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对于上班族来说,初七已经算是过完了春节了。但对于众多老百姓来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之后,才算是真正春节结束吧。
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算起来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吧。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春节已然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和永远的精神文化展现。
但我们这里老人们总喜欢说小年大十五,却说的是闹元宵热闹于春节。
家乡九寨沟,正月十五元宵节,人民群众自编元宵晚会如期进行,小城依然热闹非凡。本地的群众自编元宵晚会在记忆中应该已连续开展近二十年了吧。
从最开始一个简陋的广场坝子,每个乡村的粗糙自排演节目,到现在整齐服装,专业的灯光影响,完美的舞台,甚至县城范围的现场直播。场上演员敬业,场下观众热情,有模有样的现代商业晚会范儿,把小城的元宵节在传统文化领域内推送到了年度文化高潮。
晚会上灯光灿烂,节目五彩纷呈。有歌有舞,也有小品。当有个节目快要结束时,一队花灯上场拜年,突然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记忆。总觉得这样的晚会少了一些些什么。
是啊,记忆中的春节,在除夕之前一直是忙忙碌碌,灰尘噗噗。除夕团圆饭之后,洗了澡,放了鞭炮。第二天换了新衣服出门,却到处冷冷清清,就算揣这拆散的鞭炮时而放一放,也真挺无聊的。
唯有快到正月十五,大街小巷开始热闹起来。准确的说应该是初七初八的时候,突然间,耳边会若有若无的听到“咚,咚……呜昂……呜昂……”的声音,这是“驺舞”在走街串巷的拜年了。
这“驺舞”在当年还只是被称为“锅庄”,小时候的我总是对其又是稀罕又是害怕。伙同一群小朋友跟在“锅庄”之后,一路跟随。“锅庄”中有一大一小两个角色是鬼脸,黑脸,凸眼,朝天鼻,呲牙大嘴,很是恐怖。
有调皮小孩用小石子或者鞭炮挑逗表演者,又或者大小鬼的表演者属于喜好恶作剧的,总会突然回头作抓逮人状,吓的一众小孩惊叫连连,四散开来。稍后,又怯生生的继续跟随。
当年还只是叫“锅庄”的“驺舞”往往并不是只有一支,有时候,多个乡村都会出来,那是及其热闹的,我们总是跟了这路又忙着赶去另一路。
“锅庄”是不带花灯的,所以只是白天游走,但夜间可更加热闹了。
天色渐晚,上灯时分。很多时候,刚好在吃晚饭,就听得到处“咚咚锵锵”起来,急得来不及吃完饭,撒腿跑出门去。
我们县有个特点,各个乡村也就围绕在县城周边,相聚不远。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传统花灯,由村集体组织编排。先是传统的走家串户,每家每户的表演,拜年。
花灯也代表着神灵,花灯的到来对农户来说是吉祥与祝福。每到一家,鞭炮迎接,众人欢呼,各种表演,然后离开也是上香烧纸,鞭炮欢送,热闹非凡。
那时候我们总是走一家,跟一家,不厌其烦的,就算是看到的表演是重复又重复的,也乐在其中。
最后走完所有家户,各个村的花灯会聚集在一个广场,开始自发的斗灯斗舞。这就热闹了,哈哈,我们肯定也会强顶着瞌睡坚持跟到广场的。
因为花灯的数量多,整个广场灯火通明,人潮涌动。大型点有莲花灯,船灯,贝壳灯,车灯,有舞狮的,耍龙的。当然还有更多是那些花灯队伍里的挑灯笼,各种各样,圆形,方形,扇形,菱形。白色的底,彩色的花,橘黄的烛光,黑夜因此不眠。
当年总是觉得提着灯笼到处逛,挺有个格调,于是也常常自己制作。费心在找了水果罐头瓶,用细铁丝缠绕,彩色纸装饰,一小截蜡烛点着,竹竿或木棍挑着。却往往是兴高采烈提出去,不知何时就丢失了。
那时候的人们是多么愿意体现闹元宵的闹啊。即使是有不跟随花灯的,也会三五成群的在大街小巷闲逛。真的是闲逛啊,没有烧烤摊,没有奶茶店,没有小吃摊,没有礼品屋,什么都没有的街道上,走过来,走过去,然后走过来,走过去。
如今的元宵节晚会越来越时尚,大气,高端,豪华。街道上也依然是人潮涌动,我却突然很是怀念起很多年前的元宵味道来。不过,好在闹元宵的传统还没有被丢失,算是一种慰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