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创网:2017年就要过去了,我提前就已经开始怀念它。这一年开局的时候,创业圈中曾一度十分热闹。但是到了岁尾年末,许是寒冬已至,整个圈中,都弥漫着一种萧瑟肃杀的荒凉感。
在2017年,小创参与过为数不多的几次创业类分享活动。在活动之中,我的分享核心主题永远都只有一个,作为普通人,创业应该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参与活动的年轻人总是热血沸腾,认为成为下一个马云和马化腾的机会已经摆在自己面前,如果不立即开始的话就会错过一切。
但鸡汤,终归还是鸡汤。绝望的时候喝几口,为的是捱过绝望,看见光明。而平常的时候喝多了鸡汤,往往都会鸡汤中毒,终而死于创业伊始。2017年最后一个月,小创想为今年的创业圈做下总结,分享一下这一年,创业圈究竟阵亡了多少勇士:
根据上表,我们发现2017年,阵亡创业企业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共享经济、电商、社交、金融。今天是周末,小创不打算占用大家过多时间,只逐个简要点评几句。
共享经济:2017年是共享经济的大年,除了执牛耳者的共享单车领域外,还出现了共享充电宝和共享雨伞,甚至共享篮球、足球、马扎等一系列脑洞大开的项目。
这其中,目前可以确认是消费者刚需的,有且只有共享单车这一领域。而这一领域未来能够活下来,并且大概率上也会在资本的撮合下走向媾和的,就是ofo和摩拜。而除此之外的所有共享单车品牌,其实终究都会沦为炮灰。这并不取决于这些单车品牌的创始人个人能力,也不取决于其团队的好坏,只取决于背后资本力量的强弱。
而诸如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这样的项目,很大程度上,我们只能将之理解成为哗众取宠,一场闹剧。在这样一个拥有成本极低,携带成本极低,使用频率也并不足够频繁的领域,无论砸入多少的资金和炒作,最终一样还是会烟消云散。这些项目的死亡,其实为浮躁的中国创业圈再次敲响了警钟——玩弄概念,炒作花招,终归只会死得很难看。
电商:这一领域的绝对垄断者阿里巴巴,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发觉了线上电商流量的瓶颈已到。所以其创始人马老板十分契合时机地喊出了新零售概念,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不断入股和并购线下商业,另一方面大力补贴支付宝的线下移动支付,为今后阿里巴巴从电商走向线下铺平道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其实整个电商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并不算特别好。尤其是直到今天,还一心想要成为平台型电商的企业,其实缺乏最基础的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这个老牌垂直电商都活得极为辛苦(如当当)的红海中领域,几乎没留给新入局者任何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机会。
社交:和电商一样,但互联网社交在中国的垄断程度,相比电商有过之而无不及。曾经三巨头中的阿里和百度,不是没想过动社交这块大蛋糕的念头,尤其是阿里,直至如今也都依旧没有彻底死心。但结果却是十分残酷,没有机会,而且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在腾讯既有的用户体量面前,任何的补贴也好,任何的创意也罢,都显得十分之徒劳。想要一个个体改变目前的社交方式,其基本条件是,起码身边已经有50%的熟人已经转变到新的社交平台之上。而之于目前的中国互联网大环境,这几乎是没有任何可能的。而与此同时,传统的论坛型社交,还在不断走向衰亡。这个领域,同样不是什么机会,而是死尸遍野。
金融:2017年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之年。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环境十分松散的上半年,几乎是各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疯狂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波互联网金融企业,抓住了这个最好的时机,成功上市,算是躲过了紧接着下半年席卷而来的监管风暴。
下半年开始,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能明显感受到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过去无比混乱的发展已经深恶痛绝。最简单的案例,就是支付宝的货币基金理财余额宝限额,从之前的几乎无限制被十万封顶,再到小创推送本文前,已经被限制到了两万元这个无比鸡肋的额度。巨头如阿里,照样在监管之下只能低头,就更不要说曾经猖獗已极的网络小贷行业。靠校园贷起家,带病美国上市的趣店,自上市后就流血不止,跌跌不休。而更糟糕的是,未来绝大多数的小贷企业,都面临着或转换赛道,或一死了之的唯二选择。
2017年就要过去了,它留给所有创业者一句话——所有投机,最终都将死于投机。
网友评论
这么说,依据是什么?如果是凭空一说,有点不负责任。
1、创业本身就是很艰难的事情,机会与风险并存。
2、电商并不是阿里一家独大,实际上机会一点点被京东、唯品会这种公司给撬开了。
3、社交是同样的道理,其它公司在移动时代不是没有机会,当然现在被微信一统天下后的确很困难。
4、金融行业并不是上市就安全了,监管肯定在18年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