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东周风云国学文化经典
东周风云 姜齐篇04 管仲——辅佐桓公 匡扶天下

东周风云 姜齐篇04 管仲——辅佐桓公 匡扶天下

作者: e2a1bb8751ae | 来源:发表于2019-06-02 10:20 被阅读2次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早年经历

           管仲,姬姓管氏,字夷吾,颍上人。西周时期,周穆王满将他的一个庶子封在管叔鲜之邑,其后代便以管为氏,管仲就是周穆王这支庶子的后裔。管仲的父亲管庄在齐庄公、齐僖公时期成为大夫,到了管仲这一代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艰苦。为了谋生,年轻的管仲与齐国另一位大夫鲍敬叔的儿子鲍叔牙合伙做买卖,期间游历了许多地方,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对各国的风土人情都有所了解。做生意有赚有赔,赚了钱分红的时候,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而鲍叔牙却也不以为意。后来管仲谋求做官,几次三番尝试却得不到赏识。当兵服役的时候,几次临阵退缩当了逃兵。

    管仲像

           但是,管仲早年的经历虽说算不上成功,但也让他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凭着这些,他投奔到齐僖公的儿子公子纠府上,和另一位贤人召忽一同成为他的幕僚。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为后来的齐襄公、次子即公子纠,幼子则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齐桓公小白。公子小白的老师就是管仲的老朋友鲍叔牙。当年齐僖公委任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的时候,其实一开始他是拒绝的,因为他认为小白是最小的儿子,是最不可能即位成为国君的。齐僖公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辅佐储君。管仲则规劝他说:“主持国家大事的人,不应该推辞责任,不应该贪图闲暇。况且将来继承君位的,还不一定是谁呢。诸儿虽为长子,但品质恶劣,前途还不明朗;公子纠的母亲为国人厌恶,所以也连带厌恶公子纠本人,而同情公子小白母亲早逝;小白为人没有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只有我管仲了解他。日后不幸天降灾祸于齐,太子失位,公子纠得以继立,也将一事无成,到时还要靠鲍叔您来安定国家。”管仲言外之意,如果公子纠不肖,难以掌管齐国,还要靠鲍叔牙辅佐小白废愚立贤,从而安定齐国。召忽听了管仲的话,感到不悦,说:“我尽心竭力辅佐纠,如果夺取他的君位,即使齐国得了天下我也不愿苟且偷生!”管仲则说:“我作为国君的臣子,如奉君命主持宗庙社稷,岂敢为了一个人而牺牲?我要为之牺牲的是:国家沦亡、宗庙毁灭、祭祀断绝,只有这样,我才去死。不是这样,我就要忍辱负重的活下来。”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服从命令去辅佐公子小白。

           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作为长子即位,是为齐襄公。襄公即位后便降低了堂弟公孙无知的待遇,又失信于大夫连称、管至父,三人怨恨襄公,便等待机会,图谋作乱。为了和妹妹兼情妇文姜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索性杀死前来齐国聘问的妹夫鲁桓公。为了转移国内外舆论,又出兵处死了郑国国君公子亹。

    辅佐桓公

           齐襄公政令失当、杀戮过重,导致国内人心惶惶。山雨欲来风满楼,管仲、召忽、鲍叔牙三人预感到这样下去齐国迟早发生动乱,为了避免遭到迫害,三人各自保护自己的辅佐的公子出奔国外。管仲、召忽保护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则带着公子小白去了莒国。后来果不出所料,齐襄公被公孙无知弑杀,而公孙无知也因为暴虐被国人推翻,齐国出现了权力的真空。最终,公子小白抢先赶回国都,取得国内大夫支持,在干时击败了支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惊险地继承君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向鲍叔牙请教如何安定齐国,鲍叔牙回答道:“得到管仲和召忽就可以了。”齐桓公不以为然:“他们辅佐公子纠,是我的仇人啊。尤其是那个管仲,他那一箭如果不是射中衣钩,我早就死了。”鲍叔牙便把管仲劝说自己出仕的旧事告诉了桓公,齐桓公恍然大悟,便询问要如何才能让鲁国放他们回来。鲍叔牙道:“那就需要行动迅速,不然他们就回不来了。鲁国的大夫施伯了解管仲的才干,必会献计让鲁君把鲁国政事交予他。管仲对齐国忠心不二,必然不会接受,那么为避免他被别国所用,一定会杀他灭口。施伯为人,聪明但怕事,鲁国刚吃败仗,您若及早派人接管仲回国,施伯害怕得罪齐国,一定不敢杀他。”齐桓公又问:“管仲对我,也能忠心不二吗?”鲍叔牙回答:“他不是忠心于您,而是忠于齐国的社稷。他对待您当然不会比公子纠更亲密,但您如果打算安定齐国,那就快把他接回来任用。”齐桓公又对鲍叔牙说:“您是我的老师,愿意陪我流亡莒国,您才是忠于我的人,我打算拜您为相国,您看怎么样?”鲍叔牙回答道:“如果您只想治理好齐国,那么有高傒和我辅佐您就足够了,但如果您打算称霸天下,建立不世之功,那么就非得让管仲担任齐国的相国不可。我与管仲相比,有五点是不如他的:安抚百姓使之安居乐业,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而不失其根本,我不如他;依靠忠义诚信,取信于民,我不如他;制定规范。树立礼仪,我不如他;训练士卒使其奋勇杀敌,我更不如他。管仲有了这五个长处,如果担任相国,一定可以使齐国迅速富强起来。”

           于是齐桓公同意把管仲接回齐国拜为宰相,便派遣鲍叔牙亲自前往鲁国,以打算亲自诛杀他们作为借口,将管仲、召忽二人引渡回国;以不忍心对兄长亲自下手而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鲁国君臣果然不敢得罪齐国,答应了齐国的全部要求,杀死公子纠后,准备把管仲、召忽送回齐国。管仲了解召忽的为人,此人忠贞不二,必定会以死殉主。临行前,管仲自知召忽心意已决,便不再劝说,而是问他:“您害怕吗?”召忽回答:“没什么害怕的。我之所以还活着,就是等待国家内乱的平定。如今国家已经安定,新君让您当齐国的左相,也必定会让我担任右相。但是,杀了我的主公而又任用我,是对我的再一次侮辱。我将自杀尽忠,作为公子纠的死臣;而您辅佐新君称霸诸侯,作为齐国的生臣好了。死去的人完成德行,活着的人建立功名,死节和生名不能同得,德行和功业不可兼顾。您好好努力吧,生与死在我们两人中算是各尽其分了。”于是上路而行,一进入齐国国境,召忽便自刎而死。管仲则回到国都,被齐桓公以重礼相待,拜为相国。当时的君子们都说:“召忽的死,比活着更贤德;而管仲的生,比殉死更难得。”一百多年后的孔子也对管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道:“管仲不能算一个仁人吧?桓公杀死了他的主公公子纠,他没能像召忽一样自刎殉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回答:“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扶天下。百姓们至今还享受着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现在都要披发左衽,沦为蛮夷了。”

    管仲为政

           管仲担任相国后,颁布治理国家的制度,内政方面,施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在都城,按照士、工、商划分为三个部分,农民则居住在乡村,同一类居民集中聚居在一起而让他们世代以此为业,这样他们便能安于本业,便于管理统治。在都城内建立“轨、里、连、乡”的行政单位,五家为一轨,设轨长;十轨为一里,设里长;四里为一连,设连长;十连为一乡,设乡大夫。这样全国共划分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各三乡,士十五乡,由桓公以及上卿高傒、国懿仲各自统领五乡。由高到低,逐级管理,同时从底层发现并选拔人才。设立管理群臣、工匠、商人以及山川林泽的官吏,负责国家土地、水源、耕作、畜牧等事业的日常的正常运转与维护。在农民居住的乡村,建立“邑、卒、乡、县、属”的管理单位,三十家为一邑,设有司;十邑为一卒,设卒帅;十卒为一乡,设乡帅;三乡为一县,设县帅;十县为一属,设大夫。这样,全国有五属,因此设立五个大夫,分别治理一属,同时设立五长,负责监察各属政务。

            军事方面则将军令掩藏在政务之中:在士的十五个乡中,通过以上的行政单位转变为军事单位:一轨出五人为一伍,一里五十人为一小戎,一连二百人为一卒,一乡两千人为一旅,由各自单位的长官担任统帅,五乡一万人编为一军,由卿统帅。全国共三军,分别由桓公以及高傒、国懿仲三人掌管。春天利用春猎整顿军队,秋天利用秋闱训练士兵。军队的编制在轨、里中便以形成,军事活动在郊野狩猎时训练完毕。一个伍的士兵们生活、祭祀、作战都在一起,共同承担灾祸、分享喜乐,久后便产生牢固的兄弟之情,因此一起防守时就牢不可破,共同进攻时便奋勇拼杀。上了战场则按照编制听取军令,从上至下各有统领管制,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令行禁止。

           齐国有了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但仍缺少武器铠甲,管仲则建议允许犯罪的人用铠甲兵器抵罪。按照罪行的轻重向国家奉献犀甲、车戟、盾牌、箭矢、罚金以及农具来抵罪。这样,齐国的武器铠甲便足备了。管仲训练好这三万士兵,齐桓公便凭此征讨不义、剿灭蛮族、拱卫王室,而天下的诸侯莫能抵御。

           管仲治理齐国,其政令延续了开国之君齐太公平易近人的特点。百姓想要的,就顺应民心给予他们;百姓厌恶的,就听从民意祛除掉,齐国因此国富兵强,因此他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粮仓充实百姓就会开始知道礼节,衣食丰足百姓就会自然而然注重荣誉和耻辱。管仲为政有所成功,得到国人尊重和爱戴,而他也没有忘记鲍叔牙的举荐之功,他对人们说:“我当初贫困潦倒时,曾与鲍子一同做生意,谋划失误的时候,鲍子知道行情有好有坏而不认为我愚蠢;赚钱的时候我多分给自己,鲍子知道我家境贫穷而不认为我贪财;我几次求官却被拒绝,鲍子知道我没赶上好时机而不认为我没有才能;我曾上战场打仗却数次逃跑,鲍子知道我家中有老母需要照料而不认为我胆怯;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殉主而我甘愿囚禁回国,鲍子不认为我没有廉耻,而是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以齐国不能称霸于诸侯、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而耻。给予我生命的人是我的父母,而真正知我心的人,是鲍子啊!”鲍叔牙举荐管仲而自己甘愿屈居其下,齐国人亦更加赞誉其荐才的能力与让贤的德行。他们的佳话流传千载,后世便用“管鲍之交”来代指那些相互信任、相互之心的朋友。

    管鲍之交

    匡扶天下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由于楚国屡攻郑国,意欲北图中原,已经主持过数次诸侯会盟的齐桓公会合宋、鲁、陈、卫、郑、许、曹诸国联军攻楚。楚成王派遣使者前往劳军,问齐桓公道:“您住在北海,寡君住在南海,我们彼此之间风马牛不相及,您为什么要踏入我楚国的土地?”管仲代表齐桓公回答楚使道:“昔日召康公给我们先君太公的命令是:‘五等诸侯,九州伯主,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佐拱卫周室’,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是赐给我们先君的管辖范围。应该由你们进贡的苞茅没有及时送达,使得王室缺少过滤酒糟的工具以致天子祭祀的时候酒水供应不上,这是寡君令我向你们征询的。昭王南下巡狩而没能活着回去,这是寡君令我向你们质问的。”使者回答:“向天子进献的贡品我们岂敢不供给,没有按时送达,这是寡君的罪过。昭王在汉水溺亡没能回国,您如果想要知道原因,还是到岸边去问问汉水吧。”齐桓公见楚使态度强硬,便进军在陘地驻扎,与楚军相持半年之久,期间楚成王派遣大夫屈完前来谈判。管仲认为在此继续对峙下去毫无意义且补给消耗过于巨大,便劝桓公答应与楚国和解,让这场南北之战体面、和平的结束。最终,齐、楚达成协议,在召陵签订盟约。

           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周襄王即位,为安定天子之位,齐桓公邀集宋襄公、鲁僖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与周王卿士周公宰孔一起在葵丘会盟,齐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周天子的承认,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周公宰孔赐给齐桓公文武胙肉并特许其不用下阶跪拜。齐桓公正打算顺势服从王命,从旁的管仲劝齐桓公道:“做君主的不像君主,做臣子的不像臣子,这才是祸乱产生的根源。天子虽然谦让,臣子怎么能在天下诸侯面前失礼不敬。”齐桓公一惊,连忙疾走下阶,稽首下拜,然后才接受祭肉,诸侯们称赞齐桓公居功而不傲,行动依然遵守礼仪。

           齐桓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48年),周襄王的庶弟王子带与戎人合谋作乱,齐桓公用武力难以平定,便派遣管仲作为使臣促成王室与戎人的和解。事情成功后,周襄王用上卿之礼设宴款待管仲。管仲推辞道:“臣的官职卑微,我国的上卿有天子任命的高子和国子,如果他们二人前来听取王命,该用什么礼节来对待他们呢?陪臣请求辞去这样的待遇。”周襄王大为感动,管仲最终接受了对待下卿的礼节后回齐国复命。

    临终谏言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时日无多。齐桓前来探望并询问他若不幸谁能够继任相国的位置。管仲反问道:“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臣想知道您是怎么考虑的?”桓公说:“易牙怎么样,他对我十分忠心,又一次我戏言尝遍天下美味而未曾食过人肉,他便把他的儿子杀了烹其肉献于我,他爱我胜于亲生骨肉。”管仲答道:“不可以,易牙这个人为了迎合君主杀了自己的孩子,不合人情。他连自己的骨肉都不爱,又怎么会真心的忠于国君您呢?他不可以担任相国。”“那么竖刁怎么样,他为了能够入宫服侍我甘心阉割了自己。”桓公又问。管仲答道:“常人都爱惜自己的身体,竖刁这个人却自残身体,不合人情。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会爱惜他人,不能担任相国。”“那卫国的公子开方怎么样,他忠于齐国,十五年来都未曾回卫国探亲,连父母过世也没有回家。”桓公又说出一个人选。管仲再次摇了摇头:“齐国到卫国不过十几日路程,公子开方难道真的忙碌成这样,连为父母奔丧的时间都没有?这不合人情,他只不过表面上忠于齐国罢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家族都不孝顺维护,又怎么会真心忠于国家。易牙、竖刁、公子开方这三个人行事都不合人情,您应当远离他们。”“那么鲍叔牙怎么样,他可是您的知交啊。”桓公又抛出一人。管仲笑道:“他是个正直廉洁的好人,但是他太过刚正,别人犯过一次错误他就记住不忘;若让他处理政务,可以做到铁面无私,上不讨好国君,下不迎合民意。这样下去过不多久,他就该得罪国君您了。鲍子啊,可以做一个好官,但当不了相国。”“那么隰朋怎么样?”桓公又问。管仲正色道:“隰大夫目光远大而从善如流。在家里不忘公事,在公门不忘家事,家事不该他知道的不知,国事不该他管的不插手,家事国事可以做到举重而若轻。君上您能用隰朋,我死而无憾。”没过多久,管仲即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易牙烹子

           管仲死后,桓公果然让隰朋继任相国,谁知转年隰朋即因病去世,齐桓公大恸之余,把曾经的师傅鲍叔牙拜为相国,而没过几月,鲍叔牙也撒手人寰。身边的贤臣先后离世,年老的齐桓公开始耽于声色,忘记了管仲的临终忠告,亲近并任用了易牙、竖刁、卫开方三人。最终,这三个人在齐桓公死后结党作乱,让齐国陷入长久的动荡,为齐桓公开创的霸业划上了终止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周风云 姜齐篇04 管仲——辅佐桓公 匡扶天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at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