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的电话在响,许多的事要备忘。许多的门与抽屉开了又关 ,关了又开如此的慌张。我来来往往 ,我匆匆忙忙。”李宗盛的歌词像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有网友调侃说:工作永远做不完,家务天天无休止。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找到共通点:开不完的会、回不完的邮件、一个接一个的工作任务、陪不了的家人、做不了的家务。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把时钟调回一日之始,很多人的一天是这样过的:
晨起:打开手机刷刷微信微博,点赞评论,顺便关心下国家大事,然后再洗漱收拾。
上班下班的途中:地铁、公交、的士车里,仍旧盯着手机,或回工作信息、或刷社交媒体,不想浪费时间的会听会儿书或看看新闻,对了,还有各种热点的转发。
公司里:公共办公室里,开会-工作-聊天-工作-临时任务-聊天-工作-收拾东西下班,期间夹杂不定次走神、卫生间,还有隔一会儿就忍不住打开的网络开关及手机。
到家后:做家务、看电视、陪父母孩子,时钟很快就划到10点,该休息了,但仍无睡意,被各种有趣的网络消息吸引,一天结束了。
每天我们都看起来忙忙碌碌,若找一天,做一个时间表,回顾每小时都做了什么,相信大家会大吃一惊——我们的碎片化时间大多都浪费在无意义的社交媒体上了。
撇去这些碎片时间,我们真正的工作时长不会超过4小时。而这4小时里,我们的注意力又支离破碎,真正专注的时间一般只有1小时。
网络似乎剥夺了我们专注和沉思的能力,静心工作、思考、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学会专注、学习深度工作是我们必须做的事。
2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知性生活》
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J.K.·罗琳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网络朋克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参与创造了流行的网络时代概念,人们却几乎无法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络到社交媒体联系到他。
这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都在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深度工作,专注地做自己的事。
究竟什么是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定义: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与之相反的是浮浅工作:
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微信的即时协作、朋友圈的各类消息、微博热点、公号热门,还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一不小心,我们就进入了浮浅工作的状态。
3
事实证明,人很多时候都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常常前一刻跟自己说专心专注,后一刻就被其他事物吸引(包括我)。
如何将深度工作融入我们的职业生活或者兴趣中?
《深度工作》中,提供了以下哲学方式供各位参考:
禁欲主义哲学:完全屏蔽职业生活中的干扰和浮浅内容(如尼尔·斯蒂芬森)。
双峰哲学: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如比尔·盖茨)。
节奏哲学: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新闻记者哲学: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
我们都是普通人,完全远离社交网络屏蔽干扰不可能,一年来个一段时间消失不现实,像新闻记者那样随时进入工作状态更像一个理想。
那只剩下节奏哲学可选了,建立我们自己的工作节奏,让深度工作变成习惯。
4
根据书中内容,我整理了以下建议:
目标感,没有方向的努力是徒劳的。设定一个自己的工作学习目标,不要太远太大,也不能太小。
有了目标之后,制定月、周、日工作计划,里面务必包含自然时间(散步、发呆、运动均可),这段时间适当放松能帮助更好的工作。
养成习惯,尽量找一个自己能深度工作的场所,设定专注工作的时长。
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如阅读)
有成果的冥想
1)每日至少三次,一分钟时间内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呼吸,任脑海里的念头转,训练自己专注呼吸的时长
2)上下班路上戒掉手机,观察车上的人或者路上的风景,感受脑海中的想法。
我的建议如上,其余方法建议阅读此文的读者去书中寻找,相信一定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珍惜时间的人才能得到时间的慷慨。挥霍今天,把眼前的任务留给明天,时间很快就溜走了。我们辜负了时间,时间也会辜负我们的期待。只有合理利用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才会一分一秒都有回馈。
珍惜时间,深度工作,从现在开始。
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