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建筑圈广州旅游
广州街道(5) ‖ 最具近现代历史感的解放路

广州街道(5) ‖ 最具近现代历史感的解放路

作者: 大地倚在河畔 | 来源:发表于2018-11-20 19:11 被阅读225次

    图:杨和平 / 文:大地倚在河畔

    你曾经从北往南闲逛过整条解放路吗?

    解放路的天际线——自北向南眺望  ■ 杨和平摄影

    解放路是广州地理方位感觉最明确的街道。它起始于老城珠江边。许多人从小就知道,沿着街道一直往北就可以走出市区,到达离城市最近的乡村。解放路又是最具近现代历史感的街道。1949年 10月,解放军先头部队就是首先从这条街道进入市区的。解放路由此而得名。清代时街道最北端有大北门,北门外就是闻名中外的三元里村—— 我国近代民众抗击外来侵略的最富激情与诗意的纪念地。

    -1- 漫行:从解放北往南……

    解放路南北向纵贯越秀老城区,早在明清时代已是城中重要道路,南段是小市街,中段称四牌楼,北段为大北直街及城门外的小路。民国时期全路段扩建为中华路。上个世纪50年代更名为解放路,分南、中、北三段,全长约 5.7公里。北段即解放北路一直延伸至三元里大道与机场路的交汇处,其尽端或者说三条街道的交汇处平面呈Y字形状。

    从这个交汇处沿路向南漫游,途经梓元岗、桂花岗,越过大北立交,再经兰圃、越秀公园、象岗山,然后又越过东风路、走近中山路……人们首先看到的是长达数公里、时而宽阔时而略微缩窄的尺度不太规则的解放北路的北段。

    解放北路的一个地标式建筑。■ 杨和平摄影

    从这一段路完全可以观察到解放北路在近20年的城市扩张时期自南向北所经历的从近郊到市区的演变递嬗痕迹。这一段路作为城区街道的感觉,越往北越不强烈甚至是微弱的。沿路的公园、树丛以及横贯其上的铁路等等,构成随处可见的城市边缘的近郊景色。路两边的建筑大多稀疏而不规则,不仅退进的距离不一,高度也参差,不同于通常城区街道特有的连贯的场所空间氛围。散落的建筑大多结构简单平淡,明显带有城乡结合部建筑的特征。位于桂花岗北侧的金桂园小区则自成一统,高楼拔地而起,具有一定的密度。中国大酒店对面的新以太广场是在越秀山脚辟山而建,人行道格外宽阔,但南边不远的建筑却紧贴机动车道,几乎没有人行道。所有这些观察都在显示,解放北路特别是其北段,正处于从近郊道路向典型的城区街道过渡的阶段。

    -2- 城市街道的围合感 及其他

    越往南行,建筑密度越高,街道两侧的老房子逐渐呈规则的排列,有些路段的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的比例也变得较为适宜。但即使这样,解放北路作为城区街道给人的感觉仍然是相当初始的,街景也显得纷杂琐碎,总感觉那只是一条交通要道。一般城区街道的交汇处往往是表现该街区特色的景观要点,但这里的交汇处恰好是欠缺基本设计的。解放北路与东风路交汇处,除东南角是金属立面的高层建筑广州交易广场外,其余东北、西北、西南三角,或者是拆迁多年的空地用作临时停车场,或者是与街道宽度不成比例的低矮粗陋的店铺,加上高架路与天桥纵贯其上,整个街道交汇处的景观基本上没有可观赏性。再往南与百灵路交汇的丁字路口,情况大体如是:北边是拆迁空置的临时停车场,南边是低矮粗陋的简易店铺。在解放北路从中山路到盘福路口的路段,沿街有多处更为低矮粗陋的密集联排的临建店铺,使街道显得平庸乏味。

    那些高层建筑并没有高傲地自我突出,而是顺着街道的走向将自身融入街道。  ■ 徐晖摄影

    不少城市形式理论认为,街道与作为流通通道的马路应该是有区别的。城区街道作为社交的场所,应该具有一种空间氛围以及相应的形式。而“一条优秀街道的形式特点之一是能给人归属感的‘围合’,即在街两边设置延续不断的建筑”。① 这种围合形式或者说闭合感是城区街道的典型特征。解放北路在东风路以北路段的空间氛围和围合的形式恰好是微弱的。

    进入解放中路,情况即有很大变化,所见的是两侧建筑密集排列、楼宇之间紧密接合或距离很小的传统城区街景。视觉的重点是由所有建筑物构成的整体景观,而不是单个的建筑。建筑的尺度都很小,立面有较精致的细部,多为2到4层的砖木结构,残旧中隐约遗留一丝优雅气息。尽管1995年解放路扩宽道路时大量拆除沿街建筑,这里最具特色的骑楼式房子已不复存在,不过人们依然可以从扩路拆迁时遗留的临街建筑残缺的墙面框架,感受到原来街道的高密度,以及当中的市民生活的场所氛围。尤其是在中山路以南至惠福西路口两侧一带,这些中心城区老街道的特征清晰可感。像这样的街道,以许多城市设计理论家的角度看,就是在视觉上或形式上有“文化味”的街道。与解放北路特别是东风路以北路段相比,这一路段确实具有某种文化的形式。

    解放中路东侧矗立着中旅商业城、中羲大厦等高峻宏大的新型商厦或住宅楼宇,这都是些能够很好地烘托街道感的建筑,它们没有高傲地自我突出,而是以沿街的骑楼廊道,顺着街道的走向将自己融入于街道。在它们的左右及后面,可以看到密集仄逼的街道旧建筑。中羲大厦正对面有条远近闻名、街坊熟知的学宫街,西连米市路,是元代至清代时南海县学宫的门前街道。这条至少存在了700多年的古老街巷,是解放中路所在的街区具有古老历史的现实明证。事实上,仅仅在10多年以前,解放中路两侧原来还有连片的近代骑楼建筑,它的内街巷道纵横稠密,充满风雨烟火痕迹和市井生活味道。解放中路显然是一条典型的旧城老街,遗憾是它遗留的历史景观已经消失。

    -3- 那些旧街古巷

    在这里探寻一下学宫街以及附近的陶街是一大乐趣,如果你稍微知道这些旧街巷的历史,可能更会有一种持久的兴奋。如今的学宫街是一条窄窄的小巷,行走其中你会看到,市井生活已经将当年学宫的痕迹彻底覆盖了,但你还是会期待着在哪个角落里突然发现一些元代崔菊坡祠或清代南海县学宫的残余遗迹,同时想象那户户旗舍、飞檐高阁的虚渺景象。

    旧街巷。■ 杨和平摄影

    稍往北的陶街,是近20到30年以经营电器元件而远近闻名的内巷,但未必很多人知道这条内巷是因明代陶成、陶鲁两父子而得名的。陶成是明代广东布政参议,在督兵平乱战斗中阵亡。其子陶鲁是湖广布政使兼广东兵备副使,也在平息叛乱、维持社会秩序中屡立战功,在民间威信甚高。朝廷曾下诏褒励,并在陶鲁死后30年在此修建了忠勋祠,供百姓祭祀这俩父子。市井百姓由此逐渐将忠勋祠所在的这条街巷称为陶街。清代在该祠故址上修建公衙门,分为左司衙门和右司衙门,为当时“满汉八旗传宣政令会办军务之所”。② 尽管忠勋祠消失了,但陶街的名称却继续流传至今。如果愿意探寻,在解放中路纵横交错的内街窄巷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与街道形式结构上的“文化味”相对应,解放中路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构成。

    内街一瞥:花店。■ 杨和平摄影
    -4- 解放南的街景

    当南面一段引桥已经清晰可见,甚至珠江对岸的建筑也历历在目的时候,就是说已经到了解放南路。这时街道西边出现了连片的高层建筑,包括出入境大楼、解放大厦、金汇大厦和万菱广场等,直逼江边,颇有气势,由此形成了街道的一段现代建筑高潮。在这景观中街道的垂直感特别强烈,视觉尤其丰富。这里再次印证了关于有趣的可堪品味的城区街道的重要原理,即每一座建筑都不是中心,似乎它在设计上就没有自我突出的意图,而是谦虚地作为组成部分,由所有建筑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景观。这些建筑组织得紧凑严密,每座建筑立面两侧的间隙大多是狭窄甚至封闭的,旁边通向街道的巷道通常也是较窄的,由此营造了一个连贯的垂直线条密集的效果。同时注重立面设计,在建筑景观上已经提供了多样性,增加了街道的视觉趣味。但是解放南路两边很不一致。与西边由高大建筑组成的街景相对应的,是东边沿街排列的低矮粗陋的临建店铺,视觉反差巨大。这种反差几乎完全抵消了西边街景刚刚给人的一点愉悦感。

    解放南:在俗世的喧闹的街道上,偶尔可瞥见藏于驳杂老屋中直指天际的双尖顶。■ 徐晖摄影

    其实,在广州城区,类似解放南路这样两边景观欠缺基本对应的街道几乎到处可见。人们简单地对待沿街建筑,忽略通过对沿街建筑相互关系的恰当处理来营造街道的场所氛围。在金汇大厦和万菱广场的对面,那些临建店铺前的人行道纷扰杂乱,难以通行,景观不协调,自然也就谈不上解放南路的东西两边相一致的场所氛围了。但这样分析也似乎苛求了解放南路。广州是一座注重现实生活的城市,这里及附近一带顺应城市发展而历史地形成的精品、鞋业等批发与零售店铺,与市民生计息息相关,这似乎比街道的美学形象协调更重要更实在。在街道环境整治工程中,那些不规范的粗陋的店铺,只能等待数年后规划中的大都会鞋城等项目建成后才能拆除,最后完成街道的整治。

    解放南路尽端的解放桥。■ 杨和平摄影

    解放南路的尽端景观是沿江中路的浪漫长堤,以及横空飞架珠江两岸的解放大桥。这一终点景观对于整条解放路来说是极有意味的,一端是白云越秀,一端是珠江桥岸,街道的这种起始与结束温婉地表征了一个山水之城的理念与意境。解放大桥的造型被喻为中规中矩的跨越珠江的“三道连续的彩虹”,即使在夜间霓虹绽放着光彩时,它也是平实无奇的。它没有震撼人心的艺术美感,但却赏心悦目,静静承载着两岸的交通。它的平实无奇,实在也是整条解放路的现实写照。

    -5- 霍芝庭故居与万菱广场

    在纵贯老城南北的解放路,还有一南一北的两处建筑是值得一提的。先说北边的,那就是位于解放北路524号、现为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及文史研究所的原民国时期广东巨富霍芝庭的故居。南海人霍芝庭一生积聚财富无数,早年经营铁器手工业和承揽军需品供应,后来先后在宋子文、陈济棠等支持下从事赌业,并以此协助广东地方政权筹措财政,成为名盛一时的“赌王”,鼎盛时期财富实力曾经足以影响全省金融运作,1936年广东禁赌之后不久病逝于香港。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这座大楼,是霍芝庭的居所及他的财富王国的大本营。别的不说,光就建筑而言,这是一栋淹没于旧城区无数普通房屋中的精致老建筑。大楼坐东向西,高五层,仿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外墙为水磨石米的仿叠石效果,正立面精雕的阳台和多条贯穿上下的垂线,在给人以坚实感又富于变化,窗下及檐上部位有卷草浮雕等雕饰细节,大门有方柱廊道。由于年久尘封,如今大楼外观及内部均显得残旧,但在楼内稍稍观览,依然可以轻易感受到它的精致典雅和曾经的奢华。楼内各开间相当宽敞。其中大客厅最为宽敞明亮,它多层打通,上方四周是仿多立克柱拱形回廊,顶部有浮雕装饰,光线就从顶层连成一圈的高窗透射下来。立于厅中,联想到这座大楼当时所处的城北宁静环境和 “赌王”从不参赌的传说,实在可以想象一种人们多所不知的“低调的奢华”。

    万菱广场总是人潮如湧。 ■ 杨和平摄影

    值得一提的另一处建筑是位于解放南路与一德路交界处北侧的万菱广场。这座楼高达139米共41层的大型商贸建筑,在这里有点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它一直想充当珠江北岸长堤中心地段的标志性建筑,但是它与占地宽阔的裙楼极不相称的高度以及顶部横腰截断的未完成感,使其成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不伦不类的庞然大物。幸好后来它从百货经营转为玩具精品家居饰品批发市场,且营业面积高达4万平方米,终于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气。它不可能成为老城区南部的象征建筑,却足可以成为解放路南端的重要楼宇。它那咖啡色的富有立体感的高大外立面,或多或少提升了这一段街景的可观赏性。在这里往一德路稍微深入一点,就可以看到石室大教堂巨大的饰有彩色玻璃的圆形玫瑰窗,以及灰褐色的直指天际的双尖塔。

    -6- 愉悅的,也是遗憾的街道

    漫游街道总有某些遗憾。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解放路,其实可以变得更好。只要我们清楚街道命名的立意,并且怀着要让街道名副其实的真诚,便不难了解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首先,解放路是一条有来历的在时代变迁中具有纪念意义的街道,它的整治与提升应该体现这一点。就如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的主要街道纪念碑大街(Monument Avenue),沿街有多处纪念性设置,包括起始处的斯图亚特纪念碑和位于北方大道路口的石墙杰克逊纪念碑,以及位于斯图亚特环廊的宏伟的李将军纪念碑和位于另一处的纪念碑。③ 这些设置使纪念碑大街成为一条名声卓著、意义非凡的街道。我们广州的解放路同样应该具有这种设计意识,具体而言,我们或应在解放北路与三元里大道及机场路交汇处的Y字形路口的北边一侧,设置一座纪念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南下入城的宏伟而又精致的雕像,又在与中山路、东风路等的交汇处,以及街道终点的珠江边,或其它合适的地点,设置相关的永久纪念性雕塑,这样解放路作为一条纪念性街道的意义就将充分突显,它的吸引力将不言而喻。

    解放路四牌楼之一的“乙丑进士”牌坊,就让它继续矗立于中山大学的静静校园吧。■ 徐晖摄影

    再就是或应考虑在解放中路和解放南路主要路段以更高的标准沿街新建3到4层高的连续的骑楼廊道,既展现街道的历史风貌,又赋予它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这里的关键是不能按原貌复建,应该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探寻到历史的某些痕迹,满足人们对以往的怀念与想象,同时又感到它已经随时代进步而提升了。这种愉悦感是深层次的。并不是城市或街道历史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还原的。著名城市理论家凯文·林奇说:“假如我们把保护历史当作一个感受的问题——作为一种丰富我们的时间概念的方法——那么该运动(指城市的历史保护运动——作者注)的某些令人困惑的矛盾之处就会烟消云散。我们保护旧事物,既不是为了它们自身的缘故,也不是像唐吉诃德那样企图阻止变化,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某种历史感。这因而暗含了对变化的褒赞,以及对伴随历史的价值观冲突的褒扬。它意味着将历史进程与当前的变化及价值观相联系,而不是企图使它们相脱离”。④

    如果要按原样复建解放路原有的骑楼,我们是否还要在这里复建四牌楼呢?解放中路原来建有俗称 “四牌楼” 的进士牌坊, 其中的 “乙丑进士” 牌坊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 数百年过去了, “四牌楼” 早已在上个世纪 40 年代市政扩路时拆除。十数年前还偶见一些老年市民以“四牌楼”称呼这里,现在也还有不少市民知道“四牌楼”旧事。如今经修复的“乙丑进士”牌坊正优雅地矗立于中山大学格兰堂的西侧 , 我们大概没有必要把它重置于解放中路吧?

    秋季是这座城市最美好的季节。当某个晴朗的午后,人们从解放北路最北端起行,不疾不徐向南漫步,边观赏街景边重温它的历史,该是多么的惬意!特别是行走在解放中路和解放南路,长长的骑楼廊道令你浮想联翩,街上的特有氛围熏染着你,这时你知道,只有在广州街道上,才会有这种感觉。

                                                    (写于流花湖畔)

    这条旧城老街,内巷纵横稠密,充满烟火风雨痕迹和市井生活味道。■ 杨和平摄影

    ■ 注释

    ①转引自缪朴编著 司玲 司然译《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前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P.142

    ②见黄佛颐编纂 仇江 郑力民 遲以武点注《广州城坊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P.318—P.319

    ③见[美]阿兰·B·雅各布斯著 王又佳 金秋野译《伟大的街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102

    ④见[美]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P.184

    ~~~~~~~~~~

    ■ 本文引自作者所著、杨和平摄影的《广州期待伟大的街道》。在此重发时略作了修改并增加了小标题。

    ■ 摄影师杨和平,喜欢“街头摄影”,喜欢拍摄小地方和小人物 , 喜欢用影像来陈述故事。曾经用上述手法陈述过《伦敦:视而不见》、《San Remo: 逝去的优雅》以及《维也纳: 有一种咖啡叫忧郁》这样的平凡故事。



    “我们塑造城市,城市也塑造我们。”

    【下期预告】 《广州街道 (6) ‖ 廊道悠长的上下九路和第十甫路》,敬请留意。

    201811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OuLang:本人认为,广东人,尤其是广州人,受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劳饬的教训后,产生了一种近乎骄情的务实精神,改革开放几十年,他们在这种精神的不自觉的诱道下生活与工作,忽视了城市建设的长远可观整体性,以至出现笔者文中所述的“街”景现象。

      本文标题:广州街道(5) ‖ 最具近现代历史感的解放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to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