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首先,不要把知识的评定作为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或者说,评分要和教育过程紧密结合。
其次,评分的前提,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相互信任并怀有好意的基础上。
然后,评分的目的和作用:是老师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的刺激物,是老师需要慎重掌握的精细工具。
具体怎么做?
1.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评分不是针对某一个短暂活动,而针对长期的多方面的评定,比如,说学生的听课、作业、回答、对回答的补充以及课外阅读等等。而且,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这样,学生就会调整自己的各种行为,以期获得你的好评。
有人可能要问:“难道我把这一切都记在头脑中吗?我记不住哈。”
苏氏说,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情,你不记住,怎么能对学生进行教学教育呢?
2.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暂时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或者知识还流于表层,老师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因为苏氏认为,如果打不及格的分数,将会打击学生自信,让其心情郁闷。只有乐观的心情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智力劳动。所以,老师要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这也是评分的根本目的。如果学习愿意学,但不会学,教师就应当帮助他克服困难,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让他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一旦失去了自尊,任何教育技巧都将无济于事。
3.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的复述老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课本中背诵的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为了表现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老师最爱让学生复述课本,或者直接念书上答案。面对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会争先恐后,小手如林,形成一种表面的热闹。其实,这种菜市场式的热闹,一点儿意思都没有。因为学生没有困惑,没有思维,也就没有收获,反过来只会误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患上“智力肥大症”,看似啥都会,其实,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却无法理解其间的联系,更不会灵活运用。长此以往,学生脑子越来越迟钝,反应越来越麻木,造成智力的浪费。
特别需要注意的点是,对于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不要把评分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不要缺乏理智的追求表面成绩,要把人看成多种品质特征、才能与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第23条: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还是从自尊感这个角度来说,通过集体生活让学生获得自尊感。
途径:让知识、智力的丰富形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
做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认知特征,引领他们进行集体性的智力活动。比如:
一年级时,集体创作图画册。类似于儿童的读写绘,因为儿童掌握的字词有限,通过绘画帮助其表达。每逢霞光初露的时候,领孩子到大自然去观察,去体悟,去表达,把你最喜欢的东西画下来,并且写下一句话,字数不要多,但是一定要美。因为这些图画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要珍藏下来,所以,每一个孩子就会非常珍惜,要画出最好的画,写出最美的句子,并把这当成自己最大的光荣。在此过程中,他们就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感觉到自尊的满足。
二年级时,让孩子自编故事和童话,每个孩子都讲点什么。孩子对这种创作性的兴趣很大,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善于思考,会讲故事,是一种尊严和成功。
三四年级时,举行读书晚会,孩子们讲述自己读过的书籍,背诵优美的片段,等等。无形中,这种集体分享就变成一种孩子自觉自愿的智慧和技巧的竞赛。
五年级以后,学生就开始发挥指导作用。比如,指导一年级小朋友进行诗歌创作等等。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孩子的能力自然会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感觉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内心获得精神的巨大满足。
七年级以后,就可以在科技晚会上做介绍或者专题报告。所以,每一个少年都会尽最大努力,把这些报告做得更好一点,这是一件光荣的事。
总之。这些集体活动的用意在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源于他自身的力量,是他的价值所在。他从中获得内心的自我满足,这种自尊就会成为他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事情,是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或者平台,让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满足其自尊心,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并进入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46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