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杂感和答疑

1.为何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之中,老子被持续地神圣化?
——【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吾独异于人”。老子是人,可是不是平凡的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的感情的一个人,有喜好,有自己明显的态度和立场,所以老子并不是完美的,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言简意赅的名言,给了世人犹如远古洪钟一样的清醒的警示。
他对于人性的解析在与别人之上,所以就被人们神圣化了,模糊了他的缺点。他不屑于长篇大论,不会用太多文字的东西来赘述自己,所以洋洋洒洒五千字,说尽了很多平凡人一生都难以完全总结出的道理。
语言节俭,没有很多例子,却宝贵精辟。老子可以说是当时那个战乱频仍,烽烟四起的乱世中少有的能够观察清楚人性的根本,以及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和儒家不一样的是,他的感情不牵绊,不束缚于权贵和国家,具有穿透历史的普适性。老子可谓是当时的世界里睁开眼睛看人,看世界,看宇宙,看自然的第一人,所以他伟大使然。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博大的思想留给了后世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2.治人事天莫若啬,啬,谓之早服。寒山寺的钟声夜晚只敲108次,天地六合,强调天人合一。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含苞待放,酒到微醺,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刚好,任何事都必有极限。运动,食物,睡眠,都有度。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的周围,很小,有时候会缩小你的格局,让你干道和别人有非常大的差距,你会迷茫,不知道妙和徼,就会持续焦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机遇和矛盾是相对而统一的。可以有欲,不过要限制。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让语言更加具象。
3.大千世界,诱惑和选择太多。对立来自于比较,相对论,美善和丑恶,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合乎于道,但是外形不同。齐物,是把万物当作是一样善恶的,不过同时我们要认识事物的差距性,探寻事物的本质。遵循人性的良善,使过于裸露的本性不被放大。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虚心,实腹,弱智,强身。使民无知无欲,劳有所得,不投机取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水者,几于道。严谨而不模糊,辩证分析。圣人不争,所以无过。圣人有水德,涵养自身本性。
物壮则老:泰极否至,阴盛阳衰。
5.学习《道德经》的出发点:从“义理”角度上分析,学习,探索道德经的智慧启示。辩证统一,带着问题去思考。日日重复,深度赏析。
6.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不能强调战争的重要性,尽量避免,主张和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