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科向世界宣言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序文明理论□简论罗马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差异发展★

★序文明理论□简论罗马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差异发展★

作者: 执直之智 | 来源:发表于2017-12-08 23:17 被阅读70次

    〔著〕执直之智

    【卷首语】

    华夏文明的传承源远流长,为史学界誉为世界上人类文明之原生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死亡

    是人类的永恒话题

    爱情

    也是


    人活着究竟有没有意义

    只有

    死神降临之刻

    灵魂才会孤独醒来

    这个世界

    只有

    死亡

    才有真正的意义

    对于活着的而言


    活着

    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活着的设定的意义

    活着的唯一的价值

    就是

    如何走向死亡


    历史

    同样如此


    执直之智,以自成其说的序文明理论为你解说文明的轨迹。


    序文明理论:简说

    序文明理论的假说,包括文明的渊源、文明的格、文明的序与基态、文明的域与域的属性解析、文明的发展、文明的色系、文明的未来与人类的使命,共七部分;全面理解和叙述人类在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发展与终极探索。

    一、文明的渊源

    文明的序

    狩猎文明,是人类社会自史前时代起就拥有的最原始的文明;渔猎、畜牧、游农是最初始的生存生活的方式。

    从狩猎文明的发展,猎人曾经广泛地遍布全球的温润地带,自然环境的差异和生存生活方式的选择,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航海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三大类基态文明。

    这是人类文明的渊源,人类文明史上的帝国王朝国家,皆是以一类文明为核心,同时受其他基态文明的影响而融合发展的。

    人类文明史上的所有的民族、城邦、部落以及王朝、帝国、社会的兴起和衰落,都从属于一定的文明。

    现代社会的国家的文明的渊源,通常属于融合态的文明,或以航海文明为根,或以游牧文明为根,或以农业文明为根。

    主序文明与次生文明、共生文明、游牧文明的关系,往往受制于主序文明的核心国家的发展制衡,形成文明发展序差。

    文明发展的序差,通过文明的格形式,显现出三大基态文明的域的发展特征与文明轨迹的可探索性。

    二、文明的格

    我们人类的文明,由宗教、艺术、科技、法律、贸易、战争六类基本要素构成。

    文明的要素,构成文明的核心,是区别不同文明形态、类别、属性的唯一标准。

    文明的要素,让人类的文明,在各个要素领域创造社会财富和人的发展进化,形成文明的序;社会财富与文明要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要素之间相互制衡,进而,让文明自身趋于稳定;文明的要素,在文明处于稳定状态时,消耗社会财富,促进文明的发展进化或者形成文明的衰落崩溃。

    本文,我们将人类社会中的宗教、艺术、科技、法律、贸易、战争称为文明的格;人类社会文明的格,是人类思想可以感知文明的途径、渠道和载体,也是一类文明之所以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与众不同的所在。

    三、文明的序与基态

    通常而言,一类文明的创造、发展、进化以及传播、中断或者崩溃,与不同的文明之间在文明的格的领域之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的具有生命属性的势态,我们将这类势态称为文明的序。

    文明的序,主要有如下特征:

    一)文明的传递律

    一是文明的创造与传承,有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民族,以主权城邦、直辖领地、中央王朝或帝国体系等模式进行文明的传播。

    二是文明的传播,以格的形式进行,具例以宗教、艺术、科技、法律、贸易或者战争等形式进行。

    三是人类文明的基态发展,通常是由史前时代、原始社会、邦国时代、王国时代、战国时代、帝国时代、中世纪时代和后帝国时代的发展、交流、传承,形成主序文明的核心文明、次生文明与文明的辐射地带。

    二)文明的平衡律

    一是文明的传播,通常是以艺术交流、贸易往来和战争联盟等形式实现的。

    二是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主序文明以形成次序文明的方式,影响、制衡或者中断其他文明的存在。

    三是文明的存在,通常是以主序发展基态为轨迹;不同文明的消亡,往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战争史。

    三)文明的排他律

    文明的发展 序差的存在

    一是文明的同质化,是形成主序文明的发展性前提,序前文明不具有排他性。

    二是主序文明对不同文明的存在构成文明发展序差,发展、交流、传播、中断、灭亡和次生,是重要的序差存在。

    三是自源文明与次生文明都具有排他性,文明之间的排他性,是人类社会存在战争的根源所在;战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源动力,科技,是战争的内驱。

    四、文明的域及域的属性解析

    一)三大基态文明

    文明的域,是指三大基态文明的发展系数的社会学的参考值。

    试以二次圆锥曲线假说:

    二次圆锥曲线方程式

    航海文明,文明发展轨迹可参考双曲线。偏心率e大于1。文明发展,通常表现为为开放性的特征。

    游牧文明,文明发展轨迹可参考抛射线。偏心率e等于1。文明发展,通常表现为为单向性的特征。

    农业文明,文明发展轨迹可参考椭圆线。偏心率e小于1。文明发展,通常表现为为周合性的特征。

    注明 a :抛射线,此处,作者定义其为抛物线和单射线的统称,且将单射线视为抛物线的特例状态,亦将圆形线视为椭圆线的特例状态。

    注明 b :偏心率,本文仅仅用以表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与人的自我生存之间的关联程度。

    二次圆锥曲线,依照自变量、参变量和域变量的变化,以一个平面切割对角二次圆锥可以得到七类曲线。如果,加上虚空属性的参考因素,实际上,是九类曲线。

    二次圆锥 宇宙的基本模型

    二)三大基态文明的域的特征

    1.航海文明的域

    航海文明的渊源是渔猎生活,文明的格以科技和法律为核心特征。

    渔猎生活,网与标被最先发明出来,航海术对于早期人们的技术力量方面和道德规范方面要求更为严格;为了增加种族的生存能力和累积贸易智慧,教育的力量,最终形成人类的航海文明。

    双曲线的数学特征即是,一动点到两定点之间的距离之差为定值。

    所以,航海文明的本质,是追逐社会财富之差的文明,尊重个性、尊重理性、尊重探索精神,成就规则模式的社会行为规范。

    域的属性,即航海文明在历史上,往往表现为拥有出色的科技和法律成就,在社会生活领域中,重点实行等级统治,民族精神崇尚理智。

    航海文明的代表,是斐尼基文明和继承古迦太基遗产的罗马帝国。

    2.游牧文明的域

    游牧文明的渊源是畜牧生活,文明的格以贸易和战争为核心特征。

    游牧生活,索与矢被最先发明出来,射猎术对于早期人们的格斗能力方面和劫盗行为方面要求更为严格;为了增加种族的生存能力和累积战斗经验,军事的力量,最终形成人类的游牧文明。

    抛射线的数学特征即是,动点到定点与定准线之间的距离为定值。

    所以,游牧文明的本质,是追逐社会财富之实的文明,尊重个性、尊重野性、尊重自由精神,成就利益模式的社会行为规范。

    域的属性,即游牧文明在历史上,往往表现为拥有纯粹的劫盗和战争传统,在社会生活领域中,重点实行强势统治,民族精神崇尚武力。

    游牧文明的代表,是古波斯帝国、匈奴单于国以及阿拉伯诸帝国。

    3.农业文明的域

    农业文明的渊源是游农生活,文明的格以宗教和艺术为核心特征。

    游农生活,火与轮被最先发明出来,制陶术对于早期人们的祭祀崇拜方面和精神信仰方面要求更为严格;为了增加种族的生存能力和累积生产财富,文化的力量,最终形成人类的农业文明。

    椭圆线的数学特征即是,一动点到两定点之间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所以,农业文明的本质,是追逐社会财富之和的文明,尊重共性、尊重感性、尊重传承精神,成就身份模式的社会行为规范。

    域的属性,即农业文明在历史上,往往表现为拥有浓厚的宗教和艺术文化,在社会生活领域中,重点实行特权统治,民族精神崇尚尊卑。

    农业文明的代表,是古华夏文明和继承震旦文化的华夏第一帝国。

    五、文明的发展

    一)航海文明的发展,以同位性为主。

    航海文明的域,具有双曲线的属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价值之差。求差的文明价值主导,让航海帝国在实际统治中,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物候的差异性,贸易基于交换实现财富。

    以一动点到两定点之间的距离之差为定值数学属性著称的双曲线,拥有两个曲线实体即左支曲线和右支曲线。当一支曲线消亡或者失去存在的意义的时候,另一支曲线则可以继续运行和存在,这就是同位性。

    宇宙彗星体围绕恒星运行的轨迹,通常是以双曲线的方式运行。

    航海文明域的同位性,表现在次生文明的形态就是殖民与贸易。每一个次生文明,都是以主序核心文明为母邦,都是海外版本的航海文明体;母邦灭亡之后,任何次生文明都具备成为新生核心文明的所有要素,都能够成长为新生的航海之星。

    城邦国家、贸易殖民与霸权地缘政治,是航海文明最为显著的外在表现。

    二)游牧文明的发展,以单发性为主。

    游牧文明的域,具有抛射线的属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价值之实。求实的文明价值主导,让草原帝国在实际统治中,过于追求冶金、财富、军事的重要性,战争基于劫盗控制财富。

    以动点到定点与定准线之间的距离为定值数学属性著称的抛射线,分为抛物线与单射线两类,且都具有单向性的运行特点,即当其运行经过定点之后,没有循环现象而走向消亡或者失去存在,这就是单发性。

    宇宙流星体围绕恒星运行的轨迹,通常是以抛射线的方式运行。

    游牧文明域的单发性,表现在单发文明的形态就是劫盗与战争。游牧世界里每一个单发文明与后继文明没有血缘传承关系只有地缘征服关系,种族发展受制于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所以,游牧文明的军事技术直接左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盟邦国家、战争移民与强权血缘政治,是游牧文明最为显著的外在表现。

    三)农业文明的发展以自源性为主。

    农业文明的域,具有椭圆线的属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价值之和。求和的文明价值主导,让封建帝国在实际统治中,充分尊重民众、土地、城市的共生性,生产基于社会创造财富。

    以一动点到两定点之间的距离之和为定值数学属性著称的椭圆线,焦点的关系动点在周合的空间里维持求和运动;椭圆曲线,运行的终极归宿是圆形,圆形代表着数学图形世界里面的完美图形,这就是自源性。

    宇宙行星体围绕恒星运行的轨迹,通常是以椭圆线的方式运行。

    农业文明域的自源性,表现在循环文明的形态就是殖民与贸易。每一个自源文明之后都有循环文明的后继演进,且以主序文明为核心文明形成发展序差;自源文明对文明发展序差形成主导作用,且在宗教与艺术方面对周边形成文化的向心力。

    族邦国家、宗法居民与特权亲缘政治,是农业文明最为显著的外在表现。

    六、文明的色系

    文明的色系:01

    文明的色系,参考光谱中各光的波长及色系中诸色的明暗度而定。

    航海文明的发展为蓝色系,蓝色,代表双曲线的属性和开放性文明的特质;蓝色象征开放与希望的精神。

    游牧文明的发展为黑色系,黑色,代表抛射线的属性和单发性文明的特质;黑色象征征服与死亡的意志。

    农业文明的发展为红色系,红色,代表椭圆线的属性和周合性文明的特质;红色象征富强与永恒的信仰。

    文明的色系:02

    蓝色、黑色、红色,彼此之间,可以进行各类混光、调色的运行;深浅、暗明、冷热能够表示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交流以及融合,影响、制衡以及中断等等。

    文明色系的主色调与文明之下的国家、民族以及部落所信仰的颜色的吻合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文明发展所处于的阶段,兴起还是衰落。

    七、文明的未来与人类的使命

    我们通过两大主序文明之间的对比,可以探索一些文明发展之路上的有益思考。

    一)罗马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域的本质解析

    罗马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渊源,在本质上都属于农业文明,都有着显著的自源性,从罗马人与华夏人自前帝国时代对周边蛮族的强大的同化能力,可以感知。

    1.兴起的前奏

    罗马人的兴起时代,正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后的古航海帝国的衰落时期。迦太基的历史延自上古时代的哈提斯王国的属地时代,是由东地中海海岸的斐尼基人城邦的贸易拓殖而发展起来的,后迦太基帝国的兴盛持续至少长达八个世纪之久。

    华夏人复兴的时代,古老而模糊的震旦文化已然销声匿迹了几百年。荆楚,黄帝世系的有熊氏的族邦在蛮化的过程中,与于越人激烈地争夺航海辉煌的废墟之地。荆楚之国并百越而意欲问鼎河洛诸夏。却在腹地的汉东诸姬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的罗马人的处境岌岌可危,北方的凯尔特人、日尔曼人、多利亚人频烦而持续的越过阿尔卑斯山脉深入半岛劫盗为生,西地中海的迦太基帝国的霸权几度复振。

    与劫盗为生的蛮族的打家劫舍相较,迦太基的帝国舰队的横行无忌对于半岛城邦的罗马的生死存亡而言,则有着致命地两雄不并立的威胁。

    农业文明,虽然,乐于求同存异,但是,对于西地中海的海权强国的同位性扩张,初始化的罗马文明自然是无法容忍无限复制的新海岸城邦的存在。

    所以,布匿战争(本文叙述特指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役给罗马城邦贵族带来无数财富的同时,迦太基已被解除所有的海上舰队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敌国一日不亡,罗马的贵族终世寝食难安。

    东方的华夏,正处于第二邦国时代,勾吴人和于越人的百年恩怨,不过是航海残余势力最后的挣扎;这些诸越族的国家,在文明的序的排他律的作用下,成为战国时代(本文特指传统史书中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专称)最早被灭亡的一批国家。

    因为,华夏人抱着与罗马人同样的心态来看待于越人的战舰在黄海上自由自在。

    2.同途与殊归

    布匿战争与曾随之战,在人类文明史中的战争史上,无论是从科技水平、战争规模、影响范围,还是从军事知名度、破坏度和广誉度方面,依传统的观点,都难以成为史上十大经典战争的标榜。

    无独有偶,在那场战争中,罗马与荆楚都是战败之国。

    实际上,在序文明理论来看,貌似无足轻重的几场战争,则实际上左右了同样为农业文明血统的两大帝国,走上了不同的文明发展道路,同途而殊归。

    ❶布匿战争之后的罗马文明

    发祥于半岛城邦的罗马文明,在布匿战争之后,痛定思痛,与海上兴起的海外希腊人结成利益同盟,罗马人的航海术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最终,希腊人养虎为患。

    科技和法律,是航海文明的灵魂,当航海帝国不再拥有科技和法律优势的时候,被取代将是注定的命运。何况,航海文明,有且仅有的人类社会的早熟文明。

    希腊殖民者假罗马之手与传统的海权强国争霸西地中海的霸权,却在事实上,成就了战神后裔的辉煌。

    历经战争洗礼的罗马,深刻认识到海权对于半岛城邦的重要意义,之后的文明发展轨迹亦表明:罗马帝国,是融合了航海文明精华成就的农业文明,以农业文明为根、以航海文明为魂。

    伟大的迦太基城被永远地摧毁了,但是,迦太基的城邦国家、贸易殖民与霸权地缘政治则在百年争霸之后,被征服者所继承,行省制、公司制、代议制的制度优越性,直到现在仍为现代社会所受益。

    而罗马文明的农业文明的自源性生产逐渐让位于航海文明的同位性扩张。罗马文明和罗马文明的继承者们,通常崇尚紫色,罗马紫色是农业文明的红色系与航海文明的蓝色系的完美融合的典范。

    ❷曾随之战之后的华夏文明

    源出黄帝世系的荆楚之国,实际上中国传统史书上所言的蛮化,是指代楚国公族阶层更多地主动地熏袭诸越族的航海术以及派生的生活习俗,王国势力几度控制扬子江水系的洞廷之野、苍梧之境、姑苏之海甚至是滇王之国。

    曾随之战,楚王功归一溃。曾随,周王室的侯爵姬姓诸侯之国,势力一度自江汉至江淮而成为晋楚百年争霸的第三种力量。楚国最后以极具农业文明色彩的政治联姻的宗法的方式,驱之驷驾,皆为附庸。

    楚国虽是源出华夏,在战国时代蛮化成为半航海文明的国家,正是曾随之战的失败让其改弦更张易辙为向华夏诸国学习,一方面是战国时代航海文明早已没落,一方面华夏文明成为强势的主序文明,文明的发展序差足以吸引周边蛮族走向文明化。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自曾随之战后,楚国似乎是独立地发展出了高超的冶金术,军事化的农业文明的特征更为显著。

    楚国晋国百年战争的霸权的复振,是知耻而后勇的自觉,楚国贵族的华夏化,在秦王统一中华之前,最为成功地阻止了航海文明残余的延续。

    自此,东方帝国的生存威胁从海洋世界转换到了草原世界。华夏文明的发展重心主要表现为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而华夏文明的自源性生产开始逐渐融合游牧文明的单发性扩张,周而复始。华夏文明和华夏诸系王朝,通常崇尚紫色,华夏文明的紫色与罗马文明的紫色不同,并不是属于同一色系;华夏文明的紫色,实际上,是农业文明红色在游牧文明色系暗化的存在。

    3.衰落的挽歌

    三世纪危机,颠覆了罗马帝国的同时,在遥远的东方,同样瓦解了华夏帝国。

    罗马帝国,以农业文明为根、以航海文明为魂勃勃发展。海权强国,依托航海术持续而猛烈地扩张着帝国的版图;城邦生活、贸易活动和法律精神,不断地同化着被征服地操亚利安语、闪米特语、阿拉美语的蛮族和他们的文化。因为帝国境内各个行省与周边世界贸易的需要,不同地域的特性,被严格地予以保留。

    罗马的统治者们,遵从航海文明的域的核心即存异价值,规则模式之下,用法律权利保持了扩张帝国之下的阶层等级和各地民众的差异。

    华夏帝国,以农业文明为根、以游牧文明为魂自强不息。宗主帝国,依托战骑兵和长城要塞,师夷长技,纵深防御,且屡屡击溃为饥饿、灾荒和瘟疫所驱使的游牧部落民的频烦的劫盗侵犯袭扰;中原财富的诱惑,让帝国的军事技术革新在贸易和战争中,得到周而复始的进化。文明发展序差形成的文化向心力,让部落民同他们的聚居之地一同成为帝国的属民与城邑。

    华夏的统治者们,遵从农业文明的域的核心即求同价值,身份模式之下,以文化信仰维系了财富帝国之下的阶层特权和各地民众的共享。

    二)罗马帝国的崩溃与华夏帝国的再统一

    序文明理论认为,帝国文明崩溃之后,是走向分裂还是统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该文明的核心文明的序和文明的域的属性。

    航海文明的罗马帝国,从文明的序的角度来看,在本质上,是存异价值的奉行者,而法律同化,则是一种强制性的同化,此外,种族精英主义隐行在利益阶层中间。航海文明发展的同位性,让分裂性随着帝国的疆域的不断扩张而逐步深化。

    航海文明发展的同位性,帝国的统治者结束统一而成为东西两个帝国的事实,让元老院和城邦贵族接受起来无奈而又理所当然。

    自然,东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文明崩溃之后能够存世千年之久。

    因为,航海文明发展的同位性,足以让次生文明的帝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事实上亦是如此,虽然,在实质上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更能揭示其作为希腊封建王朝的本质,而在以后的历史过程发展中,东罗马帝国已然成为农业文明为主的带有航海文明残余的封建时代的帝国。

    西罗马帝国,本是罗马帝国母邦本源,在罗马文明崩溃之后,战争频烦、民众迁徙、瘟疫流行,陷入黑暗的中世纪时代。虽先后有西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德意志邦国等王国性质的帝国试图重振罗马帝国辉煌,无奈的是,这些在本质上脱胎于日耳曼诸部的封建的城邦、王国、属地,更多的具有游牧文明发展的单发性,如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日尔曼诸系王国(汪达尔王国的建立,实属是个特例)部落的兴衰而替,与西晋帝国崩溃之后中世纪时代的匈奴—鲜卑诸系王国部落的兴衰而替,如出一辙。

    游牧文明,在主序文明,航海文明或者农业文明的序差之下,从来没有发育成为过核心文明,其文明发展的单发性,在遍布封建的城邦、王国、领地的古典世界,在古老大洲的西方,仍然难以对抗文明的序差之下的制约和影响,当时,航海文明的残余势力—自由城市,基于航海文明发展的同位性,而幸运地存活的继承者的后裔们,如热那亚、威尼斯、佛兰萨,在抗拒奥斯曼帝国势力强劲西扩的历史进程中,显现了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自由城市,在开明的封建主的特权许可之下,演绎着两千年前希腊人的财富拓殖的梦想。

    自由城市,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航海文明的传承基因,在安静的古老的大洲的西方,孕育了最早的现代文明。

    文明发展的自源性 成就中华文明的与众不同

    农业文明的华夏帝国,从文明的序的角度来看,在本质上,是求同价值的崇拜者,而文化同化,则是一种非强制性同化,同时,文化血统主义显行在利益阶层中间。农业文明发展的自源性,让统一性随着帝国的疆域的不断扩张而逐步深化。

    农业文明发展的自源性,为帝国北方草原世界而来的游牧部落民的归化带来精神信仰和文化崇拜。所以,华夏帝国东西帝国的分裂是战争(并非罗马帝国的分立,而是帝国文明的直接崩溃,东晋王朝实际上是西晋王朝的次生王朝)事实,文明发展的自源性,让帝国继承者们为法统而争执。

    因为,具有帝国的法统,就意味着拥有文化血统的合法性,那么,在后三国时代的周齐陈的统治者们将脱颖而出,拥有未来帝国的继承者的资格与权威。

    所以,华夏帝国的诸系王朝的统治者们对于逐鹿中原有着强烈的参与热情,而归化之民对于中华文化的崇拜与信仰,并不会因战争的蔓延而畏缩不前,而有些甚至成为乱世里的民族英雄们。

    三)华夏诸系王朝与中华文明的强传承性

    1.航海文明的轨迹

    航海文明的主序核心文明,一旦在发展轨迹上丧失科技、法律和贸易优势,终将被次序文明超越、替代或者灭亡。

    次生文明,在主序文明崩溃坍塌之后,依托文明发展的同位性,这些具备航海文明所有要素的海外版本的文明孢子,在阳光和煦的环境之下,仍然可以创造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和辉煌。

    可以说,中世纪时代的欧陆,在普世宗教皇权之外,每一座自由城市的灵魂里面都有凯撒大帝的影子。

    2.游牧文明的轨迹

    游牧文明,存在于世界大洲的寒冷地带和湿热地带。寒冷的草原和沙漠,因自然环境的贫乏而不足以支持高度化的社会生产活动而转为纯粹的游牧;湿热的森林和草原,因自然环境的富有而丧失社会生产的进化的内源动力驱动。

    前者类型属于单射线状态,冲出草原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对于文明的温润的财富世界的打家劫舍(当然,并不排除极其有限的不平等的贸易存在)的,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唯一的一种发展方向。

    后者类型属于抛物线状态,错综复杂的部族之间的交往、联姻、战争,成为了此起彼伏的生存常态,这里,贸易活动的比重貌似比劫盗活动更容易获得地域的影响力。努比亚古王国的历史,就是最好的明证。

    游牧文明,对于军事优势的丧失,终于难逃被灭亡、被同化、被驱逐的命运。

    3.农业文明的轨迹

    农业文明的主序核心文明,一旦在发展轨迹上丧失宗教、艺术优势,终将被次序的共生文明超越,或者,被次序的游牧文明的军事军事征服替代、中断或灭亡。

    农业文明,在主序文明崩溃坍塌之后,主权城市、中央王朝或直辖领地,可能或多或少地继承帝国的文明遗产,前者如查士丁尼大帝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对海权强国的复兴,后者如第二南北朝时代的宋辽两朝对唐王朝的半壁江山的继承。

    由农业文明发展的自源性而演化,封建主们依托封建战争,将游牧民族带来的军事革新力量融合进核心文明的要素之中,进而,成就新生王朝的统一战争的铁血战士。

    史上唯一的反例,即是宋帝国(华夏第二帝国的最后的王朝,或称第七王朝)被忽必莱汗国灭亡,华夏文明出现中断。

    这是迦太基帝国命运的再现。宋帝国的文明发展,已然超越了农业文明的轨迹,通过强势的航海术和三大发明的力量,正在走向海权强国的道路上。

    科技优势,让宋帝国成为早熟的机械时代的帝国文明;早熟的文明,往往被军事化的野蛮力量摧毁。因为,宋帝国并没有成为以宗教和艺术为核心的文化的优势领导者,在宋辽对峙的南北朝时代,宋朝与契丹帝国对唐王朝的文化分野实为平分秋色,具例,辽朝夏朝金朝的官方文字就是对契丹帝国承袭唐王朝的文化遗产的直接崇拜。

    在实际上,蒙古人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更为近似于阿拉伯人与闪米特文明的关系,与其说属于亲缘关系反不如属于地缘关系。契丹帝国对于操阿尔泰语与通古斯语混合语言的北方蒙古诸部,不具有文化优势,即华夏第二帝国崩溃之后,残唐第二战国时代的中华文化已经丧失了优势扩张力量。这也是蒙古贵族退出中原统治而没有被汉化的根本性原因所在。

    早熟的机械文明,不具优势的文化,加上蒙古部落因突厥化带来的军事强权,华夏文明最终进入了长达73年的蒙古化的文明中断的黑暗历史时期。

    所以,较为准确的叙述是,中华文明是唯一传承至今的自源性文明。

    序文明理论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唯一的传承至今的自源性的文明,主要原因如下:

    ❶农业文明的自源性

    农业文明的自源性,让文明的域,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发展序差的绝对优势。

    生产,是农业文明的生命线,正如,贸易是航海文明的生命线,正如,战争是游牧文明的生命线。

    生产的破坏,通常引起帝国的改朝换代或者边疆的危机事件;生产的恢复,往往形成新的统一力量和征服力量。

    农业文明的财富,让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侵袭内化为军事技术革新,周而复始,封建帝国周期性的将边疆地域纳入中央王朝的直辖领地,进而,形成文化统一的传统。

    统治者对于求同价值的追求,让中华文化最早摆脱种族主义的局限,以文化作为民族之间的核心的区别标识;这让中华文化极具宽容性,以和为贵,让中华文明引领以宗教和艺术为核心的文化优势长达几千年。

    农业文明的主序文明,如果,想要重振文化优势,必然,从奉行求同存异开始。

    求同存异,农业文明的帝国的统治者应当吸收和借鉴比历代统治者们拥有着更为开拓的视野。

    第七王朝的历任皇帝们,眼界往往局限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礼教文化,终世三百余年都没有达到隋皇诸帝的视域与情怀。

    当然,如果,让第七王朝的历任皇帝们直视和通晓塞北大漠草原之上的野蛮部族的通古斯方言以及阿尔泰习惯,确属天方夜谭确属勉为其难。

    因为,农业文明的域的核心价值在于追求财富之和,就农业文明的周合性与航海文明的开放性相比较而言,椭圆线与双曲线最大的不同在于,周合性的文明的发展视野更易于内向化。

    已然走上海权强国之路的宋帝国,尚未完全承袭航海智慧的开放性,与辽王朝、与夏王朝、与金王朝、与蒙古汗国的外交显现了文化的不自信和政治的不成熟。

    所以,在徽宗花鸟的艺术才华之中,在朝花夕拾的诗词歌赋之中,也许,只有后人才能够品尝到亡国之息。

    ❷相对性的地缘优势

    华夏文明(包括蒙古化之后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亚太地区的主序文明。

    中华地域,地理物候资源丰富,但是,并非交流要地。而文明最初的发祥之地,必是风流、水流、洋流等自然环境以及物种部落财富的迁徙的交汇之境、必经之地。所以,这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苏美尔文明最终出现在西南亚的三洲五海之地的自然原因和必然所在。亚太地域的地理方面,并不具备文明自成的先发优势。

    序文明理论认为,所谓的相对性的地缘优势是指中华的江南。闪米特文明、迦太基文明和罗马文明皆处于同样的地理劣势。

    自苏美尔之后的阿卡德王国开始,闪米特文明世界里,两河中原苏美尔(周国)、阿卡德(齐国)、巴比伦(魏国)、亚述尔(秦国)、叙利亚(韩国)、利底亚(燕国)以及哈提斯(莱国)、米坦尼(晋国)、斐尼基(越国)、迦太基(吴国)、埃以兰(楚国)、米底亚(蜀国)、波利斯(赵国)犹如战国时代的黄河中原。闪米特文明是由游牧文明色彩浓郁的胡服骑射的波利斯统一的中原,华夏文明则是由农耕文明色彩厚重的血腥战狮的秦国统一的中原。

    闪米特文明,除却阿拉伯沙漠与斐尼基海岸之外没有战争缓冲地带;迦太基文明,除却利比亚大漠和西班牙海岸之外没有战争缓冲地带;罗马文明,除却波河平原与阿尔卑斯山脉之外没有战争缓冲地带。而华夏文明因文明发展的自源性在文明初始化阶段,即已将江南纳入帝国版图疆域而内化为中央王朝的直辖领地。华夏文明在历史上遭遇北方蛮族军事侵袭的频烦程度和战争的烈度,不亚于其他几大文明,然而,中华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战争纵深防御地带—江南,中华文明的保留地和华夏帝国的财富之源。华夏帝国的西晋王朝与东晋王朝,华夏第二帝国的唐王朝与南唐王朝、宋王朝与后宋王朝,中华帝国的明王朝与南明王朝等等,中华文明的传承史最好地解释了江南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所以,中华文明,如果,在地域上没有江南的存在,那么,是否能够抗拒波斯帝国的游牧骑兵,那么,是否能够对战罗马帝国的航海舰队,那么,是否能够抵挡凯尔特人、日尔曼人、斯拉夫人的瘟疫清洗。中华人在江南的黯淡岁月里得以东山再起、成以卷土重来而重振封建时代的帝国雄风。

    ❸泛文化的非宗教性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在文化层面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中华人在宗教和艺术领域始终秉持着一种泛文化理念,这一泛文化的理念导致华夏第二帝国再度统一国家之前,华夏文明没有西方哲学视野域之下的严格意义的宗教和艺术。

    取而代之的是,中华有着独特的文化产生这一文化特像的根源,在于,中华文明早在轴星时代就拥有了以孔丘、墨翟、冯道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们。

    他们,是精神世界的引领者和文明世界的先驱者。

    众所周知,自史前时代、原始社会、城邦时代、封建时代、机械时代、现代社会甚至是科技时代、智能时代、未来社会等等,教育权在很多文明的社会里,往往被社会生活中的权要、显贵、豪富视为阶层特权。

    欧陆民族国家现代开启对普众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即是社会财富发展对存在的隐行的教育权仍然作为阶层特权的制度化抗议。

    所以,以孔丘、墨翟、冯道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们,他们的伟大,并不在于著书立说成就经典,也不在于万世师表圣贤为尊;他们的伟大,在于,将民族传统文化里的教育权从王室、贵族、公卿的门庭释放出来,成为平民大众的发展权的属级权利。

    知识、能力、智慧,在人类社会中,是自然的人能够成为社会的人的最重要的力量。

    教育权,赋予了我们真正的人格。

    序文明理论表明,社会财富的累积、不同文明的冲突、自然灾害的流行,都足以引发不同程度的战争。

    战争,可以消耗社会大众财富,可以摧毁社会优势阶层,可以摧毁特定民族。

    虽然,毋庸置疑,教育权的普世化,仅仅在华夏文明的不同帝国的不同王朝的不同统治者的不同地域时空里不同程度的存在过和存在着,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正是中华文明里的这群读书人的存在,让中华文明的传承拥有着难能可贵的文化基因载体。


    读书

    是中华文明

    独有的文化传承基因

    中华文明

    之所以源远流长

    是因为

    在中华的历史中

    终始有一族

    读书人的存在

    崖山之后无中国 明亡之后无华夏

    语自扶桑

    说出了无尽的民族魂家国恨

    世界民族之林

    唯有中华文明

    凤凰涅磐 浴火重生

    蒙古铁骑打断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终是妄言

    是读书人的脊梁

    让蒙古化而精英阶层尽失的后宋中国社会

    能够再度 崛起独立

    是读书人的脊梁

    笑傲春秋 复我中华

    这也正是,西方欧陆社会处于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时代,能够存在以教皇为宗教核心的精神帝国而中华文明不能的根源。


    后记:

    我们的文明不是没有中断,而是,我们的文明有着与生俱来的复兴力量!

    农业文明发展的的自源性,赋予了我们无穷的与生俱来的复兴力量。

    未来的文明,都是融合态的文明,如何发扬三大基态的文明优势,是序文明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序文明理论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不同文明的兴起与衰落的叙述,为我们中华文明今后的发展指引方向。


    本文为序文明的简论,原著创作尚处于脚步创作之中。

    。。。

                      【好奇好色】【2017.12.0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执直之智:执直之智
        语记
        权力的秩序
        构筑文明的星空

        人类历史上无休的征伐战争
        有很多的情况
        血与火
        犁与剑
        都是法统之争权力之夺
        一方势力发展崛起
        走向辉煌走向灭亡
        本质上
        都是法统的背书
        称雄争霸建立帝国
        从直辖领地到中央王朝
        称帝
        不是简单地帝国的名字
        不是皇室的无上的尊严
        而是
        赋予了周边诸种势力的军事挑战权
        同时
        天赋了帝国基于法统神圣性而生的对蛮族和异教势力的征伐权
        亚历山大大帝之后的希腊化三国时代
        华夏帝国之后汉王朝的古典三国时代
        大明帝国的恢复中华
        查理曼大帝的大陆征服
        奥斯曼诸帝的西进征服
        拿破仑帝国的南俄征服
        希特勒帝国的冬季征服
        都是为了通过战争征服的姿势
        来以强权证明
        唯有自己的王朝
        才是
        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的法定继承者
        唯此
        帝国权力的统治者们
        才能
        高居王座的法统神圣性之下
        成为帝国唯一的尊严的君主
      • 执直之智:序文明理论:《人类文明的生命简史》

      本文标题:★序文明理论□简论罗马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差异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yh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