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悟法师讲法华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五十六: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16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五十六: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16

作者: 97b3ffd05784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08:56 被阅读65次
    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五十六: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16)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生死大事问题;

    生命苦难的解决问题;

    身心烦恼的解脱问题;

    如何解决生命痛苦的问题?

    什么才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呢?

    如何找到众生生命问题的根源?

    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解读这部代表着佛陀正法的《法华经》来找到答案。

    在这个解读经中,将使自己和他人能够顺着世尊导师的引导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获得清净正见。正见,就是般若波罗密。

    有了正见,人生的困扰、生死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连载理悟法师《法华经讲座》部分文搞供学习,顶礼理悟法师传承历代高僧大德正法!感恩!

    丑二念同诸佛用三乘,称宜可得二。寅初明化得,二释疑。初中四。卯初明三乘拟宜。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念彼虽无大机,不容永舍。须以方便而诱济之。(佛)非都不知施三,意欲引同诸佛。故云,寻念也。“寻”,随时转念。下文云,即便思惟,设诸方便。

    以下偈颂,是明释尊念同过去诸佛隐实施权。过去诸佛虽然皆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但为适应众生的根性,故隐一乘之实,而施三乘、五乘之权。然则我今释迦如来,所得一乘佛道,既同于过去佛,则亦应如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于「我今所得」的佛「道」,「亦应」该隐一乘之实,而「说三乘」之权。

    卯二明有小机。又二。

    辰初明诸佛叹。(上欲大化,于彼无机,故诸佛不叹。今欲说小,曲会(会,契合也)根缘,则始终得度,所以(诸)佛叹也(若不先小,则大小俱失。若先用小,则终必大益。故云,始终得度。))。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初三句,释迦自叙佛现。由念佛方便力故,契法,契机,所以佛现也。次五句,是诸佛称叹释迦。以能为实施权,故云善哉。为一施三,引入佛慧,故云,第一导师。证微妙第一实智,故云得无上法。随一切佛隐实施权,故云,用方便力。次四句,诸佛自明我等亦隐实施权。次四句,双释隐(实)施(权)之义。为众生少智,不自信作佛,所以隐实。为乐小法,所以施权说诸果也。后二句,双结二义。始虽说三,终必显一。

    此明诸佛称赞。初三句是释尊自述,因释尊「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而思与诸佛一样,隐实施权,故「十方佛皆现」,用「梵音慰喻」并称赞「善哉释迦文」,为「第一之导师」。因为释尊亦能为实施权,为一说三,引导众生入佛智慧故。「得是无上法」,是指佛所证微妙第一的实智,「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是佛的权智。「我等亦皆得」等四句,是明十方诸佛,亦同证得此「最妙第一法」的实智,但「为诸众生类」,不得不运用权智「分别说三乘」。因众生福薄,不堪承受此一乘大法故。

    辰二明释迦酬顺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初一偈,发言酬顺。(酬,报也)南无,此云敬从也。后一偈,念顺物机(所宜)。(随顺诸佛施权)二明有小机竟

    圣师子,是佛的德号。当时释尊闻十方诸佛,用深远而清净美妙的音声,称赞其能隐实施权,非常欢喜而「称南无佛」,表示敬从诸佛教,随顺诸佛行。「复作如是念」等四句,是释尊自念「出」现于五「浊恶世」,诚如诸佛所说,众生「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故应当隐实施权,是以决定「随顺」诸佛方便「行」,先施权后显实。

    卯三明施化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波罗奈,即鹿苑也。中道无性佛种之理,此理非数,又不可说。今以方便,作三教说。又,非生非灭,而以方便作生灭说。又偏真之理,亦非可说,以方便故,作四门说。初为五人说无常有门也。(初以权实相对。实不可说,说属于权。三权是数,一实非数。次以生灭不生灭相对。不生灭(属大乘),故不可说。且说生灭。即大小相对也。后以偏真小理对小四门,亦不可宣。是则大小两理,俱不可说,方便为物,俱可得说。虽俱可说,佛意在实,众生于实非宜,故思方便作生灭说耳。)

    是颂释尊实行施权。「是事」即诸佛隐实施权之事。当释尊思惟决定随顺诸佛方便行时,「即」离开菩提场,「趣」往「波罗柰」国的鹿野苑。梵文「波罗柰」,译名绕河城,是建立于东印度恒河沿岸的一个国家。此国境内有一森林为鹿群聚居之处,故名鹿野苑。

    据西域记说:释尊与提婆达多,宿生曾为鹿王,各率领五百眷属,聚居此地。当时国王爱好打猎,嗜食鹿肉,鹿群日死无数,鹿王进入王宫请愿,每日自动派遣一鹿来王室供给王膳,以免残杀无辜,王许之而停止打猎。

    后来提婆达多宿生为鹿王所统领的眷属中,有一母鹿,次日当轮值赴王宫就死,但因怀孕待产,故请缓行,鹿王不准,遂往释迦鹿王处请愿。鹿王念其慈心爱及胎儿,愿代她往王宫送死。国王见鹿王自来送死,问其故?鹿王言:因其它鹿群中,有雌鹿当来受死,但因怀孕待产,于心不忍,故以身代。国王被牠感动言:「我是人身鹿,你是鹿身人。」自此,取消日食一鹿的坏习惯,并赐此森林为鹿群聚居之地,严禁人民入林打猎,因名鹿林,又名鹿野苑。

    苦,是人世间种种苦恼与不幸的际遇。例如:人生理上有生老病死等苦,心理上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苦,以及贪瞋痴等种种烦恼的痛苦。人事界有互相嫉妒、怨恨、毁谤、侮辱、侵犯、仇杀、拘禁、刑罚种种祸害之苦。自然界有寒暑风雨,水火雷电,海啸地震等天灾之苦。

    我们在身苦,心苦之外,还要承受人事界与自然界种种天灾人祸之苦,是苦苦;赏心乐事,转瞬即逝,乐极生悲,是坏苦;世事无常,青春不永,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是行苦。本经信解品言:「以三苦故,在生死中,受诸热恼。」六道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确恒受众苦逼迫恼害,所以佛说:人生苦多于乐,故名苦谛。

    集,是积集。众生积集贪瞋痴慢疑邪见等思惑,及身边戒见邪等见惑,障蔽本性,迷失真心,颠倒行事,做作无边罪业,招致无量苦果,故佛说:集是苦因,苦因集有,故名集谛。

    灭,是消灭,若能消灭惑业之苦因,自当远离生死的苦果,而证得真空寂灭的涅盘境界。杂阿含经言:「贪欲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名为涅盘。」

    道,是由生死此岸,通往涅盘彼岸的正道。在小乘说:广则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略则不外戒定慧三无漏学。

    道是出世之因,灭是出世之果。佛说此苦、集、灭、道四种义理,真实不虚,不但与事实契合,亦与道理相应,故名四谛法。

    本来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理,是「不可以言宣」说的,但为了引导众生共证「诸法寂灭相」,故释尊「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此四谛法。卯四明受行悟入(机能领会,即受。随闻观转,即暖法。去,名行。至世第一,名之为悟。若得初果,名之为入。)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轮。陈如初得见谛,(证见道位初果)断分别惑,分证有馀涅槃。涅槃之音,起自于此。由此得成无学,便有阿罗汉名。能说者,名之为佛。所说三乘,即法。见谛阿罗汉,即僧。三宝于是现世间也。初明化导竟

    轮有流行不滞之相,有摧毁转动之功。譬喻佛说四谛法,有辗转传授之相,能辗破众生惑业苦,令转凡入圣,不滞留生死之功,故「是名转法轮」。佛最初对五比丘说四谛法,令知苦是逼迫性,集是可断性,灭是可证性,道是可修性。由闻法作意,生智明觉,得见圣道,是为示转。

    佛继而劝导五比丘,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令五比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名劝转。

    佛再引自己为证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策励五比丘,令精进修学,发无漏智,得慧眼,证无学道,成阿罗汉果,是名证转。

    合示转、劝转、证转,名三转十二行法轮。五比丘如法修行,「便」证有余涅盘,成阿罗汉道。阿罗汉,含有无生,杀贼,应供三义。是断尽见思烦恼,解脱分段生死,出离三界,应受人天供养的圣人。佛是佛宝,四谛法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三宝同时出现于世间,故言:「便有涅盘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辛二释疑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恐疑师(指佛)云,佛初未能鉴机,寻念诸佛,始知(众生)根机。今为释疑云,为欲引同(同诸佛施权)故念诸佛。非今始念方知。从久远来,见其乐小,已为赞示(于小),令尽众苦。所以闻小即得解脱也。又恐疑弟子云,云何一世暂闻,即证无学。今释云,从久远来,为其赞示。称于本习,故速得道耳。久远,即指大通结缘之后。故下文云,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也。二颂施方便化,为下舍几用车譬本竟

    「从久远劫来」等四句是释疑。释尊避免有人怀疑,既已成道,自当鉴机,何须十方诸佛出现,梵音慰喻,始决定隐实施权?故佛解释说:自「从久远劫来」于无量世界成佛,皆常「赞」叹开「示」此能够证得「涅盘」的四谛「法」,及得度「生死苦永尽」之僧。今言:「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只不过是藉以说明,佛佛道同而已。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理悟法师学《法华经》五十六:妙法莲华经科目句释方便品第二(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uw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