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 l 浓浓的年味
一年一个年,又到快过年。过年,从小到大的记忆,从少到老的激情,而只有儿时的年味才最浓郁、最醇厚、最真切。
在儿时的记忆里,过年是那样的值得期待,是那样的温馨,又是那样的神秘和神圣,那万家团聚的时节,那历久弥新的年味,就像一串一串的冰糖葫芦,一串比一串甜美,一串比一串香浓。
(一)
年前三大事:汪猪、干鱼和挖藕。儿时的农村搞大集体,二十几户人家一个生产队,两百多亩地养两百多号人,队里按工分和人头分粮。每月的粮食总不够吃,夏天南瓜充,秋天红薯补,冬天萝卜凑,春天雪菜拌,但只要一到腊月就是另一番景象了,队里就开始准备汪猪、干鱼、挖藕过年了。
最兴奋的是汪猪(杀猪)。全湾里的人都围着看,猪一头一头地杀,肉一户一户地分,一个人能分两三斤肉,这些肉除了过年外就腌成腊肉,腊肉慢慢地吃,能管半年。 最壮观的是干鱼。湾里有一个专门养鱼的有四五亩大的坑(潭),年初放鱼年底干(将水抽干),那时是柴油动力机,要抽三天,一般会等到下午才抽干捡鱼。这时全湾的男女老少都站在坑边上,等待水干鱼出的时刻,水越来越浅,鱼露出的越来越多,先是大鱼后是小鱼。这时,老人们开始估鱼,500斤600斤地估,小孩子们指指点点、大喊大叫:那里有好大一条鱼!青壮年就自告奋勇地下去捡鱼。鱼捡上来后一一过磅,再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最多的一年干了800多斤,最少的也有500多斤。正所谓有鱼过年,幸福连年。
最有趣的是挖藕。队里有一个比鱼坑还要大的藕坑,年年不种自繁。夏天荷莲满坑,冬天枯荷满塘,待到腊月水干泥露时就可开挖了。藕是不挖不长,越挖越长,因而谁挖归谁。但挖藕是有门道的,有经验的人挖的地方藕多又大,没经验的人挖下去藕少又小;会挖藕的人挖出来的是没有一点伤的整条藕,不会挖的人挖出来的是一节一节的`还带着伤的藕。父亲是挖藕的能手,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去挖藕,一挖就是一担。那时过年,家里的藕是最多的。
(二)
年近三大忙:办年货,请裁缝,打扬尘。离过年越近家里就越忙,越忙年味就越浓。进入腊月就开始忙年货,家家户户都要熬糖切麻叶子、晒荷叶子、切玉兰片、炸翻饺子。到了年跟前,熬糖的大锅、切麻叶子的菜刀、晒荷叶子和玉兰片的晒棚子, 都不够用,必须偷空抢时、东挪西借。忙完办年货就要忙请裁缝做新衣服。村里又好又快的裁缝师傅就两家,谁家都要请,慢了就请不到,要三天两头往师傅家里预约,订好日子,不然就请不到好裁缝,做不了新衣服。到了腊月二十八、九,就要忙着打扬尘大扫除。先整理房前屋后,后打扫正屋厢房,里里外外、楼上楼下修葺一新,整整洁洁过大年。
年饭三大蒸:蒸肉、蒸鱼和蒸菜。赶赶赶,年夜饭。赶回家过年,就是赶回家吃一家人的团年饭。我们那里年饭必须是十大碗菜,而大"三蒸”又是必不可少的。儿时过年或请客家家都用木桶蒸,底下一层是米饭,中间一层是蒸菜,上面一层一半是蒸肉一半是蒸鱼。那用柴火烧、木桶蒸出来的肉鱼菜饭, 绵透软柔,香浓味美,让人饱眼馋心,久吃不厌。"三蒸"是母亲的拿手好菜,直到现在,“三蒸"仍然是我最喜欢吃的家乡菜。
儿时的年味 l 浓浓的年味
(三)
正月三天乐:拜年、唱戏、走亲戚。那时候生产队只放初一、初二、初三,第四就要上工了。时间虽短,但乐趣多多,年味浓浓。
拜年要抢早。初一早晨,天还没亮开,家长们就会催自家的小孩起来拜年,认为谁早谁就懂事、心诚。还没等天亮小孩子们就洗好脸,穿上新衣服,蹦达蹦达地到已经开门的人家拜年,门一开就会有小孩子进屋五斤爹、四香婆、德祥叔、腊喜婶地喊着拜年,被拜的人家会给小孩自家独有的好吃的年货。天大亮了,大人们一个个带着笑容、挟着香烟,湾东头的向湾西头、湾西头的向湾东头挨家换户地拜年。拜完后,男女老幼又都在湾中间汇合,大人们 互拜递 烟、问长问短;孩子们放鞭放炮、追逐打闹。整个湾里到处洋溢着喜庆、欢乐、祥和。
农民唱大戏。那时候,大队每年都会召集全大队能歌善舞、吹拉弹唱的青年人组成唱戏班子进行排练,《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轮年唱。到了晚上,大队部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琴笛响起,台上台下,那种集合农村的精英、集中农民智慧和激情的自导自演的现代京剧还真是让人赞不绝口、称绝称奇,那样一种既伴着贫穷、又心怀美好、更带着希望的特殊年代的特别年味让人至今回味无穷、难以忘却。
快乐走亲戚。初一,初二就开始拜走亲戚了。小时候最开心的是过年跟着大人走亲戚。好吃好玩又能见到好朋友。我是特别喜欢去走家家(外婆家)的,那种受家家婆婆(本地土语)疼爱的感觉特别幸福,那种和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一起玩耍的时刻特别快乐,那种被呵护与包容、受谦让与尊重的感受特别美好。那种纯朴而浓厚的人情味,亲情味,过年味让我至今口有余香、心存感恩。
儿时的年味 l 浓浓的年味
(四)
十五三大闹:玩龙灯、舞狮子、踩莲船。
玩龙灯送吉祥。到了正月十五,各小队做好的龙灯,选好的玩龙灯的人员出场了。先是在自已队里玩,从湾里西头玩到东头,每到一家门前,都要玩一阵,每家都放会放鞭相迎。自已队的玩了就去邻队,当路上正好遇到邻队的玩龙灯的来时,狭路相逢勇者胜,两支龙灯队就开始玩龙灯对垒,看谁玩的活、玩的时间长,如果一支由于体力不支或出错先停下来,那就算败。不过没关系,都是为了一个热闹和喜庆,无论谁胜谁败都不打紧,相互点头恭贺后各自继续前行。
舞狮子报平安。舞狮不是队队都有的,小时候只有邻近的金沟大队和曾台大队有。金沟大队舞狮子是最有名的,每年正月十五,在大队的广场上就会将单张方桌垒成十几层的舞台,狮子从第一层舞起,一直舞到最高一层摘取彩球才算成功。听年纪大的人说,有一年用十八张方桌搭起十八层的舞台,一对兄弟组合的舞狮队成功登顶摘取彩球,成为多年的美谈。单桌舞狮是有很大风险的,稍有不慎就会掉落下来。听岁数大的人说,有一年舞狮子,当狮子爬上第八层时,不慎失足,舞狮人从半空落下,正当人们惊呼一片时,只听一声"撑开”,空中的狮子皮大张,舞狮人像降落伞一样飘然落地,且在落地瞬间又连做了两个打滚的动作,人们看得目瞪口呆,欢呼雀跃,舞狮兄弟虽败犹荣。
踩莲船递福音。踩莲船是我们那里的一种制作简单、内容丰富、表演自由的传统民俗,三个农民一台戏,走到哪里演哪里,家家户户传福音。那时村村队队都会有几支演踩莲船的班子,他们把本地的一些传奇故事改编成滑稽可笑的段子,丑怪的化妆,幽默的说唱,夸张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踩莲船突显了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家乡特有的地域风情和独有韵味。
儿时的年味,久远的记忆。我虽已年过半百,但每当春节来临时,我总会想起儿时那浓浓的年味,快乐美好的时光。(2019年1月14日)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