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顿学校是一所以严苛的教育和极高的升学率而出名的高中。家长带着美好的期望将学生送进校门,或是希望孩子成为医生,或是律师,总之他们心中已经有了规定好的路线。在枯燥无味的生活中,英语老师基廷简直是学校中的另类。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带学生感受死亡,体会那些曾经年轻的、鲜活的生命总会成长、凋落,告诉学生要及时行乐。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传授先苦后甜,以至于我们经常苦,很少觉得甜,甚至有的时候对于甜反而不敢接受,苦才是常态,更是踏实。从开始到最后一直被“seize the day”萦绕头脑。这是基廷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有点神秘兮兮,但也与众不同。
第二次上课的时候,他要求学生将书本的序言中关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撕掉。开始学生不敢下手,毕竟这么多年的教育我们都是要爱惜书的。在老师的坚持和鼓励中学生们撕完了序言,去掉既定的规则,用心自己评判诗歌和感受诗歌。
后面学生加入了基廷年轻时候加入的死亡诗社,在一个山洞里读诗,弹琴,玩闹,度过着开心的时光。基廷教育他们走自己的路,不要世俗和大众的印象,他在学生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同时躲在窗后面的那双世俗的眼光也更加不满。
事情发生转折在他的一个学生尼尔的自杀。他是一个深爱表演并表现优秀的孩子,活跃积极,但是他的父亲一直期望他能读书毕业当医生,当他想做的事情和父亲的愿望不一致时,父亲强硬的拒绝和母亲的忽视让他内心受挫终于在家自杀身亡。学校需要为这件事情找到一个替罪羔羊。学生卡梅隆出卖了其他同伴,说是基廷鼓动他们参加死亡诗社,鼓励尼尔和家里反抗保住学籍。其他的学生在学校的逼迫之下同样签下了字。后面基廷老师被辞退,在他走出教室的时候,学生站上课桌,对他表达着不舍和惋惜。
看到这个地方,我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中老师,也是在他走的时候,学生扔出飞机向他传达着情谊。我不仅要问对学生的心灵有着启迪的老师为什么总会被辞退呢,我们的教育注定是不能接受有独立创新的老师吗?
究其原因我们首先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家长都是抱着功利的态度来让学生就读,学校也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一个追求自由、浪漫、个性的老师对他们来说就是很大的挑战。
电影里有个印象很深刻的几个镜头。第一个是开学了有个父母要走,给老师不断叮嘱孩子治哮喘的药,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之外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要帮助,自己不在身边的时候将这种任务交给老师。这跟我们现在有什么区别呢?还有一个镜头是尼尔的室友过生日,他爸妈给他再一次寄来了一套文具。他一直很不喜欢,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父母只关注自己的期望,而不是孩子真正想要什么。所以他很失落地看着那个生日礼物发呆。
除了家长,学校里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和基廷老师形成鲜明对比。基廷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边踢球边读诗感受诗歌的魅力,而他被辞退之后来上课的老师则是跟着学生后面不断地重复着那些无聊的单词,没有一丝活力。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后面来上课的老师要求学生着重阅读被基廷要求撕掉的那部分序言。
人一般都不喜欢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尤其是行为相反的人。电影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在和家庭,学校的惯常方式对抗的老师很难坚持下去,有可能他会改变和影响那个年代和社会,但更多的是他被辞退。一个特立独行的好老师是不被世俗所接纳,但是是深入人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