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长夜孤灯话论语历史今日看点
53、男女授受不亲,嫂子落水,小叔子要不要救她呢——长夜孤灯话《

53、男女授受不亲,嫂子落水,小叔子要不要救她呢——长夜孤灯话《

作者: 36cdc03e7fe5 | 来源:发表于2017-04-14 20:08 被阅读383次

    53、孔子的方法论之一——权

    文|翻腾四海  公众号:四海书斋

    【对孔子的误解】

    孔子对于三桓的不臣之举早有批评,如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等等,他们甚至将昭公逐出鲁国。如此犯上无礼的季氏起用孔子,支持他为大司寇堕三都,孔子竟然接受!让人不解。平日大讲仁义,大谈忠信,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竟然与季氏这样不仁不义、不忠不信、不臣不子的人合作,孔子不是自己打脸吗?

    再说,阳虎之前也曾力劝孔子出仕,孔子虽然当时应允,说:“诺,吾将仕矣。”不过最终还是作罢。季氏比阳虎好不到哪儿去,为什么季氏支持他作司寇,孔子就同意了呢?孔子为什么如此无节操、无原则?堕三都半途而废,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孔子被季氏赶出了鲁国,也是罪有应得!

    我想,如此看待孔子的人也不在少数,其实兄弟最初也不理解孔子的做法。其实,我们这样想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孔子依从于季氏是有苦衷的,是有理由的,他这么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就涉及到孔子的方法论之一——权。

    【权的内涵】

    什么是权呢,权本是指秤铊,衡是秤杆。用秤称东西,必须将秤铊左右移动,才能寻求到平衡点。

    【秦代铜权】

    名词动用,权用作动词就表示评估考量事物的轻重利害,以做出适当的取舍的意思,如权衡一词。权,也可以表述为见机行事、因地制宜、曲线救国等等。孟子与淳于髡(读作坤)的一段对话很好地解释了孔子的权。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淳于髡说:男女之间相互递与物品,给对方东西,身体不能相亲近、相接触,是礼的要求吗?

    孟子说:没错,这是礼的要求。

    淳于髡又问:如果嫂子掉水里了,那么作为小叔,要不要用手救她呢?言下之意,若是救了,他们的身体必会相接触,这是有违于礼的。

    孟子的回答是:若是嫂子眼看就要淹死了,你却碍于礼而不施以援手,这样的人不是人,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是礼的要求,而嫂溺援之以手,则是权。

    各位看看,圣人们提倡礼教,要人们守礼行礼,但绝不迂腐死板。后来我们批判封建礼教只有扼杀人性,这是有失去公允的。古代有些妇女谨守妇道,有时不小心被其他男子碰了一下或是看到了自己的身体,或是迫不得已与男子共处一室,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贞洁就投河上吊、寻死觅活的,真的没有必要。我们也不能因为,人们没有正确地理解圣人的教诲而造成了很多悲剧,就归咎于圣人。

    【权的应用】

    “权”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可以说,“权”是孔子思想中的两大方法论之一(另外一个便是中庸之道,后面会详述)。在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在出仕为政、使天下有道的努力实践中,都要用到“权”,而如何做好“权”,其实是很难的。

    0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适,之也,往也,达也。

    有些人,可与之共学,却不能与之向道而行。可与之向道而行,却不能与之立于有道之境界。可与之立于有道之境界,也不能与之一起权衡利弊,找到恰当的方法以行道。可见,权与孔子的中庸一样,是最难办到的。

    180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士师,典狱之官。

    黜,贬也,去也。

    180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逸,失也,脱也,逃也。逸民即是逃离人群、避世隐居的人。当然了,他们必须是贤人,一般的困而不学的下愚之民,即便你离群索居,也难以称为孔子所谓的逸民。

    这七位逸民,伯夷和叔齐众人皆知,柳下惠,名展禽,鲁国大夫,其事迹见于《春秋》者也不少。至于虞仲、夷逸、朱张和少连这四个人,前人没有定论,而且其生平事迹可考者少之又少。所以这里对其略而不论,我们只说说孔子对他们的评价。

    中,符也,合也,应也。

    放,逐也,弃也,引申为搁置。

    清,品行操守之清洁不污。

    废,舍也,弃也,指不出仕做官。如孔子说南容“邦有道,不废。”不废即是不被为政者舍弃,会被任用为官。

    伯夷、叔齐推位让国,而义不食周粟,宁可采薇而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下,这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柳下惠和少连,他们降志辱身。如柳下惠身为士师,三被黜而不去,这便是降了其志,辱了其身,只不过言语符合人群之伦常,行为符合人们之所思所虑而已。所以孔子评价他“其斯而已矣”,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做到了“言中伦,行中虑”而已,也就是这么个水平罢了。虞仲和夷逸,隐居山林,不再发表言论。其身可称为清,其不出仕也可称为权。权即权衡、变通,兄弟称其为孔子的两大方法论之一。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对认为自己与他们不同,孔子毋必,毋我,也是无可无不可之意。不一定非要出仕,也不一定非要避世隐居,一切皆因具体情形而定。孔子还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都是孔子之“权”。若可以出仕,便义无反顾,即便降志辱身亦在所不辞,孔子的为司寇堕三都是也。不可以出仕,便隐居放言,阳货多次邀其出仕而孔子终不为所动是也。

    143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辟同避,避世就是隐居山林,离群索居。避地,去乱国,适治邦。避色,避人之颜色,当然是不好的脸色。避言,回避他人之恶言。

    作,为也,行也。作者即是做出上述几种行为的人一共有七个。这七个人是谁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就是指1808章中提到的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这七位,也不知是不是孔子的本意。

    0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之于天下也:文言中的“A之于B”这个结构,通常是指A处理与B的关系,简单说就是“对于”的意思。君子之于天下,便是君子面对天下人、处理与天下人的关系。如“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即是我如何评判面对他人。

    适,繁体字为適,定州本作謫,郑玄注本作敵,三个字古音相同假借。这里的本字应当是敵(敌),即敵对、仇敵之敵,引申为反对、抗拒。

    莫,郑玄读莫为慕,二字也是同音假借。这里的本字应当是慕,即羡慕、仰慕之慕,引申为赞同、亲近。

    义之与比,是倒装结构,之字作为倒装的标志,无实际意义。正常语序应为“与义比”,前面说过,比的本义即是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引申为亲密接近的意思。

    一个国家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同样的道理,君子对于天下,也不应该一直要反对什么人或事,也不应永远要亲近什么人或赞同肯定什么事,一切皆因时势不同,永远以“义”为衡量标准来作出选择。如古代的中国人以无后为不孝,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清朝的康熙爷推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这是鼓励生育的。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家只能生一个,不管男女,不管能否有后,这明显违背中国的传统,但也是当时的国情使然,农民人均一亩三分地,如果不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恐怕连一亩三分地都没有了,中国的耕地能否养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些都是在位之“君子”应该考量的。

    近来有一种言论,说计划生育违背人性,八零后九零后这一代人缺少了兄弟姐妹之情,凡事有得必有失,我们不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什么便宜都让你占了。既想满足人性,拥有兄弟姐妹之情,又想充分享受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这可能吗?每年抱怨春运时的一票难求、火车超载,我们有没有想到,若是不计划生育情况会更糟糕?控制人口,使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的需要,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才是不违背人性的大义所在。近年放开二胎的政策,同样是“义之与比”。

    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卜问也。从卜从贝。卜即是占卜,问吉凶祸福。贝,钱也,代表酬劳。贞又可训作“正”,大概贞、正二字发音相同,所以通用假借。加以引申,贞又代表正直、清白、良好的品质。如贞节,贞操,忠贞不渝,坚贞不屈。贞操,本义就是一种操守,一种品质,可以用于很多场合,只不过今天用来特指女人所应有的纯洁的品质。前面说过,古今异义,有些词的含义是由广而狭,而有些则是由狭而广,贞操一词就属于前者。

    谅,信也。君子要正直为人,行于正道,但不必拘泥于守信而不知变通。孔子教导弟子人守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孔子也讲“权”,信守承诺固然应当,但也要懂得权,也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孔子曾说“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只知讲信用而不重学,其弊端就是为了信守承诺而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因而做出贼害世人之举。子贡问士,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言而必信,行而必果,孔子称之为硁硁然之小人,而且这样的人仅仅属于士中的第三个档次哦。孟子也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信或不信,这不是重点所在,关键是你所行的是否是正道,是否符合道义。贞而不谅即是孔子之“权”的延伸。

    0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有一天,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任用我时做的很好,不用我时便知趣而退,也就是能进能退,恐怕只有我和你具备了这种素养吧。

    此时站在一旁的子路心有不悦,为什么老师总是夸赞颜回而打击我呢?所以他故意问孔子:若是行军打仗,您会选择谁跟您一起用兵呢?言之下意,老师曾评价我“千乘之国,可以治其赋”,子路想:我勇武知兵,老师一定会说要带上我,而且也会夸赞我两句。孔子怎么会不清楚子路心里的小算盘?所以回答也出乎子路的意料。

    暴虎冯河:出自《诗经》。暴虎,徒手搏虎。冯河,冯音平,徒步过河。

    暴虎冯河,这样有勇无谋,到死也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带他去行军打仗的。一定是遇事沉着谨慎,有谋略而能成事的人。我想,此时的子路必定是面红耳赤。

    【暴虎】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便是孔子之权。孟子也评价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这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另一种表述。

    090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断也,即没有的意思。

    意,同今天的臆测之臆,即是毫无根据地凭空猜测。“不亿不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两个“亿”也是“臆”的通假字。

    必,凡事一定要达成什么样子,毋必即是权。

    固,陃也,疾固也,学则不固,都是鄙陋无知的意思。

    毋我,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以自己为考量的出发点,但也不完全是自私的意思。毋我,或许可以说成是不要固执于自我。

    孔子的话,字数越少越难解释,其境界就越高,其含义越是深远难测。比如这八个字,虽说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勉强加在解释,但其境界、其含义,则很难有深切体会。或许在经历了人生的曲折起伏之后,或许在某一天读到史书上某人的传记之时,方能废书而叹,说出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八个字。

    0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篑,土笼也。竹木所编,用以盛土。记得小时候,农村有一种十分常见的农具叫土篮子,大概就是这里的篑。

    【土篮子】

    譬如积土为山,虽然只差一篑之土就可成功,但是此时若让我停下来,即便功亏一篑,我也会停下来。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填覆了一篑土,刚刚开始,离成功尚很遥远,如果让我继续,我也会毫不犹豫,勇往直前。孔子此言,正是体现了“权”,当止则止,当进则进,皆依时势而定。也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义,也是“毋必”之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3、男女授受不亲,嫂子落水,小叔子要不要救她呢——长夜孤灯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dg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