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江
白鹿原有四大香:“头茬子苜蓿、二淋子醋、姑娘的舌头、腊汁肉”。同为大西北人,我想广袤无垠的白草塬四大香非“头茬子苜蓿、苦苣菜、韦家的搅团、杨家的鸡”莫属,其中韦家搅团最让我回味无穷。
韦家是中共二百村二塬社的大户人家,而我是中共九百户村新点上的迁移户,没有交集,如果成不了韦家女婿,很难吃到私家饭——韦家搅团。有幸和韦家青年才俊是中学同学,知道韦家搅团已经是二十年后的某月某日,韦同学在群里晒搅团,有人晒就有人眼热,有人吃,就有人流口水,流完口水,我巧妙的点评了一下,韦同学敏捷地领会了我的意思,并热情的邀请我吃韦家搅团。
韦同学说,他捣些新蒜,捣些沙葱汁,炒个青椒肉丝,来个醋熘白菜,即有拌饭菜,又有下饭菜,如此美妙的生活,不由我在手机屏幕前发出做人不要太诗意的感叹。
韦家搅团一时成了我人生最大的念想。这种念想随着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反而慢慢的淡忘。直到今年国庆节我在老家要返回白银的前一天才实现。
上午靳同学说约几个同学小聚一下,白塬河畔都行,我也乐意一聚。下午我收拾行李,归拢一下要带的东西,慧娴来电询问聚会事宜,我说靳同学策划,具体情况你问他,订好了提前告诉我。慧娴说联系不上靳同学,她联系了韦同学,恩师也在,去韦同学家聚聚,叙叙旧,二十多年没见面了,能凑一起不容易。确实如此,让我难心的是没有方便的交通工具,慧娴一个劲地怂恿我用11路,现在肾虚体肥,11路亦不当年健步如飞,她见怂恿不成,说恩师的轿车来请。恩师驾到,不敢怠慢,相汇在十百户淌里。
车到二百户又接上靳同学,一行五人到了韦家,韦父韦母都在,庭院收拾的宽敞明亮整洁干净,一看就是特别干练朴实的人家,这倒吻合韦同学的性格,内敛含蓄不张扬,憨厚敦实有主见,言语不多,温文尔雅,很好相处。
一番礼让,大家前后进入韦家客房,韦同学张罗香烟瓜子罐罐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热聊起来,这种聊天没有主题,有时连逻辑都不要,类似于“飞了飞起,野狐子的事实”这样的金句频频爆出,或许和心境有关,年少时的玩伴,知根知底,无须设防。中途,慧娟来了,我让慧娟坐到我身边来,慧娟走到一半,觉得我在给她挖坑,笑着说,她偏不坐,折回到炕头。不一会豹子来了,这次小聚的同学全部到齐。
闲话不过十分钟,韦妈妈的搅团上桌。非常难得的绿荞面搅团,在外面很难吃到这么地道可口的家乡饭。大家没有过多的谦让,都动起了碗筷,慧娴热情的给我放了一筷子油泼辣子,由于身体上的某些原因,我吃不了辣,好在辣子没化开,粘了辣子的搅团我又拔给了慧娴。慧娟闲量太大,吃不了,我说你放心的吃,吃剩下的我吃。恩师说,别着急,他清楚韦同学的为人,还有一顿饭呢!就这样斗嘴逗笑,吃的津津有味,乐趣无穷。
我和韦妈妈简单的交流了一下韦家搅团。这里面学问不少,搅团荞麦面做的,筋道味美。在西北,有一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用荞面均匀地搅拌于滚开水锅中,左手抓荞面一边向锅中慢慢撒下的同时,右手拿一根棍或勺子在锅里使劲搅,记住要一个方向搅,且要搅得十分地均匀,不要让面打成生面块,也无一点疙瘩方可!荞面撒完后,再同样的方法撒上小麦面,俗话说:搅团要好,搅上百搅,越多搅,做出来的就会越好吃。在搅的过程中,用中火,千万不要让锅底糊了。
最后做成的半成品搅拌稀稠可以筷子离锅约15公分,而慢慢向下流动的搅团不断线为宜或是用大铁勺子插进搅团中间不倒为决定条件;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决定。
韦家搅团出锅凉冷后,切成条,爽口又筋道,拌上熟油,蒜泥,香菜,醋,油泼辣子,沙葱,合着可口的下饭菜,蒜薹肉丝,青椒肉丝等,是人生难得的享受,满足了我在手机屏幕前关于韦家搅团的全部幻想。
饭后虽意犹未尽,但天色见晚,恩师把我们几个分别都送到了各家门口,去了三中。同学的情意却绵绵不绝,源远流长。
第二天在七百户路口候车时,碰见转娘家来的丽霞同学,她和我媳妇也熟悉了,她们聊,我打个招呼没再插话,不一会儿子兴奋地跑过来说,爸爸,看好吃的,没要钱!我就知道是丽霞疼孩子的。
班车上,儿子问我,爸爸你咋那么多同学,孩子妈说,你爸读的书多嘛。我说,也不全是,爸爸的同学都重情义。
“一辈同学三辈亲,同窗友情别样深。”这份情,也许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回忆,去咀嚼,去收获,特别是当我们走上社会,在品尝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之后,才发现同学之间真诚、质朴的情谊是多么的高贵,犹如韦家搅团一样,让人牵肠挂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