“力”,佛有十力,十力名词各经论所说也不太一样,有前后次序不一的情况,以《大智度论》所说:1.是处非处智力,2.业智力,3.定智力,4.根智力,5.欲智力,6.界智力道智力,8.宿命智力,9.天眼智力,10.漏尽智力。《华严经•净行品》中也有列出十力的名称:

1.是处非处智力;处是道理的意思,是处是有这道理,非处是没有这道理,修善生天有这道理,作恶想生天没有这道理,什么是符合是处的道理?什么是符合非处的道理,佛能一一了解清楚。

2.过去现在业报智力;三世众生业报,有智慧能一一分别清楚。

3.根胜劣智力;众生根性是上根、下根、是胜、是劣,以佛智慧观察清清楚楚。

4.种种界智力;众生在这环境下境界如何?在那环境下境界如何?佛了了明白,你心境如何?在想什么?是苦、是乐、是好、是坏,佛都清楚。

5.种种解智力;众生的知见如何?懂得什么?智商有多高?可跟他说什么法?佛对众生的知解了了清楚。

6.一切至所道智力;修什么法到什么境界?什么样果报?佛了了清楚。修上品十善生欲界天;修禅定加十善,得初禅以上,生色界天;无色界的空定以上色界四空天;修四谛法得阿罗汉果;修六度万行,将来成佛。

7.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都了了清楚,三解脱门、十解脱门都了了清楚,种种三昧也都了了明白,禅定有染有净,外禅(四禅八定)生起爱着,是染污的,净禅是清净的,出世间圣人修九次第定,观、炼、薰、修,这是净禅,超出三界不会染污,不生爱着,染净分别,佛也了了清楚。

8.宿住念智力;宿命通,过去千万亿生无量劫的事,了了常知。

9.无障碍无眼智力;佛五眼圆明。

10.断诸习智力;也即漏尽智力,断烦恼尽,连习气也断尽,微细的根本无明也断尽。

“无所畏”即佛地上的四无畏:

1.一切智无畏;这一切智是指佛的智慧。说三智,则一切智是指声闻的智慧,佛一切烦恼都断尽,说法作师子吼,得到一切智,说一切法,都是正说,降伏一切邪魔外道。

2.漏尽无畏;烦恼断尽,不管顺境、逆境,八风吹不动,说法无畏。

3.说障道无畏;佛向众生说种种障碍菩萨道的法,没有怖畏惧怕之心。

4.说尽苦道无畏;怎样修行都能断苦,世出世间所有一切苦恼都可断尽,三界内分段生死苦,超出三界二圣人还有变易生死苦,一一都能使他断尽出苦,佛向大众说这道理无可怖畏。

【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训练去除贪著的禅定。

1、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即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4、空无边处解脱。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

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8、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禅定”包含世间禅 、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天台家说,禅者,实相禅也,亲证诸法实相的定功,叫实相禅。佛的究竟禅定是九种大禅定,定也是禅,这里是约究竟佛果的首楞严定而说,首楞严,大定也。

“三昧”。三昧(梵文: ),又译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心一境性,佛教术语,意指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因此又可被译为“止”、“定”[1]。

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殊胜的。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禅那与三昧;禅那与三昧是极为相近的,几乎可视为同义词。但是三昧的范围较大,一切心不散乱的状态都可以统称为三昧,但是禅那专指四禅以上的境界。

奢摩它与三昧;奢摩他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重视心的平静与相续不动,以三昧成就为其目标。在定义上,它与三昧也几乎是相同的,只是三昧可以指任何一种心境相续不动的状况,而奢摩它的定义较为狭义,只能用于修行禅那之上。

禅与禅定;修定者通常会尽可能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

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

《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

【二十五三昧】 谓破三界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种三昧。亦称三昧之王。

辛二绝言叹二智为二。壬初举绝叹之由2,癸初正举绝叹之由.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种种分别,巧说诸法,重举权也。言辞柔软,悦可众心,重举实也。众心以得实为悦故也。前寄言叹,前实后权。是明从实舒权。今绝言叹,前权后实。是欲卷权归实。

是讲佛陀智慧的种种分别判断和教育实践中的巧妙说法;自悦可众心以上,为语言成就。佛法本无可说,亦无能说之土,佛以甚深之方便智,分别众生心欲,契理契机以为之说,故名为巧。因能柔软,遂悦众心。这是表明了如来权巧方便智的甚深奥妙。

前面序分中说顿教时云,出柔软音,显示圆顿的教法就是佛的实智,是柔软音,后面三周说法第一周法说利上根中,法说完了,舍利弗领解的文字也有“闻佛柔软音”这么一句话,可见这柔软音,就是指佛所说的赞叹实智的道理,所以这里显示举实智。

前面寄言叹是一中解无量,绝言叹先权后实是无量中解一。无量是权一是实,收归于一。

种种言词复分为六:一、种种成就,二、语言成就,三、相成就,四、堪成就,五、无量种成就,六、随顺众意为说修行法成就。

癸二指绝言之境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取要者,犹云略而言之也。无量无边,是指权,未曾有法,是指实。言此二事,佛悉成就,修道得故。此那可说。复次,无量无边皆未曾有,则即权而实,不可思议。未曾有法,无量无边,则即实而权,不可思议。初举绝叹之由竟.

要者,要点,“取要言之”,指简略说,没有办法用言辞一一细说,只好略说。佛所亲证的权实二智的妙理是无数量、无边际,这些未曾有之法,佛都成就了。“悉”,都的意思,权智实智的究竟功德,根本智、后得智、一切智都究竟成就,所以为“佛悉成就”。这就指出后面绝言叹的所指的境界,指佛所成就的权实二智。

壬二正绝言叹为二。癸初绝言叹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此法深寂,言语道断。体不可说,故止而叹之。设慈悲为说,闻不能解。伤其善根,是故止也。

止不复说者,于佛之成就赞叹至极,以为无容再说,适益启会众欣慕欲闻之心。正为世尊说法方便善巧之相,

“止”,就是平时说的“罢了”、“不说了吧”、“就这样吧”。

“不须复说”,佛的权实二智,这所亲证的境界无法说的,不能再说,必须亲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权实二智的究竟本义是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无法用言辞表达,如《涅槃经》中有个譬方,说一瞎子从未见过白色,用任何譬喻都无法使其了解白色。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四十三: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kl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