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一点感悟:做事理想化的前一步:先完成。
先想着如何完成,再考虑怎么做完美。凡事在没开始做之前,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达到尽善尽美的结果。因为要达到这种程度,所需的资源是要比仅完成所需的多得多,而实际的资源条件差之甚远,缺这缺那,于是乎加重了畏难情绪,导致裹足不前。不如先想想仅是完成,需要哪些资源,实际还差哪些,那做起来就容易多了。事情启动后,再在过程中磨砺,最后打磨至趋近完美。正如那句话:想都是困难,做都是办法。
今天沉浸于工作,为写公众号。
和同事打电话讨论,想问他要点干货素材来充实,构架了一套框架,希望能写成那样。但他说啥也没有,建议我在目前的现状下,将眼前有的素材写了,先完成老板布置的任务,理想化的版本后面再说。我猛然顿悟,总想着把任务做的完美,但实际第一步应该是先把事情完成交差。念他刚医院回来,关切问候了一下,又互相吐槽了一通公司的管理和人。反正我是掏心窝了,不知道他有没有掏心掏肺。总之问心无愧吧,做好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理清了工作上的一件事,就仿佛卸下了一个包袱,上午剩余时间就想着和亲友们说说话。于是问堂妹,堂弟被哪个大学录取了,得知结果后聊了一阵;问表弟媳家的快递地址,心里其实想的是问问他们来不来我这,但又想想时间好像安排不开,此外,表弟媳的一句话也触动了我,她说我换了大房子,压力也大,不用想着给他们寄东西。估计上次回老家,她看我头发白了很多,看出我的压力了吧。罢了,那就不邀请他们来了;问前同事兼同小区的领居借本书,她没有,我又邀请人家来家里串门。
总之,上午就这样和亲友们瞎聊了一通,来抚慰我百无聊赖的时光。中午蒸了个地三鲜(青椒、茄子、豆角),回味起少年读书时吃的早饭,那时的菜是蒸的青椒,碎成泥,很香,很下饭,忆起儿时的味道。
下午继续认真工作,写公众号到5点一刻。骑车出门去学校浇水,还算愉快顺利。回来路上,老公来电话说他去打球,晚点回来吃饭。于是我接着工作到7点半,忙完8点半才开始炒菜,老公也回家了。饭前,娃打来了视频,聊了一阵,好想念她啊!
和老公洗碗时聊起了亲情的话题,我感叹年纪越大,身边交往深的亲戚朋友越来越少了。随着这些年的城市化,亲友们不在一个城市,交集变少了,感情也慢慢淡化了。老公说,维系亲情,与其兴师动众地邀请他们过来你的城市相聚,不如先保持着一个月一次的电话联系,感情牢固了,再谈创造机会相聚,心的距离都是慢慢变近的。他的道理太对了,先电话保持联系,再谈进一步地千里来相聚。
为啥,我总是这么理想化呢?
凡事一步步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先拆解成一步步来完成,在过程中复盘,慢慢追求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