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你的灵魂越丰盈就越感到孤独
《你的灵魂越丰盈就越感到孤独》
周国平
你与你的亲人、友人、熟人、同时代人一起穿过岁月,你看见他们在你的周围成长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衰老的,你的每一个生命年代仅仅属于你,你必须独自承担岁月在你的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刻痕。
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但解除孤独毕竟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其余的人扰乱了孤独,反而使人更感孤独,犹如一种官能,因为受到刺激而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 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 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孤独是因为内容独特而不能交流,孤僻却并无独特的内容,只是因为性格的疾病而使交流发生障碍。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尽管注定孤独,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
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
孤独与创造,孰为因果?也许是互为因果。一个疏于交往的人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人专注于创造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
一般而论,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的,长期的孤独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的孤独中,例如牢狱和疾病之灾,有的人的创造力意外地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强制的孤独不只是造成了一种必要,迫使人把被压抑的精力投于创作,而且我相信,由于牢狱或疾病把人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人是会因此获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的,而这正是孕育出大作品的重要条件。
不过,对于大多数天才来说,他们之陷于孤独不是因为外在的强制,而是由于自身的气质。大体说来,艺术的天才,例如卡夫卡、吉卜林,多是忧郁型气质,而孤独中的写作则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只是一开始作为一种补偿的写作,后来便获得了独立的价值,成了他们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另一类是思想的天才,例如牛顿、康德、维特根斯坦,则相当自觉地选择了孤独,以便保护自己的内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扰地专注于意义和秩序的寻求。
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这种面对整体和万物之源的体验,便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体验。
今日的许多教徒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宗教体验,一个确凿的证据是,他们不是在孤独中、而必须是在寺庙和教堂里,在一种实质上是公众场合的仪式中,方能领会一点宗教的感觉。然而,这种所谓的宗教感,与始祖们在孤独中感悟的境界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
真正的宗教体验把人超拔出俗世琐事,倘若一个人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类似的体验,他的精神视野就未免狭隘。尤其是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这肯定是一种精神上的缺陷。
周国平公众号里的原文附有朗读语音,听下来更打动人。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文字阅读障碍了,看到这多文字心里就发怵,但听语音版一点问题都没有。(>ω<)
原文链接
摘自万维钢《答读者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问:
身边的人都觉得我是个很无趣的人,请问怎么样能让自己变的有趣呢?
答:
我不知道你具体是什么情况,也许你仅仅是比较害羞不太擅长交流。
但一般来说,真正无趣和真正有趣的区别,大概是无趣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功利性强,或者都是按照别人给他规定好的套路去做,像个机器人。有趣的人经常做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纯粹是为了爱好和好玩的事情,而且做出了一定的水平,投入了相当多的功夫。
如果你只知道你学习和工作中的事儿,我只知道我的事儿,那咱俩要是没什么交集的话坐在一起就没什么可聊的。可是如果咱们都关心一些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事儿,那就有话可说。所以“有趣”有社交功能。
可是如果纯粹为了这个社交功能而追求有趣,那就还是功利的目的,还是无趣。只有真的爱好这个东西,浪费了时间在上面,才能真诚地谈论。
所以有趣是对生活游刃有余精力过剩的表现,也的确是值得骄傲的素质。
想起万维钢在《有一种情怀叫“有限”》答疑时提到:“对于工作,是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了,还要把“感情”也都投入进去,把自己变成某个伟大意义的工具?”。对于工作应该讲职业道德,但工作不能代表生活的一切,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应该保持一些幽默、洒脱。
罗胖主张的把思维方式从立场、感受和意见,切换到目标、方法和行动的观点,也可用于此:如果从立场来谈工作,就可能提出“全身心投入”、“无限热爱”这样的上纲上线的主张,那你就成了工作的奴隶。如果按照目标、方法、行动的思维方式对待工作,就可以就事论事,确定目标、设计方法、付诸行动,你在做工作,而不是工作在控制你。
摘自刘润《周末小结|纵向透彻 横向贯穿》
来自111|用一个人的梦想,点燃一群人的理想
“如果你想造一条船,不要急着找人来收集物料,不要给他们分配任务和工作,而是教晓他们渴望浩瀚无际的大海……”《小王子》(安东尼.圣艾修伯里)我想,这句话融合了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这么说,是先有愿景和价值观,然后才有使命?
摘自万维钢《答读者问|有梦想不算》
人们预期要打仗,最后就真的打仗了,的确有这个道理,跟银行挤兑的原理、咱们文章里说的“窈窕淑女效应”差不多,都是正反馈。
但正反馈其实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中间只要有一个环节脱落,这把火就点不起来。比如我看有人从博弈论角度论证当时局面,认为一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战前两大阵营都在虚张声势,而只要英国的应对稍微灵活一点,就不至于真打。
“乌合之众”式的群体力量的确厉害,历史上也的确有很大的破坏性,但是它也的确是一个不经常出现的现象。比如现在各国对付这种运动都比较有经验了,控制舆情,避免过激,乃至转移热点,我看这些手段各国政府玩的挺好。
比如这次韩国部署萨德,网上有些键盘侠喊打喊杀,有的甚至拿古巴导弹危机做对比,似乎马上就要干起来了。实际上我看各相关国家心里是有数的,在博弈而已。
摘自《生物气象学:极端天气可治抑郁》
无论原理是什么,负离子对人情绪的积极影响总算得到了科学证实。那么,可以产生大量负离子的场所有哪些呢,比如狂风暴雨的天气、浪花翻涌的海边、空气湿润的山林、瀑布等等,虽然自然界产生的负离子浓度是动态变化的,没法具体测定,但科学家们认为这也有可能产生疗效。
其实,还有一个再日常不过的场所,负离子浓度可以特别高,就是你家淋浴间。爱达荷大学的菲利普·米德(Phillip Mead)发现,普通淋浴间里空气的负离子浓度特别高,效果居然能比得上特曼用来做实验的工业级离子发生器。可以想象,假如每天淋浴30分钟,效果可能和临床试验中的抗抑郁治疗差不多。
呵呵,爱洗澡的同学福利了。
摘自《为何中国女性肺癌患者越来越多?》
通过以上总结分析,我们了解了中国女性肺癌发病率高的原因。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针对这些原因进行有效地预防。要使用健康环保的烹饪方式,使用高质量的抽油烟机,定期清理厨房,杜绝油烟对身体的侵害;其次要用清洁的能源,尽量不使用固态燃料,减少烟雾污染;最后,一定要远离抽烟人士和群体,杜绝二手烟的危害。
阅读笔记:你的灵魂越丰盈就越感到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