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外雨,
春细杨柳青。
黄酒杯未尽,
且听摇撸声。
暮春时节的雨,仍带着凉意。待百花落尽,万物复始葱郁。与妻去绍兴,船行处,几尺波澜,荡漾出远处雾霭朦胧的一片初夏风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92134/25067c6f8c4915f8.jpg)
清晨的火车,风尘仆仆。到达时,天阴沉着。出高铁站等出租车的间隙,我拍这城市外围的风物人情。那家开在车站里的小卖铺,也有个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写作业。你看吧,在哪里都一样,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是多么勤恳努力,多么辛苦啊。
打卡第一站 “同心楼”。面很鲜,煎包也是我爱的发面煎包,那个排的不长的队伍里确实有本地人特意来买。绍兴城不算大,那些个景区离得也都挺近,后来,这第一个打卡点我们又反复路过了好几次,每次都仍然有人在排队。
第二站仓桥直街。比较好的保留了原生态,尤其在侧街。真正的景,怕是在那些“长枪短炮”摄影达人的镜头外吧。阿婆生火的灶房,或堂前屋后的生活场景,不失为更富有故事性的景色。游客也不多,我和妻子闲闲散散的走,偶尔路过一两处心怡之处,便停留打卡。遇见一位阿婆,她的酒糟有些太甜了,不过,我坐在那个庭前的台阶上把它吃完时,头上的苦楝树正开着紫色细碎的小花。有风来时,妻子的发梢随着那紫色的碎花浮动,鸡犬也偶尔在某个院落里鸣叫。这是难得的意境,只是不知道,作为他们生活里呆腻了的地方,究竟被他们看作是怎样的光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92134/63f9caedc3ff8631.jpg)
沿河,偶尔有乌篷船划过,游客忙在欣赏,生活在这里人们慢在他们的悠闲里。仓桥直街,目前逛过,生活还原度最高,商业化开发恰到好处的,最喜欢的古镇了。不过我们是逛的侧街!
第三站“书圣故里”。这里喝了绍兴的黄酒,我与妻子两人微醺时离店,洋洋洒洒的游客络绎不绝。转角的亭台,回眸的石桥,到底还是古街的样式,哪怕从书圣的展览厅出来,这块地方也没留下太多书圣的影子。应该是年代久远了,太过久远了……我去爬蕺山书院时,天更阴了,妻子累的坐在石阶上竟然睡着了。一个人往上爬,整个绍兴城在那座文笔塔顶尽览无余。这座建城2500多年的江南水乡,一路走来,留下了太多名胜古迹,它那么厚重而富有韵味,却又那么轻盈而欣欣向荣。从越国建城,到两晋,到宋,再到近代的诸位先生伟人,它何以养就这么多俊杰?不知道,我看着那些横竖错落的水道长街,缓缓流淌着……它一直流淌着,从前流淌着,往后也流淌着……
第四站“鲁迅故里”。先生您好,我来看您了。我和那万万千千的游客怕是一样,挤满你从前的祖宅,书屋,旧时的院落。因为相距的时间不算长远,又因为从小就读先生的书,所以那感情在的,很亲切的,温热着。当看到那些许阴暗潮湿的连廊,前堂后堂;看到一间间房屋里那些木质家具,那些生长在角角落落里的树木和草,心头一直沉沉的,潮乎乎的。三味书屋的早字很显眼,杵在那里,先生先生的画像也摆在那里,虽然拍照的游客众多,但它仍旧岿然不动,像先生的文章一样,我读了,我的孩子将来也会读。百草园其实不大,那里仍旧飞着些麻雀,游客的孩子在嬉闹,傍晚时春天的院子下起来了小雨,先生不在了,花花绿绿的伞撑满了这院子。出来后坐在乌篷船的码头处喝了一杯黄酒奶茶,码头已经到点下班了,船都挤在一起。船角的水面被落雨点着,晚灯亮起,对面仍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再排着队……这里是先生的故乡,我以后还会再来的……
最后一站“八字桥”。时间有点晚了,妻子也一直喊累,我却一再坚持着。逛的很仓促,没成想它收场的比我还仓促……当我俩骑着共享电车到达时,它已经随着这城市的步调入睡了!阵雨刚刚淋过,错落的灯火空照着掩映的房门,偶有人的说笑声从哪个房门里传来,传到晚风里去,一会也就不见了。水面很静,石板路湿润,这骤雨初停的小城晚景,姿态确实不一样。很安详,像那些摆在室外的花草自顾自的开着一样的安详。后来才发现。大家其实并没有睡,等我们返回到大马路上时,摩登的大商场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原来这是两个世界,一个旧的江南水乡,温婉贤淑的女子;一个新的摩登小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光怪陆离吗?并不觉着。我坐在咖啡店的室外伞下,骤雨又来,我还在回味着它的两种样子!
回程的大雨比天气预报要来的更早!我的疏忽大意又惹弄了妻子。她很累,我俩又重演了早上出门匆匆忙忙的一幕!好歹改签后赶上了那班车!尽管被数落了一番,这一天过的还是很充实开心的。绍兴我来了,绍兴我走了。我以后还回来的,下次带着孩子一起,先生再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92134/6e19159fb809718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