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0-庖丁何以解牛?-042

作者: 慧子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 来源:发表于2017-03-10 14:03 被阅读135次

最近在消化《刻意练习》,《自控力》,在知识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搭载中摸索,砥砺前行,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想起了学生时代学过的一篇古文

《庖丁解牛》

当时小,不能理解庖丁所说的境界,总觉得这就是讲一个孰能生巧,有着高超宰牛技术的故事,看看了之,登不了大雅之堂。

今天仔细阅读这篇古文,突然间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首先看,庖丁宰牛技艺到了何等出神入化之境界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 ),砉(xū)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 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huo’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用人话说,就是,他的宰牛,是艺术,是一次耳朵和眼睛的饕餮盛宴。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于他而言,宰牛,不再是一个行为和动作本身了,已经化身成了“道”,如同开悟的圣人悟道了自然宇宙的运行规律和真相,庖丁已经了悟了“牛”这个生物的运行之道。

所以,那个“”字用的非常好,宰牛体会不到那个意境。解牛,将牛按照其自然的纹理,脉络,走向,一点点解开,这时候的刀,做的动作只是顺着牛的脉络,在空穴处四处穿行,所以于他而言,一把刀可以用几十年如新刀一般,因为他不是用刀在剁牛股,砍牛筋。

所以你看他解牛,会觉得非常省力而且富有韵律和美感,但是,这个悟道的过程一定花费了他很多的功夫,思考,琢磨,验证。

就如学习,或者做学问,在知识和智慧的寻求中,很多人还处在接受知识,破碎的知识片段,这是初级阶段。

族庖月更刀,折也

也就是处于拿刀剁开牛,剁出一块块骨头的阶段,所以既费力,又耗物,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而且还看不到什么效果,于下一次宰牛没有任何帮助,看了那么多本书,上了那么多课程,然并卵。这时候的我们,应该都还是在迷茫中摸索。

那再上一阶的又是什么水平呢?

良庖岁更刀,割也

从剁牛的初级过渡到割牛肉阶段,已经是一个好点的厨师所为了,他能避开那些障碍,能够初步骨肉分离,明白自己所需,也知道怎样为自己所用,所以割肉,至少能达到他的目的,省力不少,而且对工具的损失也少了很多,所以一年换一把刀即可。

这就如那些已经意识到知识的碎片化,开始想方设法将学问,将知识链接起来,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体系,为自己所用,同时又可以教授他人,这已经比剁牛的处于碎片阶段的进阶了N倍以上。

解牛的最高境界“道”又当如何?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文: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


眼里不再有牛

不再依靠感官,不再被感知上的筋骨所困

而是精神与牛的相遇,顺着牛体,在空穴处使刀。

知识转为成为智慧

从外在的虚像直接看到事物实像

和天地间万物融为一体


突然想起了王国维曾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蓦然回首发现的那种境界,想是一般人很难体会到的。

在那一刻,豁然开朗,了然于胸,了悟宇宙,了悟人生真谛。

而道的存在,从来都不是如我们想象,只存在于仙山的深处,或者深幽的龙潭,它一直在我们身边,红尘中,灯火阑珊处 。

只是愚钝的我们,还未曾回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70-庖丁何以解牛?-04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gngttx.html