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论语》学习
为人处世之根本是忠恕---学《论语 里仁第四》第十五章

为人处世之根本是忠恕---学《论语 里仁第四》第十五章

作者: 微尘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18-01-20 22:02 被阅读22次

            今天学习了《论语 里仁第四》第十五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章意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平日所讲的道,都可把一个头绪来贯串着。”曾子应道:“唯。”先生出去了,在座同学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呀?”曾子说:“先生之道,只忠恕二字便完了。”

            先做几个注释,一是参乎:参,曾子名。呼其名,欲有所告。二是吾道一以贯之:贯,串义,亦通义。如以绳穿物。孔子言道虽若所指繁多,实可会通,归于一贯。三是唯:应辞。直应曰唯,不再问。曾子自谓已明孔子意。四是门人问曰:门人,孔子之门人。时同侍孔子,闻其言,不明所指,俟孔子出,问于曾子。或说:子出,当是孔子往曾子处,曾子答而孔子出户去。门人,曾子弟子。今按:《论语》,孔子弟子皆称门人,非孔子之弟子则异其辞。孔门高第,曾子年最少,孔子存时,曾子未必有弟子。盖曾子与诸弟子同侍于孔子,孔子有事离坐暂出。五是何谓也:也,通邪。疑问辞。六是忠怒而已矣: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人心有相同,己心所欲所恶,与他人之心之所欲所恶,无大悬殊。故尽己心以待人,不以己所恶者施于人。忠恕之道即仁道,其道实一本之于我心,而可贯通之于万人之心,乃至万世以下人之心者。而言忠恕,则较言仁更使人易晓。因仁者至高之德,而忠恕则是学者当下之工夫,人人可以尽力。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他一日三省其身,他对于道的理解,已经随着对世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身体力行而日趋精深,但是对于事物的本质还没有能够透彻掌握。所以孔子喊着他的名字告诉他说:参啊,你明白我所说的道吗?天下之事有千万种变换,天下之物有千万种分别,但是他们的道理却是同一个道理。如果在每一个事物上细细讲求,肯定会头绪万千,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不是讲求根本的方法。我认为天下的事物,只用一个道理就可以贯通,任凭千变万化,都能合乎这个道理而没有丝毫的不符,具体到每件事上都没有不恰当的。比如河流,即使分成千万河汊,也都是由源头流出来的。比如树木,即使长出千枝万叶,叶都是由同一个根长出来的。扩展开则博大精深,总结起来又十分俭约,这就是我所说的道。

            曾子听了孔子的话,恍然大悟,就回答说:唯。曾子的功夫已经很深厚了,见识相当高明,所以不再有疑问。圣人传授心法,只有曾子领会到了真谛,而其他学生都不明白。孔子出去之后,大家就围着曾子问:夫子说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曾子回答说:夫子所说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是忠恕而已。一个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自己心中渴望的,就是其他人心中渴望的。如果心中每个念头都出于忠,就能够推及他人,如果心中每个念头都出于恕,就可以理解千万人的想法。只是这一个心,就可以遍通一切,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圣人所传的心法,而忠恕是着手下功夫的所在,没有其他更多的道理。

      南公认为,这段文字是《论语》中最玄妙的地方之一,和佛陀拈花一笑有异曲同工之妙.心法不可言传,只可意会,孔子和佛陀一样,用玄机传授心法,曾子和迦叶尊者一样,都领悟到了心法的绝妙.面对同门师兄弟的疑问,曾子用忠恕来解释,不过是应对之法.忠恕近乎道,而非道.对不能领悟的人讲,这样说已经算很恰当了.尽己之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正是我们应该下功夫的地方.至于一到底是什么,拈花一笑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靠自己慢慢领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人处世之根本是忠恕---学《论语 里仁第四》第十五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hx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