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仲尼第四07总第057篇
列子仲尼通篇,围绕“何谓真能”展开论述,最后通过“一例一证”作了总结。
一、事例
原文:尧治理天下五十年,不知道天下治理好了呢,还是没有治理好呢?不知道亿兆百姓愿意拥戴自己呢,还是不愿意拥戴自己呢?转身问左右侍臣,左右侍臣不知道。问宫外百官,宫外百官不知道。问在野旧官,在野旧官不知道。
尧就穿上百姓的衣服,游走在大路上打听,听到儿童唱的歌谣说:“树立我们百姓,没有不合您的准则。人们不知不觉,顺应了天帝的法则。”尧欢喜地问道:“谁教你们这样唱的?”儿童说:“我们从大夫那里听来的。”去问大夫。大夫说:“这是古诗呀。”尧回到宫中,召见舜,便把帝位禅让给了他。舜没有推辞而接受了。
列子之学:真知真能体悟:尧惦记自己执政的功劳到底有多大,当证实自己在百姓心目中并没有什么功劳之后,便果断地退了位,可谓达到了“不知有之”的极高境界,成为“功成身退”的典范。而舜“不辞而受之”,貌似含有主动作为的意愿。看来,“无为”与“有为”之间,是很难把握分寸的。
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功劳,而在于是否自我执著、自我凸显、偏于私利,是否达到“无知无能”的境界。舜是否存有展示自我的偏私之心?不得而知。尧是否有名誉之心?不得而知。
二、论证
原文:函谷关的尹喜说:“不执著于自己,各种事物就会自然显著。它们活动起来像水一样流畅,静止下来像镜子一样明净,回应起来像回声一样及时,所以它们的发展顺应的是其自身的规律。事物可能擅自违背道,而道不会违背事物。
善于顺应道的人,也不用耳朵,也不用眼睛,也不用能力,也不用心智。想要顺应道,而用眼睛、耳朵、形体与心智来妄自追求,就不适当了。
列子之学:真知真能道看上去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利用它能充满六方,不用它又不知道它在哪里。也不是有心人能使它远离,也不是无心人能使它靠近,只能默然而得而顺应本性成就它的人,才能得到它。
懂得大道而不去用情,有能力而不去妄为,这才是真正的知、真正的能。发心时不分辨是非利害,怎么会动情?发心时不动用智能,怎么会妄为?只是把自己当作聚集起来的土块,积累起来的尘埃罢了。虽然不妄为,却也没有违背道理呀。”
体悟:由此而看,做人的关键,在于没有分别心,不因为自身主客观因素,而有所偏私。
何谓偏私?要看自己的身:眼耳口鼻意(中医所谓“五贼”),是如何看、听、吃、嗅、做(亲近)、想(言论)的?是否掺杂了个人的喜好或意愿?自己的情绪情感是否被个人的喜好、意愿所支配?
列子之学:真知真能如果自己的行为掺杂了一己之私情、知、能,为了显示自己的智能,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为;而不是“顺物之性”,完全按照自然规律(道)而行,“无知无能”,就是偏私,既非“真知真能”,又难成圣人、至人。
“道”是万物的本体、实质,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决定生死,包括人自身能否活着、能活多久、能活成什么样,连人的思想、意识状态都能决定。我们又怎么能背离“道”,而去仰仗肉体对物质世界的自我反应——情、智、能呢?
是非利害形成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引发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激发语言行为。我们的语言行为是否合适、合道,是否利于自己延命续永,归根结底,取决于自己是非利害的思想观念。难怪列子老人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向“无知无能”的明路:“聚块也、积尘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